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串联原则
已知:
条件①:冬雨是女神。
条件②:所有的女神都萌萌的。
可以推出什么结论?我相信你一定能看出来,结论是:冬雨萌萌的。但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呢?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我们将以上条件符号化为:
条件①:冬雨→女神。
条件②:女神→萌萌的。
我们知道,“A→B”代表如果事件A发生,一定能推出事件B发生。那么,“冬雨”发生,就能推出“女神”发生;而“女神”发生,就能推出“萌萌的”发生。可见,“冬雨”可以推出“萌萌的”发生。
即:冬雨→女神→萌萌的。因此有结论:冬雨萌萌的。我们将以上知识一般化:
已知A→B,B→C,可得A→B→C。
逆否可得:┐C→┐B→┐A。
可见,如果在一个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多次箭头的推理,可以将箭头连接起来再解题。串联之后仍可用逆否原则。
典型例题
例6 如果你犯了法,你就会受到法律制裁;如果你受到法律制裁,别人就会看不起你;如果别人看不起你,你就无法受到尊重;而只有得到别人的尊重,你才能过得舒心。
从以上叙述中,可以推出下列哪一个结论?
A.你不犯法,日子就会过得舒心。
B.你犯了法,日子就不会过得舒心。
C.你日子过得不舒心,证明你犯了法。
D.你日子过得舒心,表明你看得起别人。
E.如果别人看得起你,你日子就能过得舒心。
【解析】
第1步:画箭头。
题干有以下判断:
①犯法→法律制裁。
②法律制裁→被人看不起。
③被人看不起→┐受到尊重。
④舒心→受到尊重=┐受到尊重→┐舒心。
第2步:串联。
由①、②、③、④串联可得:⑤犯法→法律制裁→被人看不起→┐受到尊重→┐舒心。
第3步:逆否。
⑤逆否可得:⑥舒心→受到尊重→别人看得起你→┐法律制裁→┐犯法。
第4步:根据“箭头指向原则”找答案。
A项,┐犯法→舒心,由⑥可知,“┐犯法”后面没有箭头指向“舒心”,故此项可真可假。
B项,犯法→┐舒心,由⑤可知,此项为真。
C项,┐舒心→犯法,由⑤可知,“┐舒心”后面没有箭头指向“犯法”,故此项可真可假。
D项,舒心→看得起别人,题干中仅涉及“别人是否看得起你”,不涉及“你是否看得起别人”,因此,由题干无法判断本项的真假。
E项,别人看得起你→舒心,由⑥可知,“别人看得起你”后面没有箭头指向“舒心”,故此项可真可假。
【答案】B
例7 一本小说要畅销,必须有可读性;一本小说,只有深刻触及社会的敏感点,才能有可读性;而一个作者如果不深入生活,他的作品就不可能深刻触及社会的敏感点。
以下哪项结论可以从题干的断定中推出?
Ⅰ.一个畅销小说作者,不可能不深入生活。
Ⅱ.一本不触及社会敏感点的小说,不可能畅销。
Ⅲ.一本不具有可读性的小说的作者,一定没有深入生活。
A.只有Ⅰ。 B.只有Ⅱ。 C.只有Ⅰ和Ⅱ。
D.只有Ⅰ和Ⅲ。 E.Ⅰ、Ⅱ和Ⅲ。
【解析】
第1步:画箭头。
题干有以下判断:
①畅销→可读性。
②敏感点←可读性。
③┐深入生活→┐敏感点,等价于:敏感点→深入生活。
第2步:串联。
由①、②、③串联可得:④畅销→可读性→敏感点→深入生活。
第3步:逆否。
④逆否可得:⑤┐深入生活→┐敏感点→┐可读性→┐畅销。
第4步:根据“箭头指向原则”找答案。
Ⅰ项,畅销→深入生活,由④可知,为真。
Ⅱ项,┐敏感点→┐畅销,由⑤可知,为真。
Ⅲ项,┐可读性→┐深入生活,④和⑤均无此箭头指向,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