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家寡人:游移不定的恶果

三、孤家寡人:游移不定的恶果

像哈布斯堡王室的双头鹰一样,弗朗茨·约瑟夫的奥地利帝国在即将到来的战争面前左顾右盼。他的政策游移不定,来自东方的俄国与来自西方的英国、法国最终都撇下了奥地利,使它陷于孤立。

事情起源于1853年7月,俄国借口保护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下的东正教居民,占领了多瑙河两公国——瓦拉几亚与摩尔达维亚,试图以此对土耳其人施加压力,但是这引起了欧洲势力均衡的变化,土耳其在英国的支持下态度强硬。9月,英国舰队前往君士坦丁堡,10月4日,土耳其对俄国宣战,并向占据两公国的俄军发动进攻。俄国黑海舰队在土耳其的锡诺普击溃对方一个海军中队,于是,次年1月4日,英、法舰队驶入黑海,保护土耳其的运输。英、法两国在1854年2月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国撤出两公国。

对奥地利来说,与左面的英国、法国或者右面的俄国合作代表着它的政策的两种取向。俄国的行动主要是为了争夺黑海的海上优势以及通过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争夺东地中海的海上优势,它希望得到奥地利的支持。奥地利外交大臣包尔决心保卫多瑙河下游盆地,但是将军们认为部队还没有准备好在一个拉得很长的战线上与俄军对垒。最后,弗朗茨·约瑟夫接受了包尔的建议,也向俄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军撤回,但又答应将军们,不会真的与俄国开战。

包尔的外交活动取得了成绩:土耳其允许奥地利在对俄作战期间占领两公国,并将与普鲁士采取联合行动来威胁俄国。英军6月份在瓦尔纳登陆时,俄国大炮还在60多里外的锡利斯特拉轰炸土耳其阵地。一旦奥地利与英、法采取一致行动,沙皇就不得不让步,到9月初,俄军已经全部撤出这两公国,此后战区便是克里米亚而不是巴尔干半岛。从1854年8月到1857年3月,奥地利军队沿着长达1400英里的多瑙河驻防,一时间使俄国进入巴尔干的梦想成了空中楼阁。1854年9月,英、法、土联军在黑海北岸克里米亚地区登陆,开始了对俄国军事要塞塞瓦斯托波尔长达一年的围困。经过多次残酷和伤亡惨重的战役,也由于奥地利威胁要参加联军,俄国被迫在1856年年初基本接受和平条件,最后形成的《巴黎条约》保证土耳其的领土完整,俄国交出南比萨拉比亚,黑海地区中立化,多瑙河向各国船只开放等。弗朗茨·约瑟夫既希望从俄国的影响中独立出来,又不愿意与庇护着匈牙利、意大利流亡者的政府真正合作。另外,俄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奥地利加入英、法一方,与俄国作对;英、法则责怪奥地利没有在一开始就加入,那样的话,俄国就会早早退却,也用不着动用武力了。奥地利游移于各大国之间,最后落得个孤家寡人。

1856年的和平会议是在巴黎而不是在维也纳召开的,地点的改变也昭示着欧洲政治重心的转移。维也纳体系被摒弃了,奥地利不再是欧洲政治不可或缺的力量,孤零零地被排斥在东、西方几种政治力量之外:没有奥地利的参与,英、法就击败了俄国在近东的扩张企图;英国和法国出于不同的目的,却都支持意大利民族主义;法国和俄国在反对奥地利的共同目标上取得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