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据的评价
1.1真实性
论据既然是作为证据来证明一个论点的,它就必须是已知真实的。如果论据本身就是有问题的,甚至是虚假的或捏造的,它又如何证明论点成立呢?法庭上的“伪证”其实就是这种情况。在此情况下,论证者犯了“虚假论据”的逻辑错误。
例如:
隔夜的白开水中亚硝酸盐会严重超标,因此,喝隔夜的白开水会致癌。
【分析】
在上述论证中,论据是“隔夜的白开水中亚硝酸盐会严重超标”,如果这一论据本身是假的,当然就无法证明其观点的成立性。实际上,老吕查阅的资料显示: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极低,家庭饮用水一般都是市政自来水,需经过沉淀、消毒、过滤等工艺流程,微生物、亚硝酸盐等指标均在检测标准内。如果水质合格,硝酸盐含量很少,它所产生的亚硝酸盐相应也就很少。
典型例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李教授的结论?
A.大部分科技专利事务仅涉及专利政策和一般科技知识,不需要太多的专门技术知识。
B.生物学专家对专利工作不感兴趣,因此专利事务所很少与生物学专家打交道。
C.既熟悉生物知识,又熟悉专利法规的人才十分缺乏。
D.技术专家很难有机会成为本专业以外的行家。
E.专利律师的收入和声望不及高科技领域的专家,因此难以吸引他们加入。
【解析】
第1步:读问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李教授的结论”,确定本题为“削弱题”。
例20 李教授:目前的专利事务所工作人员很少有科技专业背景,但专利审理往往要涉及专业科技知识。由于本市现有的专利律师没有一位具有生物学的学历和工作经验,因此,难以处理有关生物方面的专利。
第2步:分析论证结构。
李教授:目前的专利事务所工作人员很少有科技专业背景,但专利审理往往要涉及专业科技知识(论据①)。由于本市现有的专利律师没有一位具有生物学的学历和工作经验(论据②),因此(论点标志词),难以处理有关生物方面的专利(论点)。
第3步:分析选项。
A项,说明专利审理不需要专业知识,质疑李教授的论据①的真实性,从而削弱题干。
B、C、E项,说明了专利事务所缺少生物科技人员的原因,这是对论据②的解释,而不是削弱。
D项,指出技术专家很难有机会成为本专业以外的行家,那么既然本专利事务所缺少生物学专家,就很难让其他专家来处理有关生物方面的专利,支持题干。
【答案】A
1.2相关性
论据作为证明论点的依据,与论点须具备必然的相关性。
比如,老吕的颜值高低,与老吕的逻辑课程好坏没有必然关系;康哥的头发多少,与康哥的英语课程好坏也没有必然关系;同样,一个男明星是不是小鲜肉,与他的演技好坏也没有必然关系。
然而,我们却经常把一些在情感上、历史上、人格上等方面相关,在逻辑上并不相关的内容作为论据使用。如果这样,就会犯逻辑谬误。
(1)诉诸权威
权威的观点可以被认为是真实的吗?
诚然,宝马汽车的技术人员有资格讨论宝马汽车的优劣,律师有资格分析案情,老师有资格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体系,医生有资格讨论病情和治疗方案。这些人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具备在某一领域的权威性,因此,向他们咨询相关领域的问题、获取相关领域的建议是合理的。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专家或者权威者的意见有时候也并不足信。首先,专家或权威者有时候是利益相关者,有可能会为了利益而掩盖真相;其次,专家或权威者不是万能的,他们也会犯错。因此,仅仅因为专家或权威者的权威地位,就认为他们的观点正确,这是不符合逻辑的,犯了“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其中“诉诸”的意思是“借助于”,“诉诸权威”的意思是借助于权威的身份来说服别人。总之,一个人的观点是否可信,与他的身份关系不大,关键还是要看他的论据是否足以证明他的结论。
例如:
任正非是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因此,他说的话都是真理。
【分析】
在上述论证中,仅仅因为任正非的成功人士的身份,就认为他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犯了“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
(2)诉诸人身
诉诸人身,即在论证过程中,将立论或反驳的重心指向提出论点的人,而不是论点本身,因人立言或因人废言。
例如:
像谦谦这样花心的男人,人品都有问题,怎么可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歌曲呢?
【分析】
其实,一个人人格高尚与否,与其是否有足够的才华写出好歌曲之间在逻辑上并不相关。比如唐诗《悯农》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作者李绅因此被称为“悯农诗人”。然而在生活中,李绅是一个生活奢侈、为政残暴的酷吏。可见一个人高尚与否,与其作品是否伟大之间并不具备必然的相关性。如果仅仅依据一个人的人格好坏就对他的作品或观点妄下论断,就犯了“诉诸人格(诉诸人身)”的逻辑错误。
(3)诉诸众人
诉诸众人,即在论证过程中,以众人的意见、见解来进行论证,大家都认为是对的,那一定就是对的。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个“三人成虎”的故事:
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大街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如果是两个人说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怀疑了。”“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如果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了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果真不能再见魏王了。
【分析】
“三人成虎”其实就是诉诸众人,即误认为大家都这么说,看来就是真的了。庞葱讲的这个故事,算是准确地预言了自己的命运,而魏王也没有摆脱诉诸众人这一逻辑谬误,还是听信了他人对庞葱的诋毁。我们是学逻辑的人,凡事要看论据,不能当“魏王”。
(4)诉诸情感
很多人会以激发人的怜悯、愤怒、畏惧等情绪,来代替理智论证,但是这些情绪仅仅是在情感上相关,在逻辑上并不相关。
例如:
你妈妈常会这么说: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的心血吗?
【分析】
这句话其实是妈妈对孩子的一种情感绑架,孩子是否应该好好学习,更多的是和孩子自己的发展相关,而和父母的辛苦程度关系不大。
(5)诉诸无知
如果把没有证据证明一个观点成立或不成立,当作这个观点成立或不成立的理由,就犯了“诉诸无知”的逻辑谬误。
想避免这种谬误,就要求我们无论是证明自己的观点,还是反驳别人的观点,都要有充足的论据,不能仅仅因为自己的猜测来断定一个观点是否正确。法律上所说的“谁主张谁举证”和“疑罪从无”就体现了这一点。
例如:
世界上有鬼,因为没有人能证明没有鬼。世界上没有鬼,因为没有人能证明有鬼。
典型例题
例21 人们经常使用微波炉给食品加热。有人认为,微波炉加热时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还具有毒性,甚至可能会致癌。因此,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严重的生理变化,从而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以下哪项最能质疑上述观点?
A.微波加热不会比其他烹调方式导致更多的营养流失。
B.我国微波炉生产标准与国际标准、欧盟标准一致。
C.发达国家使用微波炉也很普遍。
D.微波只是加热食物中的水分子,食品并未发生化学变化。
E.自1947年发明微波炉以来,还没有因微波食品导致癌变的报告。
【解析】
第1步:读问题。
“以下哪项最能质疑上述观点”,确定本题为“削弱题”。
第2步:分析论证结构。
题干:人们经常使用微波炉给食品加热(背景介绍)。有人认为,微波炉加热时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还具有毒性,甚至可能会致癌(论据)。因此(论点标志词),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严重的生理变化,从而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论点)。
第3步:分析选项。
A项,题干讨论的是微波食品的“危害”,此项讨论的是微波食品的“营养”,故此项与题干的论证不相关。
B、C项,试图借助于“欧盟”“发达国家”等权威的情况来说服人,诉诸权威,不能削弱题干的论证。另外,C项中的“也很普遍”有诉诸众人的嫌疑。
D项,质疑论据的真实性,微波只加热食物中的水分子,食品并未发生化学变化,即食物的分子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化。故此项可以削弱题干的论证。
E项,把没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癌变,当作没有发生癌变的证据,诉诸无知,不能削弱题干的论证。
【答案】D
例22 办公室主任:本办公室不打算使用循环再利用纸张。给用户的信件必须能留下好的印象,不能打印在劣质纸张上。
文具供应商:循环再利用纸张不一定是劣质的。事实上,最初的纸张就是用可回收材料制造的。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由于碎屑原料供不应求,才使用木纤维作为造纸原料。
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文具供应商的反驳中存在的漏洞?
A.没有意识到办公室主任对于循环再利用纸张的偏见是由于某种无知。
B.使用了不相关的事实来证明一个关于产品质量的断定。
C.不恰当地假设办公室主任了解纸张的制造工艺。
D.忽视了办公室主任对产品质量关注的合法权利。
E.不恰当地假设办公室主任忽视了环境保护。
【解析】办公室主任:本办公室不打算使用循环再利用纸张,因为这种纸张是劣质纸张。
文具供应商:循环再利用纸张不一定是劣质的,因为最初的纸张就是用可回收材料制造的。
文具供应商指出了“最初的纸张是用可回收材料制造的”这一个事实,但这仅仅介绍了这类纸张的发展历史,并没有涉及这类纸张的质量。因此,文具供应商的论据和他的观点不相关。
故B项恰当地指出了文具供应商的反驳中存在的漏洞。
【答案】B
例23 计算机科学家已经发现被称为“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两种计算机病毒。这些病毒常常会侵入计算机系统文件中,阻碍计算机文件的正确存储。幸运的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两种病毒能够完全删除计算机文件,所以,发现这两种病毒的计算机用户不必担心自己的文件被清除掉。
以上论证是错误的,因为它:
A.用仅仅是对结论加以重述的证据来支持它的结论。
B.没有考虑这一事实:没被证明的因果关系,人们也可以假定这种关系的存在。
C.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即使尚未证明因果关系的存在,这种关系也是存在的。
D.并没有说明计算机病毒删除文件的技术机制。
E.没有说明这两种病毒是通过哪种方式侵害计算机。
【解析】题干的论证结构分析:
计算机科学家已经发现被称为“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两种计算机病毒。这些病毒常常会侵入计算机系统文件中,阻碍计算机文件的正确存储(背景介绍)。幸运的是,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这两种病毒能够完全删除计算机文件(论据),所以(论点标志词),发现这两种病毒的计算机用户不必担心自己的文件被清除掉(论点)。
可见,题干由“没有证据证明这两种病毒能够完全删除计算机文件”得出“发现这两种病毒的用户不必担心自己的文件被删除”,犯了诉诸无知的逻辑错误,故C项正确。
【答案】C
例24 学生:IQ和EQ哪个更重要?您能否给我指点一下?
学长:你去书店问问工作人员关于IQ和EQ的书,哪类销得快,哪类就更重要。
以下哪项与题干中的问答方式最为相似?
A.员工:我们正制定一个度假方案,你说是在本市好,还是去外地好?
经理:现在年终了,各公司都在安排出去旅游,你去问问其他公司的同行,他们计划去哪里,我们就不去哪里,不凑热闹。
B.平平:母亲节那天我准备给妈妈送一份礼物,你说是送花好,还是送巧克力好?
佳佳:你在母亲节前一天去花店看一下,看看买花的人多不多不就行了嘛?
C.顾客:我准备买一件毛衣,你看颜色是鲜艳一点好,还是素一点好?
店员:这个需要结合自己的性格与穿衣习惯,各人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与喜好。
D.游客:我们前面有两条山路,走哪一条更好?
导游:你仔细看看,哪一条山路上车马的痕迹深,我们就走哪一条。
E.学生:我正在准备期末复习,是做教材上的练习重要,还是理解教材内容更重要?
老师:你去问问高年级得分高的同学,他们是否经常背书做练习。
【解析】
第1步:读问题。
“以下哪项与题干中的问答方式最为相似”,确定此题为“结构相似题”,即确定一个论证方式与题干最相似的选项。
第2步:分析论证结构。
学长:关于IQ和EQ的书,哪类销得快,哪类就更重要。
可见,学长犯了诉诸众人的逻辑错误。
第3步:分析选项。
A项,“他们计划去哪里,我们就不去哪里”,不是诉诸众人,与题干不同。
B项,诉诸众人,但是题干还进行了两类对象的比较,而此项没有比较,因此类似度不高。
C项,顾客问毛衣颜色是鲜艳一点好还是素一点好,店员却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其实并没有正面回答顾客的问题,答非所问。
D项,诉诸众人,且有两类对象的比较,故与题干最为相似。
E项,“高年级得分高的同学”可视为权威,故此项犯了诉诸权威的逻辑错误,与题干不同。
【答案】D
1.3充分性
有的论据是论点的充分条件,有了这个论据当然就能证明论点成立。但很多时候,一个或少量论据很难足够地证明论点成立,我们就要用多个论据从不同的侧面来证明论点。
例如:
情况①:某高校发生一起凶杀案,凶杀现场有康哥的指纹,因此,康哥是杀人凶手。
情况②:某高校发生一起凶杀案,凶杀现场发现大量康哥的指纹。现场发现一把匕首,匕首的形状与死者的致命伤口吻合,在匕首上也同样发现了康哥的指纹;现场出现打斗痕迹,而且经尸检发现,死者指甲缝中存在一些人体的表皮组织,经DNA鉴定,与康哥的DNA吻合。据此,调查人员立即抓捕了康哥,发现康哥的脖子上有被人抓伤的痕迹。经调查,死者与康哥存在感情纠纷,因此康哥始终怀恨在心。经调查人员的突击审问,康哥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并指认了现场。因此,可以确认,康哥是杀人凶手。
【分析】
以上案例中,情况①仅由一个孤立的证据,就断定康哥是杀人凶手,论据并不充分。情况②中,大量物证、杀人动机、口供、指认现场等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条,可以算是“铁证如山”了,即构成了得出观点的充分论据。
典型例题
例25 在两座“甲”字形大墓与圆形夯土台基之间,集中发现了五座马坑和一座长方形的车马坑。其中两座马坑各葬6匹马。一座坑内骨架分南北两排摆放整齐,前排2匹、后排4匹,由西向东依序摆放;另一座坑内马骨架摆放方式较特殊,6匹马两两成对或相背放置,头向不一。比较特殊的现象是在马坑的中间还放置了一个牛角,据此推测该马坑可能和祭祀有关。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推测?
A.牛角是古代祭祀时的重要物件。
B.祭祀时殉葬的马匹必须头向一致基本形制。
C.6匹马是古代王公祭祀时的一种基本形制。
D.只有在祭祀时,才在马坑中放置牛角。
E.如果马骨摆放得比较杂乱,那一定是由于祭祀时混乱的场面造成的。
【解析】
第1步:读问题。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推测”,确定此题为“支持题”,即帮助题干证明题干论点的成立性。
第2步:分析论证结构。
在两座“甲”字形大墓与圆形夯土台基之间,集中发现了五座马坑和一座长方形的车马坑。其中两座马坑各葬6匹马。一座坑内骨架分南北两排摆放整齐,前排2匹、后排4匹,由西向东依序摆放;另一座坑内马骨架摆放方式较特殊,6匹马两两成对或相背放置,头向不一(背景介绍)。比较特殊的现象是在马坑的中间还放置了一个牛角(论据),据此推测(论点标志词)该马坑可能和祭祀有关(论点)。
第3步:分析选项。
A项,牛角是古代祭祀时的重要物件,能够佐证牛角的出现可能和祭祀有关,故此项支持题干。
B、C、E项,涉及的都是“马”的情况,与题干中“牛角”和“祭祀”的关系不相关。
D项,只有在祭祀时,才在马坑中放置牛角,形式化为:牛角→祭祀。即牛角是祭祀的充分条件,只要出现牛角,一定是用于祭祀(论据是充分的)。因此,若此项成立,则题干必然成立,故此项支持力度最大,为正确答案。
【答案】D
1.4其他对论据的要求
对归纳论证来说,我们要求样本要有“代表性”,调查机构具有“中立性”;对类比论证来说,我们要求类比对象具有“可比性”。由于这些内容前面已有讲述,因此,本节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