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热窝:斐迪南的不归路

四、萨拉热窝:斐迪南的不归路

1914年,欧洲经历了和平时期最后一个明媚的春天,仇恨与猜忌的暗流已危险地浮动在繁荣和自信之上。从新大陆来到这里的美国总统的私人使节豪斯上校看到:“形势非同寻常,好战情绪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除非有人能够做出不同的理解,否则这里总有一天要发生可怕的灾难。仇恨太多了,猜忌太多了。”

谣言在贝尔格莱德、波斯尼亚和维也纳秘密流传,似乎有一些训练有素的狂热青年在策划冷酷的谋杀。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将在塞尔维亚国庆节这一天访问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的消息一经公布,便被塞尔维亚人视作肆无忌惮的侮辱。帕西奇发现,阿皮斯上校的情报部门与“青年波斯尼亚党”的大学生们联络过于频繁,并已在6月初将年轻的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及其两个同伙偷偷地送过国境,返回波斯尼亚。但是,由于塞尔维亚大选即将进行,帕西奇或许不想过于关注一次爱国行动,如果他表现出知道过多细节,身为政府首脑的他就必须谴责这种极端行动,及时缉捕这些青年人,并可能要将他们交给奥地利当局处理,但是,那种做法将会严重影响他的党在选举中的成绩,军方和反对派则可趁机用“民族荣誉”之类充满激情和煽动性的词语赢得政治资本。只有驻维也纳的塞尔维亚大使极力主张取消这次访问,但并未说出个所以然,奥匈帝国驻波斯尼亚的行政机构以其低下的工作效率给塞尔维亚人以可乘之机。

在谣言纷纷的情况下,弗朗茨·斐迪南向叔父征询意见。弗朗茨·约瑟夫自己曾经数次成为暗杀的目标,1910年,在他刚刚结束对萨拉热窝的访问之后,便发生了对波斯尼亚总督的未遂暗杀。凶手一直跟踪弗朗茨·约瑟夫,在火车站时几乎与奥皇擦肩而过,却因为大学生的不够老练而一时之间丧失了勇气。自责之余,波斯尼亚总督便成为他证明自己勇气和实现理想的目标,虽然未能成功,但他饮弹自尽后便成为“青年波斯尼亚党”的狂热分子们的英雄。暗杀似乎成了这些爱国青年试图迅速解决重大问题的灵丹妙药,另外,这种需要勇气和决心的行动大概也是性急的年轻人升华自己生命的一种手段。因此,暗杀和革命恐怖主义在一段时间内成了全球流行病,凡是久经压抑、民气不畅的国家,都有郁闷而激进的往往是无政府主义者的青年把刀子或手枪对准旧势力的代表人物。但是,哈布斯堡家族有自己的骄傲,根深蒂固的使命感使弗朗茨·约瑟夫准备迎接一切挑战,因此,他能够告诉弗朗茨·斐迪南的,就是“做你想做的事情”。随后,弗朗茨·斐迪南和妻子苏菲便踏上了不归之途。偶然出现的事件导致了一场悲剧的发生。由于没有想到会临时变更路线,行政当局的笨拙和粗心竟迫使大公和大公夫人的汽车停在离普林西普仅有几码远的地方。枪声响起之后,奥匈帝国未来的统治者及其夫人伤重毙命,以联邦制之类的政治实验挽救哈布斯堡帝国的梦想宣告落空,古老欧洲的命运也从此改观。

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的枪声震惊了欧洲各个宫廷。威廉二世中止了他的海军巡航,并令舰船降半旗以示哀悼;比利时的阿尔伯特一世决定亲自前往维也纳参加大公的葬礼。反而是奥匈帝国内部对弗朗茨·斐迪南的死亡显得漠不关心,普拉特的音乐声照旧响起,舞步依然轻快。弗朗茨·斐迪南并不是维也纳人喜欢的那种随和亲切的人,他那阴冷的目光看上去令人怪不舒服的。人们对不幸的老皇帝倒是有些同情,但由于他已经经历了太多可怕的事件,显然也会从这件事中恢复过来,继续他的似乎不会中止的统治。在布达佩斯,这位出了名的仇视一切马扎尔事物的大公的死令人们大松一口气,淡漠的情绪因而更显突出。

弗朗茨·斐迪南夫妇俩的遗体到达维也纳之后,皇家的傲慢甚至连死人都不放过,出身寒微的苏菲显然是不能享受哈布斯堡皇族规格的葬礼的,他们被葬在大公的产业上,而非嘉布森会的皇家墓地,维也纳的致哀活动也仅持续了24小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