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A B)

1.充分条件(A B)

1.1什么是充分条件

先看两个例子。

例①:

张三说:“只要女孩子漂亮,我就喜欢。”

【分析】

本例中,想让张三喜欢一个女孩子,她只要漂亮就足够了,不再需要别的条件了。“足够”我们又可以称为“充分”。因此,“女孩子漂亮”就是“张三喜欢”的充分条件。可以记为:

女孩子漂亮→张三喜欢。

其中,“→”读作“推出”,意思是:如果“女孩子漂亮”这件事情发生,就一定能推出“张三喜欢”这件事情发生。

例②:

如果下暴雨,那么地上会湿。

【分析】

本例中,对于“地上湿”来说,只要具备“下暴雨”这个条件就足够了。因此,“下暴雨”就是“地上湿”的充分条件。可以记为:

下暴雨→地上湿。

其中,“→”读作“推出”,意思是:如果“下暴雨”这件事情发生,就一定能推出“地上湿”这件事情发生。

如果我们用事件“A”代表上述两个例子中的“女孩子漂亮”或者“下暴雨”,用事件“B”代表“张三喜欢”或者“地上湿”,那么,上述两个例子均可以符号化为:

A→B。

也就是说,“如果A,那么B”表示充分条件,可符号化为“A→B”,读作“A推B”,它的含义是:对于B来说,有A这个条件就足够了(有它就行),即假如事件A发生了,事件B一定发生。其中,“A”称为前件,“B”称为后件。

【口诀1】充分条件前推后

1.2逆否命题

看下面两个判断:

判断①:如果下暴雨,那么地上会湿。可符号化为:下暴雨→地上湿。

判断②:如果地上没湿,说明没下暴雨。可符号化为:地上没湿→没下暴雨,即:┐地上湿→┐下暴雨(“┐”读作“非”,即否定词)。

由判断①可知,若“下暴雨”这件事情发生,一定可以推出“地上湿”这件事情发生,那么,若“地上湿”这件事情没有发生,显然“下暴雨”这件事情也没有发生,可符号化为:┐地上湿→┐下暴雨。可见,判断①与判断②的含义等价,即(如图2-2所示):

图2-2

观察图2-2,可知上面两个判断(判断①、②)中的箭头方向是反着的(逆),而“地上湿”变成了“┐地上湿”,“下暴雨”变成了“┐下暴雨”,因此,我们把判断②称为判断①的逆否命题,并有口诀如下:

【口诀2】逆否命题等价于原命题

典型例题

例1 请写出下列判断的逆否命题。

(1)只要不作死,就不会死。

(2)一旦摄入过多脂肪,就会变胖。

(3)水烧到了100℃,就会沸腾。

【解析】

(1)符号化:不作死→不死,即:┐作死→┐死,等价于:作死←死,即:死→作死。

即:如果一个人死了,说明他作死。

(2)符号化:摄入过多脂肪→变胖,等价于:┐摄入过多脂肪←┐变胖,即:┐变胖→┐摄入过多脂肪。

即:如果没有变胖,说明没有摄入过多脂肪。

(3)符号化:烧到100℃→沸腾,等价于:┐烧到100℃←┐沸腾,即:┐沸腾→┐烧到100℃。

即:如果水没沸腾,说明没烧到100℃。

1.3箭头指向原则

如前文所述,充分条件“A→B”的含义是“有它就行”,意思是有了“事件A”这个条件,“事件B”一定会发生。那么,如果事件A不发生呢?

再次看之前的例子:

如果下暴雨,那么地上会湿。

即(如图2-3所示):

图2-3

由图2-3可得表2-1:

表2-1

由表2-1可知:

①如果“‘下暴雨’这个事件不发生”,即如果没下暴雨,则地上可能不是湿的,也可能是湿的(比如其他原因导致地上湿)。所以,对于充分条件来说,有它就行,没它未必不行。

②如果地上湿了,则一定是下暴雨了吗?也未必,比如地上湿的原因可能是下雪、洒水等。

可见,“没下暴雨”和“地上湿”后面没有箭头,由此推不出任何结论。

总之,若已知一个假言判断为真,去判断另外一个假言判断的真假时,我们可以使用以上原则去判断,即“箭头指向原则”,口诀如下:

【口诀3】有箭头指向则为真,没有箭头指向则可真可假

1.4充分条件的常见关联词

下列例句均表示充分条件。

以上句子都可以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句式:

如果有钱,那么任性。

如果不作死,那么不会死。

如果我爱你,那么我嫁给你。

如果水烧到了100℃,那么会沸腾。

如果下雨,那么有云。

如果欲速,那么不达。

如果听了老吕的课,那么一定能考上。

如果你行,那么你上。

考试时,若无法确定一个句子是否为充分条件,可试一下其是否可以替换成“如果……,那么……”的句式,能写成此句式且仍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就可以断定其为充分条件。

典型例题

例2 只要好好听课,就能提高成绩。

以下哪项准确地表达了上述断定?

Ⅰ.如果成绩没有提高,说明没有好好听课。

Ⅱ.如果成绩有所提高,说明一定好好听课了。

Ⅲ.如果不好好听课,就无法提高成绩。

A.仅Ⅰ。           B.仅Ⅱ。           C.仅Ⅲ。

D.仅Ⅱ和Ⅲ。 E.Ⅰ、Ⅱ和Ⅲ。

【解析】

第1步:符号化。

由题干关联词“只要……就……”,可知题干为充分条件,根据口诀“充分条件前推后”,将题干符号化为:①好好听课→提高成绩。

第2步:写出题干的逆否命题。

题干的逆否命题为:②┐提高成绩→┐好好听课。

第3步:根据“箭头指向原则”,判断3个判断的真假情况。

Ⅰ项,┐提高成绩→┐好好听课,是题干的逆否命题(即②),又因为逆否命题等价于原命题,故本判断为真,准确地表达了题干的断定。

Ⅱ项,提高成绩→好好听课。由①可知,“提高成绩”后面没有箭头指向“好好听课”,故本判断可真可假,没有准确地表达题干的断定。

Ⅲ项,┐好好听课→┐提高成绩。由②可知,“┐好好听课”后面没有箭头指向“┐提高成绩”,故本判断可真可假,没有准确地表达题干的断定。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