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完全归纳法
2.1不完全归纳法的定义
例②:
超超参加了《奔跑吧,兄弟》,人气爆棚了。
baby参加了《奔跑吧,兄弟》,人气爆棚了。
祖蓝参加了《奔跑吧,兄弟》,人气爆棚了。
宝强参加了《奔跑吧,兄弟》,人气爆棚了。
小猎豹参加了《奔跑吧,兄弟》,人气爆棚了。
……
所以,参加了《奔跑吧,兄弟》的明星都人气爆棚了。
在本例中,超超、baby、祖蓝、宝强、小猎豹仅仅是参加该节目的一部分明星,即论证的前提只考察了一类事物中的一部分对象,结论却是这一类事物的全体的性质(参加了《奔跑吧,兄弟》的明星),这叫作不完全归纳法。这一结论扩大了论证对象的范围,结果是或然性的,即使其前提为真,结论也不一定为真。
2.2不完全归纳法的有效性
不完全归纳法其实是用样本去推测全体的一种论证方法。
(1)样本的代表性
不完全归纳法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样本的代表性上,而样本的代表性又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样本的数量。
仅仅因为我认识一个山东人喜欢喝酒,我就认为山东人都是酒中豪杰;仅仅因为我认识的几个海南人都会打排球,我就以为海南人都是排球精英;仅仅因为我对我们宿舍的三位同学做了个生活费调查,我就得出了全校师生月均消费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很难有说服力,因为样本数量太少了。
所以,在进行一个统计、调查时,相对较大的样本数量是一个基本要求。
②样本的广度。
一般来说,样本的数量越多,样本的说服力就越强,但大样本有时候也会出现问题,也未必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例如:
某市亲子鉴定中心的调查表明,前来做亲子鉴定的10000组样本中,有接近一半的男人的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因此,该市有一半的男人“喜当爹”,他们养的并不是自己的亲生孩子。
在本例中,“10000组样本”已经算是一个大样本了,但这个样本仍然可能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因为根据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一般正常的亲子关系是不需要进行亲子鉴定的。很可能是本来就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才去做亲子鉴定。因此,亲子鉴定中心的样本情况,并不能代表那些没来做亲子鉴定的人的情况,所以这个样本虽然数量够多,但广度不够大。
再比如,你要调查中国大学生的月均生活费,那么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其他小城镇的大学,都应该选一些样本,这样的样本才能有说服力。
③样本的随机性。
随机抽样法就是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如果一个样本不是随机选取的,那么这个调查就可能存在系统性、人为性的偏差。
总之,一组有代表性的样本,至少要符合三个特点:第一,样本是随机选取的;第二,样本的数量要足够多;第三,样本的广度要足够宽。否则,这个样本就不具有足够的代表性,犯了“不当归纳或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典型例题
例3 《花与美》杂志受A市花鸟协会委托,就A市评选市花一事对杂志读者群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60%以上的读者将荷花选为市花,于是编辑部宣布,A市大部分市民赞成将荷花定为市花。
以下哪项如果属实,最能削弱该编辑部的结论?
A.有些《花与美》的读者并不喜欢荷花。
B.《花与美》杂志的读者主要来自A市一部分收入较高的女性市民。
C.《花与美》杂志的有些读者并未在调查中发表意见。
D.市花评选的最后决定权是A市政府而非花鸟协会。
E.《花与美》杂志的调查问卷将荷花放在十种候选花的首位。
【解析】
第1步:分析论证结构。
题干:《花与美》杂志受A市花鸟协会委托,就A市评选市花一事对杂志读者群进行了民意调查(背景介绍),结果60%以上的读者将荷花选为市花(论据:是一组样本),于是编辑部宣布,A市大部分市民赞成将荷花定为市花(论点:是一个一般性结论)。
第2步:分析选项。
A项,不能削弱,个别人的情况不能削弱大部分人的情况。
B项,削弱题干,指出调查对象的广度不够,样本没有代表性。
C项,不能削弱,对于一个调查来说,只需要样本有代表性即可,没必要调查所有对象。
D项,题干调查的是市民的意见,而不是市政府的意见,故此项与题干不相关(我们常把和题干论证不相关的选项简称为无关选项)。
E项,此项如果要削弱题干,必须有一个假设,即大部分读者会选放在首位的,但这一假设未必成立,故此项不能削弱题干。
【答案】B
(2)调查者的中立性
一项调查应由中立方来主持。如果一个论据的来源并不中立,那么这个论据的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
比如,一场中国队和韩国队的比赛,如果选用韩国的裁判执法,即使这个裁判确实秉公执法了,也往往会被球迷骂黑哨,因为这样的裁判不具备中立性。
同样,“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他夸得再好,你也不一定相信,因为他可能为了赚钱而把不甜的瓜说成是甜的。他同样不具备中立性。
类似地,老吕宣传自己的课讲得好,让你报班,你可能会半信半疑;但如果你的师兄师姐大力推荐老吕的课,你可能会更加相信。这是因为老吕和你师兄师姐的中立性不同。
典型例题
例4 丈夫和妻子讨论孩子上哪所小学为好。丈夫称:根据当地教育局最新的教学质量评估报告,青山小学教学质量不高。妻子却认为:此项报告未必客观准确,因为撰写报告的人中有来自绿水小学的人员,而绿水小学在青山小学附近,两所学校有生源竞争的利害关系,因此青山小学的教学质量其实是较高的。
以下哪项最能弱化妻子的推理?
A.撰写评估报告的人中也有来自青山小学的人员。
B.对青山小学盲目信任,主观认为质量评估报告不可信。
C.用有偏见的论据论证“教学质量评估报告是错误”的。
D.并没有提供确切的论据,只是猜测评估报告有问题。
E.没有证明青山小学和绿水小学的教学质量有显著差异。
【解析】
丈夫认为:根据当地教育局最新的教学质量评估报告,青山小学教学质量不高。
妻子认为调查机构的人员构成有问题,导致调查机构不中立。
A项,撰写教学质量评估报告的人中也有来自青山小学的人员,所以,妻子认为的人员构成问题不存在,削弱了妻子的论证。
B项,是对妻子的质疑,但此项没有提供任何论据,故此项的质疑力度有限。
C项,妻子质疑人员构成问题不属于“偏见”,故此项的质疑不成立。
D项,妻子提供了相关论据,故此项的质疑不成立。
E项,题干中妻子的论证仅涉及“青山小学的教学质量是不是较高的”,不涉及“青山小学和绿水小学的教学质量差异”,故此项与题干不相关,为无关选项。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