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方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 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前,唯物主义哲学已经存在并表现出各种形态,如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等。这些哲学派别对哲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确立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思想,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一)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在人类哲学史上,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构成全部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是唯物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争论的焦点。古代朴素唯物论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原始的实体,如把水、木、土、火等看作世界的本原;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根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认为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它具有不可分性、不可入性、质量不变性等特性。毫无疑问,这种物质观在当时有力地反对了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但是,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和物体的某种具体形态混为一谈,有着诸多的局限性。所以,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发现了某些元素的放射性现象和电子等比原子更小的微粒,推翻了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的观念。当时,一些哲学家认为,“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也就破产了,唯物主义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石。

针对这种情况,列宁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哲学角度对物质范畴作出新的概括。他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a这个定义从物质和意识关系的角度对物质概念作出科学的规定,揭示了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即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客观实在性。这个物质范畴的意义在于,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这就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与各种唯心主义及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强调物质能够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即能够被人们所认识,这就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主张尽管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特性是多种多样的,但只有客观实在性是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这就与以往那些把物质的某种具体特性作为物质本质特征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哲学指导,为反对各种二元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当然,物质不是僵死呆板的,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哲学上所说的运动是指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即从简单的位置移动直到思维过程。这里所说的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那种割裂物质和运动的联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观点;而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则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承认事物有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包含两种情形:一是说事物在绝对的运动过程中,相对于某种确定的参照系来说不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如以地球为参照系,我们居住的房子是静止的。二是说某个事物的运动、变化还处在量变阶段,没有发生质变。如当我们烧水时,在水温达到100摄氏度而发生汽化之前都是水。这就告诉我们,事物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暂时的,事物的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永恒的,我们要学会运用运动、变化、发展的方法去认识事物。

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空间表示的是事物的广延性、结构性和并存性,即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体积、规模和内部结构,同其他事物之间都有某种位置上的并存关系。时间表示事物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即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持续过程,并有一定的发展顺序。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重要方法,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空间和时间条件下的。因此,我们研究问题,既要注重问题的共存性和结构性,又要注重问题的过程性和趋势性。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所谓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所谓本质联系,表明规律不是事物的外在现象,而是属于事物内在的本质;对规律的认识不是通过感官就能够直接把握,而是要通过理性思维才能获得。所谓必然联系,表明规律所具有的确定不移的趋势,规律的存在、作用及其后果具有不可避免性。所谓稳定联系,表明只要客观事物存在,规律就会反复起作用,普遍地体现出来。规律的必然性正是通过规律的重复性、普遍性得以表现出来。

规律的性质决定着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马克思曾说:“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b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自觉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不管我们的动机多么善良、愿望多么美好,都必定受到规律的惩罚。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没有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主观盲干,违背事物发展规律而受到惩罚;另一种是明明认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是受到主客观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不能够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也同样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的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基本的道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一定是客观存在的,是运动发展变化的,是存在于某个特定空间和时间条件下的,是具有某种规律性的实际;它是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某种抽象的、空灵的、臆造的东西。

(二)意识是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

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意识现象。能否科学地解释意识现象,关系到能否正确理解唯物论。根据现代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科学研究的事实告诉我们,意识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包含着三个决定性环节:一是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映特性到低级生物所有的刺激感应性,这是物质发展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二是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具有了初步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这是意识的萌芽;三是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形成,其间社会生产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古人不知道或者不能确切知道意识活动的承担者是什么,往往把意识活动与人体的心脏或其他器官相联系。如孟子说:“心之官则思。”17世纪以后,随着现代解剖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步认识到是脑在思考。现在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人脑是由高度严密和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组成的物质系统,凭简单机械的方式是不能解剖的。人的意识活动正是通过人的大脑对客观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射活动来实现的。当然,目前人类对脑的研究依然是初步的,还有许多工作要进一步深入进行。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c就是说,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各种意识形式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根源,区别在于意识与其所反映的客观对象之间的联系,有的比较直接而明显,有的比较间接而不够明显,有的甚至是歪曲而隐匿的。一般说来,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分为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其中以认识为基础,以情感为导向,以意志为坚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意识一经产生,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着消极阻碍作用。

(三)唯物论基本观点给我们提供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世界的统一性也就是世界的本原的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研究世界统一性问题的实质是揭示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科学回答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从而找到实践和认识的出发点。人类为了把握千差万别、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的本质,很早就开始思考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并形成各种各样的认识,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这些认识和结论从哲学的高度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的繁多事物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被称为一元论;另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的繁多事物有两个并行的本原,被称为二元论。应该说,绝大多数的哲学家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都是一元论哲学。区别在于,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态;意识或精神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统一于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精神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认识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提出唯物主义一元论。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d这段话既回答了世界统一于什么的问题,也回答了如何证明世界统一性的问题。回顾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不断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如天文学、地质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表明,在有意识的人类产生以前很久自然界就存在着。地球已经存在几十亿年,而人的出现只有几百万年的时间。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证明,意识现象是人的大脑这一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概括了人类文明成果,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质,即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史。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及各种社会关系,是一种不能由人们随意选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不能脱离社会物质生活而独立,只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唯心主义者把社会现象说成是人们的意识的自由创造,显然是错误的观点。

同时,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仅仅靠具体科学发展的证明是不够的,还要运用辩证思维把各个领域的科学成果联系起来,从理论上加以论证和概括。因为,各门具体科学所研究的只是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对整个物质世界只有局部的、特殊的意义,只能证明各个领域、局部的物质性。所以,只有运用辩证思维,才能把物质世界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从物质世界的各种特殊的、具体的、有限的事物中,把握一般的、抽象的、无限的东西,揭示出一切物质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只有运用辩证思维,才能把握事物产生、发展的过程,才能了解精神现象怎样从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从而才可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把“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的观点与我们日常用语相联系,所谓物质性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实际;与物质相对应的精神,可以理解为上帝、观念、思想、理论、经验、计划等所有人的思想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这种理论带来的思想方法和工作必须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恩格斯在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家杜林时讲过一段著名的话。他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杜林先生的相反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它把事物完全头足倒置了,从思想中,从世界形成之前就久远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模式、方案或范畴中,来构造现实世界,这完全像一个叫做黑格尔的人的做法。”e杜林没有历史地、辩证地考察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而是完全自然主义地把意识、思维当作某种现成的东西,当作一开始就和存在、自然界相对立的东西,结果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思维和存在、思维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关系,就必然陷入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命题,很容易理解。问题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怎么理解呢?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的定义来理解,在认识“实际”的时候至少要注意四个维度:其一,实际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二,实际是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的,而不是僵死呆板的;其三,实际是存在时间和空间之中的,有自己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而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存在;其四,实际在自我运动发展过程中展示其特有的规律性,而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大到制定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小到制订工作计划、方案时,都必须把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实际作为出发点,认真研究我们今天面临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积极推进事业的发展和工作的前进。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告诫我们,不能从书本出发,不能从观念出发,不能从经验出发,不能从模式出发,更不能从口号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