“三光荣”精神永远闪光
在李保忠家里,有一份2014年5月5日的《中国国土资源报》,报上刊载了记者李晓健写的一篇《弘扬“三光荣”精神座谈会侧记》,介绍演出团成员相聚的情况:
28年前,一支由原地质矿产部和中国地质工会共同组织的“地质之光”全国巡回慰问演出团,追随地质工作者的脚步,走到野外工作第一线,将精彩的节目带到大山深处、戈壁荒滩,温暖了一线职工的心。同时,通过与地质工作的亲密接触,演出团的成员们被“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深深打动,那段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哪里有野外地质队,就把歌声、欢乐和喜闻乐见的节目送到哪里。这段历史使每一个参演的演员都终生难忘。
在4月26日举办的弘扬“三光荣”精神座谈会上,演出团的成员们再次相聚,动情地回忆起曾经的感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单位有关领导、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的领导和记者聆听了大家巡演中的故事,并深入展开座谈,从与时俱进的角度畅谈“三光荣”精神的传承,展望地质工作的未来。在这次弘扬“三光荣”精神座谈会上,谈起巡演的往事,演出团的成员们至今感动不已。他们曾在高原缺氧的情况下,在沙漠、荒滩、沼泽地为“三光荣”精神的践行者——老一代地质人歌唱过,表演过。
李保忠是演出团团长,今年已经81岁。进入地质行业62年来,他深入走访过428个地质队,献身地质、艰苦奋斗、找矿立功的信念早已深埋于他的心中,更表现在他生活的点滴之中。有的演员说:“作为一个地质人是光荣的,我为地质人唱歌、表演过也是光荣的。地质人只要选择了地质事业,就必定是‘三光荣’的践行者。”李保忠在发言中深有感情地说:“我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和女婿都是搞地质的,我很自豪。我把一生献给了祖国地质事业,难免忽略了家庭,家里大小事务都由老伴儿承担。老伴在1955年5月13日结婚前一天说的:‘我支持你干一辈子地质工作,绝不拉你的后腿。’至今我还记在心里。”
“我参加了1990年和1992年的两次巡回演出,在东北三省、华东地区,只要有地质项目组的地方,就会有演出团的歌声。”独唱演员李春华回忆说,在黑龙江多宝山矿区表演时,那里是沼泽地带,演员们是坐铁爬犁拖进表演场地的,而地质队员们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找矿,难度可想而知!但他们无怨无悔,这就是“三光荣”精神的体现,也正是在“三光荣”精神的感召下,我们30多个演员风雨兼程,一路上从没叫过苦、说过累。
演出团有一首保留曲目《我已爱上地质队的哥哥》,主唱是嗓音甜美的徐小伶,从1986年她第一次参加巡演到现在,这首歌都是她的主唱曲目。回想起曾经演出的经历,她仍然非常激动:“1986年我随团去西北演出,在青海锡铁山演出时,海拔很高,大家严重缺氧,有7个人演出还没开始就晕倒了。在讲话、唱歌都困难的高原上找矿,真是让人难以想象,地质队员们太了不起了!演出团的到来让一线工作者非常高兴,一次,我们抵达一个在沙漠里工作多年的地质队,已经是夜里10点多,可是一线职工还是敲锣打鼓地欢迎我们。见到大家那么热情,演员们也忘了沿途的艰辛,我们决定开始表演,演出结束时已是半夜12点……参加巡演团是我人生的转折,演出中我唱着《我已爱上地质队的哥哥》,巡演结束回到家乡我真的爱上了地质队的哥哥,并且我把这首歌一直唱到现在。”讲到这儿,她已泪流满面。
1986年,一支由北京地矿系统以外单位组成的八音盒乐队加入了巡回演出团,一程下来大家都被地质“三光荣”精神震撼。队长回忆说:“在青海演出时,早上出发,到达演出点就演出、演完再出发、再演出、再出发……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演出。苦不苦,累不累,只有天知道,苦和累大家都承受了。但是,最难受的是由于劳累和得不到休息,加之气候干燥,缺氧,闹得都不想吃饭,虽然不想吃饭,却想拉屎,拉又拉不出来。这种滋味真是有口难言。我们之所以能坚持下来,说心里话是这里地质工作者的精神感动了我们,是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激励了我们。”
如今,一座座新兴城市的崛起、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建立、一条条道路的修通,都和地质工作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而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基础性支撑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更需要充分利用多种载体平台,弘扬“三光荣”精神,让它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来自江西的张洁芳说:“父亲是地质工作者,常年在外。年轻时,母亲曾希望我爸爸回广东老家发展,但父亲终究放不下地质事业。母亲便追随父亲也调入了地质部门。”她回忆说,“我从小跟随父母在野外地质队中生活,对野外地质生活很了解。我的小学、中学都是复式学校,一个教室多个年级,因此,教育很成问题。如今,地质子女的教育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地质人长期在外,其子女的教育问题还是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来自重庆的李南平说:“从认识地质队员那天起,就被地质人的精神震撼了。她决心嫁给地质队员,从此开始了聚少离多、默默付出的生活。我从未曾后悔,有的是感动。希望今天的‘三光荣’精神继续,更希望地质队员像其他人一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演出团成员讲述的故事让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常江很感动,他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地矿文化非常活跃,地质之光巡回慰问演出团成为了最接近地质朋友的人,你们是我们地质文化人的骄傲。曾经地质事业真的是‘无上光荣’,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这样的情怀有所减淡。我建议大力宣传和表彰这些奉献地质的人,树立‘老地质队员的典型’,宣传他们身上闪耀的‘三光荣’之光。”
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社长陈国栋也颇为动情:“可以说,‘地质之光’巡演团在当年为弘扬‘三光荣’精神,为鼓舞找矿一线职工士气,做出了重要贡献,向你们表示敬意。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找矿一线职工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作为国土资源新闻宣传工作者,我们将为尽全力为大家做好服务,宣传新时代的‘三光荣’精神。”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地质之光巡演团不仅是‘三光荣’的践行者,更是‘三光荣’精神的见证者和传播者,‘三光荣’精神是我们地质行业必须坚守、传承的精神。”
早上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身雪水,是对地质队员的真实写照。从莽莽昆仑巍巍太行,到碧波万顷的东海;从白山黑水茫茫草原,到林荫蔽日的热带雨林;从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到人迹罕至的藏北羌塘;从人声鼎沸的上海建筑工地,到星星点灯一片繁忙的北海码头,地质队员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行走一生的脚步,起点、终点,归根到底都凝聚着“三光荣”精神的指引,这是地质人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
28年过去了,“地质之光”演出团,依然闪耀着地质人特有的光芒。听说召开弘扬“三光荣”精神座谈会的消息,蔡葵特意从美国赶回来参加,当天晚上就要返航。她说:“再苦再累,也比不上我们的地质队员,希望我们当年见证和传播的‘三光荣’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来自安徽327地质队的张萍,参加工作就走进了庐枞会战现场,她说:“那场铁矿会战的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1991年,她带着这份对地质找矿的深厚感情走进了巡演团,演出中了解到的地质工作、地质人的精神,让她备受鼓舞。我有幸来参加弘扬‘三光荣’精神座谈会,我身边有人提出疑问,市场经济下,还讲‘三光荣’吗?今天和大家团聚,大家的故事和感悟让我找到了答案——无论时代怎么变,地质‘三光荣’精神不会变。如今我的儿子也走进了地质队,经常出野外,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我常和他讲,不管走到哪里,辛不辛苦,都要记得你是地质人的孩子,地质人的精神不能忘。”
常爱军出生在地质世家,如今,她的儿子也进入地质队工作,她说:“我常给儿子讲地质队的故事,让他体会什么才是地质‘三光荣’。前不久,他写一篇探讨地质精神传承与发展的英文文章,我感到很欣慰。”
黄红卫是广西地质学校的一名教师,她说:“我在1991年参加巡演团前,对地质工作并不了解。通过巡演认识了广大地质工作者,了解了地质事业,被‘三光荣’精神深深感动。作为一名教师,我把自己在巡演中了解到的故事,讲给我的学生听,让‘三光荣’精神更广泛地传下去。”
当年的年轻人,再聚首时都已经是年近半百的中年人。李保忠看到他们都有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依然热爱地质事业,心里由衷地感到欣慰。他在回忆他在1986年、1990年和1992年三次带团到西北、东北和华东进行慰问演出的体会时说:“我是1952年投身于祖国地质事业的(地质部成立之年),到1994年离休,在地矿系统工作了43个年头,实现了我将一生献给祖国地质事业的崇高理想和美好的愿望。在这43年的地质工作实践中引以为豪的是:我到过全国495个地质队中的428个,带领演出团慰问过154个地质队,11个分队,22个机台。这使我有机会目睹了广大地质工作者践行‘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党和国家赋予广大地质工作者‘三光荣’精神是对地质工作者的信任和鼓舞,地质工作者也是受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