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及其方法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遵循着同自然界共同的发展规律;然而,人类社会作为由有意识和动机组成的人及其活动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又有着自己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把对人类社会的研究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概括并正确回答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个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把历史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赶出去,建立起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方法。
(一)唯物史观的创立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中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局面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和认识根源。从历史根源来说,在资本主义大工业出现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经济规模小,人们眼界受到了限制;特别是“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ea。这就使人们很难形成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阶级根源来说,以往的哲学,主要掌握在剥削阶级手中,成为他们为当时社会制度存在合理性辩护的工具;这就决定着他们不可能超越阶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去认真、客观地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认识论的根源来说,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也给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规律带来很大的困难。因为,与自然界不同,在社会历史领域里进行活动的是有意识有动机的人,社会历史中的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有意识有动机的人的活动的结果,这就导致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一个错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是按照人的意识和动机来运行的,人的意识或动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或终极原因。
旧唯物主义哲学没有超越这个思想障碍,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却是唯心主义的。原因在于旧唯物主义哲学依然停留在人的意识和动机这个层次上,主张“按照行动的动机来判断一切”,没有去探索这种动机背后的动因是什么,最终在历史领域里背叛了自己。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比旧唯物主义深刻的地方在于,肯定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有更深刻的动力。但是,他不是到历史本身中去寻找动力,而是到历史之外去寻找动力,结果找到了神秘的“绝对观念”,把历史当作绝对观念的实现过程。这就是说,在历史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哲学没有给自己提出寻找人的意志和动机背后更深刻的物质根源的任务;唯心主义哲学家给自己提出这个课题,却由于理论自身的局限性使之找错了地方。总之,他们都没有正确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高明在哪?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经济规模的极度扩大,特别是航海和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人们的眼界,也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由地域性、局部性的发展而进入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eb。同时,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辩证思维方式的确立,这一切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经济根源,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高明之处在于,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放眼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总结和概括工人运动迅速发展的新鲜经验,创新性地去研究“动力的动力”,即研究人的意识和目的背后更深刻的根源,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思路是:肯定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恩格斯说:“适用于自然界的,同样适用于社会历史的一切部门和研究人类的(和神的)事物的一切科学。”“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ec这段话不仅为历史唯物主义确立了科学的研究对象,而且实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然而,社会发展史与自然发展史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区别。在自然界中,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力量在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没有任何事情是作为预期的、自觉的目的发生的。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具有自觉的意图,有预期的目的的。正是这一本质的差别,直接影响到社会历史的进程,也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然而,尽管我们肯定人的活动是有计划有目的的,但“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这是因为,虽然人们“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有着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时,在社会历史领域里,表面上也要受到偶然性的支配,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②。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探究和发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呢?恩格斯指出,必须注意研究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但又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动机上,更重要的是要研究隐藏在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构成历史动因的真正的“动力的动力”。即要去探索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背后更深刻的根源。恩格斯说:“如果要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么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探讨那些作为自觉的动机明显地或不明显地,直接地或以意识形态的形式,甚至以被神圣化的形式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即所谓伟大人物的头脑中的动因——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ed这就是说,要探索社会发展的规律,必须研究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必须研究在社会发展中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动机;必须研究反映在行动着的群众及其领袖头脑中的各种各样的动机。这是能够引导我们去探索那些在整个历史中以及个别时期和个别国家的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
按照这个思路,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从而把唯心主义从它最后的避难所即社会历史观中驱逐出去,建立了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二)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构成统一的历史发展过程。尽管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产生和分化出来的,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是受整个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运动规律所支配的;但是,人类社会又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个独特的领域。其独特性在于,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进行活动的是有意识和目的的人。这就提出一个重大的问题,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的意识和目的与作为他们的活动对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人们的意识和目的能够决定作为他们的活动对象吗?由人的意识和目的所指导的社会发展过程有自己的规律吗?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这个问题概括为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里的体现。
可以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范畴。所谓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或条件。
所谓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通过生产劳动向自然界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下一章要讲的主要内容。所谓地理环境是指人们在进行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所面对的自然界,包括土地、山脉、气候、河流、海洋、生物体系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等,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系统。应该说,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对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地理环境往往能够决定着人们采取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决定着人们的生存样式。如生活在爱琴海域的古希腊人,充分发展了航海业,成为海上民族;而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中华民族,则充分发展了农耕业,成为农耕民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影响作用日益减弱。就是说,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负相关的关系。当然,在今天,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其平衡和稳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所谓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增长率、密度等一系列指标。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必备条件。特别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恶劣的自然环境,各种凶猛的野兽,低下的生产能力,没有一定的人口数量聚集,很难想象一个族群能够生存下去。在当代,人口因素主要体现在必要的人口数量基础上的人口质量和人口分层结构,从不同方面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本书第十三章专门要讲的问题。这里只是简单地说,从社会意识的内容来看,包括人们的社会心理,如情感、感觉、情绪等;还包括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宗教等。
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呢?通常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其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都属于唯物主义历史观;反之,凡是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都属于唯心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在其他问题上的对立和分歧,都是以此问题为基础并围绕着这一问题展开的;所以说,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根本对立的焦点。其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问题,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有时候感到无从下手;如果你能够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整理,最后总能归结为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并按照这个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其三,正确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认识和理解其他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换句话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像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历史观,影响甚至决定着历史观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如,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如何看待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发展有没有规律性?历史是什么人创造的?等等。因此,如何认识和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就成为所有的历史观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当然,如何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在我们今天看来是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尽管这只是从理论层面上来说,而在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并真正能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太难了。然而,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这种理论的提出却是一场哲学革命,是对历史观的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恩格斯曾指出:“人们的意识取决于人们的存在而不是相反,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棒。关于一切历史的东西的全部传统的和习惯的观点都被这个原理否定了。”ee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说明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最终原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创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
(三)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过程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就是说,社会历史的发展同自然史的发展一样,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的、不以人的意识和动机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过程。然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有意识、有动机的;那么,有意识、有动机的人是如何创造历史的呢?有意识、有动机的人是如何实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呢?恩格斯科学分析了历史发展进程中客观规律和个人意志的关系,系统阐述了“历史合力”思想。
恩格斯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人们如何创造历史、实现社会规律的问题。
就人作为整体来说,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的。恩格斯指出:“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ef这里包含三层意思:首先,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创造的,不是神创造的,不是“绝对精神”或“理性”等创造的。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前提。其次,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不是随心所欲的,不是在自己选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而是在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条件下进行创造活动的。最后,在这些前提和条件中,经济因素归根到底起着决定作用,政治甚至传统等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就人作为个体来说,历史是通过无数单个人的意志形成的一个总的合力来创造的。这就是恩格斯著名的“历史合力”思想。由于每个人特殊的生活条件、文化背景、人生经历所决定,每个人的意识都是具体的、个别的,与其他人不同的。这些具体的、个别的、与他人不同的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博弈过程,便形成了“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并最终由此产生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从表面上看,这个结果可能和所有参与者的动机和愿望都不完全符合,所以,这个结果可以看作是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②这个事实一方面说明,任何个人的意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每个人对“合力”都有所贡献,个人意志不等于零;但是,任何个人的意志都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更不能决定历史的命运。另一方面说明,历史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有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性。人们各种意志和力量的相互作用,表面上似乎是偶然性在起作用,但是,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隐藏着的必然性支配的。因此,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及其趋势,归根到底是受经济运动的必然性支配的。
恩格斯晚年在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谈到经济必然性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的问题。在人类社会中,“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eg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必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带有规律性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偶然性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的不确定的趋势,在事物发展中不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至多也只能决定事物的局部特征。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恩格斯举例说明,伟大人物的出现、唯物史观的产生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在中轴线上下摆动,二者相互缠绕共同前进,实现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当我们就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某个时刻来看,各种社会现象似乎都是偶然发生的,无规律可循。但就研究的时间和范围而言,研究的时间越短、范围越小,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偶然性就越多;反之,研究的时间越长、范围越大,人们就越易把握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性因素作用,进而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因此,我们要善于揭示政治、思想现象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善于从整体的、全过程中去探求社会发展中的经济的必然性。
恩格斯全面阐述了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他指出:“这种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现在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不再是从头脑中想出联系,而是从事实中发现联系了。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eh可以说,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哲学第一次真正获得了科学的性质,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