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部建部初期的家底
1952年9月2日,在西单十字路口以西路北约200米的原旧刑部街西单剧场,召开了“庆祝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成立大会”。会后,一块象征新中国地质工作最高领导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的牌子便悬挂在了西四南兵马司胡同9号院门的左侧。这幢三层高的楼,总共面积不到3000平方米,就是地质部的第一幢大楼,可见地质部成立之时家底之薄。
回忆起建部初期的地质部,李保忠不胜感慨道,那个时候地质部的家底很薄啊,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当时全国的地质家底,还不如现在一个省级地矿局的家底。
李保忠说,成立地质部是李富春同志向中央建议的,由陈云同志直接抓的。当时国家正在制定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很多想上的项目上不了,原因就是缺乏地质矿产资料依据。地质情况不明了,矿产资源不清楚,就无法设计工程项目。当年毛主席曾说:“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查部,它的工作做不好,一马挡道,万马不能前行。”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仅几个月,毛主席出访苏联期间,亲自为留苏地质学生题写了“开发矿业”的题词,足见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对地质工作的殷切期望。
1950年9月,李四光还在归国路上,新中国就成立了由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文教委员会共同领导的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但这还是难以承担地质事业发展和扩建地质队伍的任务,因此,决定在这个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地质部。
李保忠回忆起地质部建部前后的基本情况:
建部前,中央只有一个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仅对各地地质调查单位进行协调、指导,不具备管理职能。委员会本身只有20多个干部,直接指导的单位只有:财经委员会下属的地质勘探局,办公地址位于西四兵马司胡同原“北平地质调查所”;南京地质勘探分局;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地质研究所、古生物研究所。
这4家单位,其中后3个单位都位于南京,除此之外还有个别省份设有地质调查机构。
地质部成立后,立即着手统一各大区及省一级的地质调查队伍。由部里直接抓的6个重点直属队有:庞家堡的221队、白云鄂博的241队、铜官山的321队、大冶的429队、白银厂的641队、渭北的642队。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质专家,据统计只有200余人,这就是大家常讲的“二百个老头”。临近建部时,又陆续增加了一些大学毕业的地质专业学生,加上之前的,总共也就300多人。这些就是新中国地质工作的全部技术骨干。在其他干部方面,之后原重工业部改组,大部分干部分流到了一机部、二机部和改组后的重工业部,地质部也分到了一部分,地质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何长工,就是在原重工业部改组时带着25个干部来到地质部工作的。
建部后,何长工对地质工作提出了三条要求,第一条就是抓干部。何长工和中央组织部千方百计协调增加新生力量,得到了很多有经验的老干部:江西袁州专区撤销时,专区120多名干部全部调给地质部;察哈尔省撤销时,原省直机关500多名干部也调给了地质部。后又在全国大学毕业生中分配来了100多名应届毕业生,有地质、采矿、物理、化学、测量、土木、财经等专业,各方面技术力量得到了加强。
建部时,地质部没有一个厂,连基本的地质罗盘都不能生产。进行地质调查、探明矿产储量,没有先进机械装备,原来各种仪器装备均从苏联进口,只能临时应急,长期下去是不行的。
地质部第一个厂是何长工亲自抓的,由时任供应司司长张彦文具体负责,在北京天桥附近搞了一个小厂子,主要用来修复损坏的钻机。当时地质部在东北、华北地区所拥有的钻机,建部当年年初只有18台,还是旧的,后来陆续添置了一些,可迫于相应的人才匮乏,管理配套跟不上,建部当年也只开动了40余台。1952年,地质部决定在张家口办一个装备制造厂。这个厂原来是张家口铁路工厂,有相当长的历史和一定的规模,是铁道部当时的一个大厂。经何长工和时任铁道部副部长、解放军铁道兵副司令员吕正操协调,铁道部把这个厂划给了地质部。这个厂后来改造成钻机制造厂,1954年投产,仿制300米、500米钻机,后来发展成为自行设计生产钻机主机的骨干制造厂。接下来,地质部分别在衡阳、上海、无锡、天津、重庆、北京、武汉先后组建了探矿机械、工具、仪器厂。可以说,地质装备生产工厂遍地开花。从1957年起,地质部开始生产自己设计的钻机,结束了仿制进口钻机的历史。在组建这些厂的时候,地质部得到了当时铁道部、文教部、财政部和其他部门以及地方的支持。地质部是相当感激的,也是铭记在心的。后来,地质部也应其他部需要,将武汉探矿机械厂支援四机部,20世纪60年代,地质部的直属工厂还承担过支援越南的军工生产任务。
随着地质事业的发展,地质队伍规模的扩大,地质部原来2000多平方米的办公楼和分散办公的司、局,已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于是建设新的部机关大楼就提上了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