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论点的评价

3.对论点的评价

3.1明确性

论点中所使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明确的。构成论点的判断不能有歧义,否则会犯“论点模糊”或“歧义谬误”的逻辑错误。

例如:

前几天,老吕约一位同学吃饭,发生了如下对话:

老吕:“晚上一起吃饭吧?”

同学:“我住得远,所以,我不一定能去吃饭。”

老吕:“住得有多远?”

同学:“有点远。”

老吕:“具体在什么位置?”

同学:“南边。”

老吕:“那到底能不能来吃饭?”

同学:“看情况。”

我同学的“委婉”让我费解:第一,到底来不来吃饭?第二,“有点远”到底是有多远?第三,“南边”是什么位置?北京南站?广州?还是澳大利亚?

当然,我们之间的对话并不是严谨的论证。但是,如果我们将这种模糊性甚至有歧义的语言用在论证中,这个论证就很难有效。

3.2一致性

一致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论证对象要一致。即在同一个论证中,论证对象应该是前后一致的。否则,就犯了“偷换论证对象”的逻辑错误。

第二,论题要一致。即在同一个论证中,论证的核心问题应该保持前后一致。否则,就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第三,概念的使用要一致。即在同一个论证中,同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应该完全一致。否则,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例如:

老吕:“我比你帅。”

康哥:“你再帅能有吴彦祖帅?”

转移论题:老吕说的是“老吕比康哥帅”,康哥说的是“老吕不如吴彦祖帅”,不是同一个话题。

典型例题

例28 实验发现,口服少量某种类型的安定药物,可使人们在测谎器的测验中撒谎而不被发现。测谎器对人们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能够被这类安定药物有效地抑制,同时没有显著的副作用。因此,这类药物同样可有效地减少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而无显著的副作用。

以下哪项最能削弱题干中的论证?

A.任何类型的安定药物都有抑制心理压力的效果。

B.如果禁止测试者服用任何药物,测谎器就有完全准确的测试结果。

C.测谎器对人们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与日常生活中人们面临的心理压力有比较大的差异。

D.大多数药物都有副作用。

E.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

【解析】题干:测谎器对人们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能够被这类安定药物有效地抑制,同时没有显著的副作用(论据)。因此(论点标志词),这类药物同样可有效地减少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而无显著的副作用(论点)。

论据中的论证对象是“测谎器对人们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而论点的论证对象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题干中出现了论证对象的偷换,因此,我们只要指出二者并不相同,就可以削弱题干,故C项正确。

另外,本题也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心理压力的类比,根据前文中类比论证的知识,我们也可以通过指出类比对象有差异进行质疑,C项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故C项正确。

A项,支持题干,如果“任何类型的安定药物”都可以抑制心理压力,那么题干中的“这种类型的安定药物”也可以起到有效抑制心理压力的效果。

B项,无关选项,题干的论证不涉及测谎器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D项,不能削弱题干,因为,即使“大多数药物”都有副作用,也存在题干中的药物没有显著的副作用的可能性。

E项,无关选项,题干的论证不涉及有多少人存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

【答案】C

3.3成立性

反驳对方的论证,可以采用直接反驳对方论点的方式。但是,如果对论点的反驳缺少理由或依据,则这种反驳就没有力度。

例如:

皇后:我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魔镜:你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冬雨才是。

皇后:我是我是我是,冬雨才不是。

【分析】

无论是皇后自认为自己漂亮,还是魔镜认为冬雨漂亮,争论的双方都缺少论据来支持自己而反驳对方,所以,这种争论是无效的争论。

(1)有反面论据吗?

一般来说,判断对方论点的成立性,除了看对方的论据是否足以说明论点外,也可以看有无反面论据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的。

例①:

康哥:我真的很帅。

老吕:你不帅。

例②:

康哥:我真的很帅。

老吕:你不帅,因为你没头发。

【分析】

在例②中,老吕对康哥的反驳比例①力度大,因为它给出了一个反面论据“你没头发”,这样当然比没有理由的质疑更好。

典型例题

例29 魏先生:计算机对于当代人类的重要性,就如同火对于史前人类,因此,普及计算机知识应当从孩子抓起。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应当介绍计算机知识,一进中学就应当学习计算机语言。

贾女士:你忽视了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一门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最为迅速的科学。童年时代所了解的计算机知识,中学时代所学的计算机语言,到需要运用的成年时代早已陈旧过时了。

以下哪项作为魏先生对贾女士的反驳最为有力?

A.快速发展和更新并不仅是计算机技术的特点。

B.孩子具备接受不断发展的新知识的能力。

C.在中国,算盘早已被计算机取代,但这并不能说明有关算盘的知识已毫无价值。

D.学习计算机知识和熟悉某种计算机语言,有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E.计算机课程并不是中小学教育的主课。

【解析】

第1步:读问题。

“以下哪项作为魏先生对贾女士的反驳最为有力”,可见需要帮助魏先生来反驳贾女士的论证。

第2步:分析论证结构。

魏先生:计算机对于当代人类的重要性,就如同火对于史前人类,因此,普及计算机知识应当从孩子抓起。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应当介绍计算机知识,一进中学就应当学习计算机语言。

贾女士:你忽视了计算机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是一门知识更新和技术更新最为迅速的科学。童年时代所了解的计算机知识,中学时代所学的计算机语言,到需要运用的成年时代早已陈旧过时了。(论据)

贾女士的话全部都是论据,她的论点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反驳魏先生的观点,即,她想证明不应从小学习计算机知识。

故贾女士的论证结构为:童年和中学时代所了解的计算机知识到成年时代就过时了 证明→不应从小学习计算机知识。

第3步:分析选项。

A项,快速发展和更新并“不仅是”计算机技术的特点,肯定了快速发展和更新确实是计算机技术的特点,因此,此项看起来是在削弱贾女士,实则支持了贾女士的论据。

B项,无关选项,孩子是否具备接受不断发展的新知识的能力,与要从小学习计算机知识没有必然联系。

C项,试图通过“算盘”这样一个类似的例证(类比)来反驳贾女士,但由于算盘和计算机的差异过大,因此,此项削弱力度弱。

D项,可以削弱,提出反面论据,说明从小学习计算机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学识,还有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

E项,无关选项,计算机课程是不是主课,与是否要从小学习计算机知识没有关系。

【答案】D

(2)有反例吗?

所谓反例,是指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的一个例子。

例如:

如果下雨,那么地上一定会湿。

反例:昨天下雨了,但是地上没有湿。

如果对方的论点是一个一般性结论,那么,如果存在反例,这个论点就无法成立;但对于一个或然性结论来说,反例的存在并不能说明该或然性结论不成立。

例如:

命题①:所有的哺乳动物都生活在陆地上。

命题②:有的哺乳动物生活在陆地上。

命题③:哺乳动物可能生活在陆地上。

反例:鲸鱼是哺乳动物,但它生活在海洋中。

【分析】

根据形式逻辑中“对当关系”的知识,由“鲸鱼这种哺乳动物不是生活在陆地上”为真,可以画出以下对当关系图,其中“√”表示判断为真,“×”表示判断为假,“?”表示判断真假不定,如图4-6所示:

图4-6

可见,存在哺乳动物不是生活在陆地上,会使判断①为假,但判断②和③真假不定。因此,上述反例可以很好地反驳判断①,但无法反驳判断②和③。

典型例题

例30 张先生:常年吸烟可能有害健康。

李女士:你的结论反映了公众的一种误解。我的祖父活了96岁,但他从年轻时就一直吸烟。以下哪项最为恰当地指出了李女士的反驳中存在的漏洞?

A.试图依靠一个反例推翻一个一般性结论。

B.试图诉诸个例在不相关的现象之间建立因果联系。

C.试图运用一个反例反驳一个可能性结论。

D.不当地依据个人经验挑战流行见解。

E.忽视了这种可能:她的祖父如果不常年吸烟可能会更为长寿。

【解析】张先生提出一个可能性结论:常年吸烟可能有害健康。

李女士举出一个反例:我的祖父活了96岁,但他从年轻时就一直吸烟。

根据上文中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反例是无法反驳可能性结论的,因此,C项恰当地指出了李女士的反驳中存在的漏洞。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