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理论及其方法
恩格斯有一段名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dd这段话的三个问号实际上说明三个问题:其一,研究认识论的问题同研究其他哲学问题一样,是以回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何者为第一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为前提的。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者,基本上都把认识看作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反之,凡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者,都必然这样或那样地否认认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其二,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客观物质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一般说来,不仅唯物主义者是可知论,而且绝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区别在于,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以承认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为前提的反映论;而唯心主义的可知论是以肯定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为前提,认为存在同一于思维,用精神的本原性来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可知论。其三,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物质世界?这个问题的内涵就非常丰富了,包括人的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认识的目的、认识的发展过程,等等。可以说,恩格斯提出的这三个问题,构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内容。
(一)人类认识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认识论问题都是思想家们最早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早在中国先秦时代的老子,就提出丰富的认识论思想:“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要求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鲜”;很显然,这个观点轻视感觉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强调理性思维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教育家,在阐述其教育思想的同时,也阐述了许多认识论的思想。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说,认识事物不要臆想猜测、不要主观意志、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而墨家则比较全面地认识到感觉和思维的区别及其作用,主张感觉是五官的功能,是认识的开始,而思维是更深刻的认识。他们把知识按其来源分成三种:“亲知”是亲身体验得到的知识;“闻知”是由传授得到的知识,又分为“亲闻”和“传闻”;“说知”是由推理得来的知识。“亲知”是“闻知”和“说知”的基础,是最重要的知识来源。韩非认为:“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肯定人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天然的属性。韩非强调:“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必成功,则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人只有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这是勇。此外,他还阐述了检验人的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等一系列问题。总之,先秦的思想家关于认识论的思想和观点,奠定了中国认识论思想发展的基础,体现中国认识论思想发展主题和特色。
在西方,一般认为,赫拉克利特是最早涉及认识论的思想家。他充分肯定了通过感官获得认识的必要性,又认为自然惯于掩盖自己,人们很难认识自然的逻各斯,即自然的本性或规律;其认识论带有明显的怀疑论倾向。巴门尼德在阐述其“存在论”的过程中,也涉及认识论问题。他认为,存在是思想的对象,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来把握,靠感觉是无能为力。他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这个命题不仅第一次对概念性认识的本质作出了规定,而且后来被简化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理性主义哲学的经典公式。苏格拉底则提出,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是什么”,而认识的方法就是“辩证法”,等等。应该说,古希腊思想家关于认识论的思想和观点,奠定了西方认识论发展的基础,体现了西方认识论思想发展的主题和特色。
欧洲上千年黑暗的中世纪,一切都是神学的婢女。当欧洲思想家们从愚昧、无知、非理性的中世纪苏醒过来时,哲学家们则围绕着“上帝是否存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然而,唯理论者没有办法用理性来证明上帝的存在,经验论者也不足以靠经验来否定上帝的存在,哲学的发展似乎走入死胡同。这时,康德这位被誉为是在各个领域引发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的人物,也引发了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从根本上转变了欧洲哲学的发展方向,成为德国古典哲学开创者。康德认为,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错误是没有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到底有多大,即没有考察“理性”能力的范围和限度。因此,他的任务是在人的认识之前“批判”地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他把人的认识能力分成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他认为,人们总想要达到理性认识阶段,总想要追求无限的、绝对的东西,而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相对的,就必然陷入自我矛盾之中,出现“二律背反”。因此,理性是上帝的智慧,“为了给信仰留地盘,就必然拒绝知识”。康德的哲学贡献在于把人类哲学的发展思路从本体论研究转到认识论研究,同时也就把人们研究的关注点从对客体的研究转到对主体的研究。然而,康德哲学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和缺陷。他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却把人的认识能力看作是脱离人的具体的认识活动而一成不变的东西;他肯定存在着“自在之物”,又认为人不可能认识“自在之物”的本质;他认为主体与客体是完全对立的,如果不把二者统一起来便不可能产生认识,却找不到把主体和客体二者统一起来的途径。康德留下的认识论矛盾和缺陷,成为后人必须解决的哲学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解决了康德留下的认识论难题。恩格斯指出:“对这些以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既然我们自己能够制造出某一自然过程,按照它的条件把它生产出来,并使它为我们的目的服务,从而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康德的不可捉摸的‘自在之物’就完结了。”de历史证明,“在从笛卡儿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df就是说,从笛卡尔开始的近代哲学,前进的动力不是纯粹的思想力量,而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的观点引进认识论,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才使人的认识具有可能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人的认识能力是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完善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仅彻底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重要结论。第一个结论:“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dg坚持反映论,即承认外部世界及其在人脑中的反映,这是所有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第二个结论:“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仅仅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③在承认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意识、感觉不过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的基础上,强调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个透过现象不断把握本质的过程;而推动这个过程前进的动力是实践。这样列宁就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个结论:“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④这一结论坚持了认识的辩证性,即强调必须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之中,认为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从不全面到比较全面、从不确切到比较确切、从不深刻到比较深刻的曲折前进的过程。此外,列宁还系统阐述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自己的哲学体系,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他们把自己称作“实践的唯物主义者”,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列宁也曾强调:“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dh这就决定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应该肯定,认识和实践是认识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认识是观念性活动,实践是物质性活动,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构成认识过程中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一,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的基本来源。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说,离开生产活动的实践,人们不可能得到任何知识。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其二,社会实践是人的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其三,社会实践是判断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di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是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因此,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其四,实践是人们认识的最终目的。毛泽东曾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②
其次,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任何实践都是在既有认识指导下进行的。恩格斯曾说:“决不能避免这种情况: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而开始,并且同样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dj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社会的存在状态与人类的认识水平有着正向关联性。当人们的认识水平还很低下时,人们的实践往往带有极大的盲目性;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能力的增强,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有了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之后,人们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水平也会大大提高。可以说,人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制约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成败与否,决定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效大小。
认识的提炼和升华就是理论。或者说,理论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事物发展规律获得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探索、总结、提炼和升华而形成的系统化、理性化的高级形式的认识。理论依赖于实践,但理论一经形成就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一,理论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理论之所以成为理论,就在于它科学地认识和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可以预见或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未来;这是理论存在的价值所在。其二,理论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好的理论一定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但是,并不是说正确的理论就一定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因为,由理论变成方法去指导人们的实践需要经过诸多的中介,其中任何一个中介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实践的失误或失败;这正是我们要研究方法的重要意义所在。其三,理论能够动员人民、组织群众,鼓舞斗志、凝聚人心、统一思想,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正确的理论一定来自广大人民的实践活动,又通过宣传教育转化为广大人民的自觉实践活动,并最终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把理论构想变成现实生活状态。
我们要注意的是,在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时,要克服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肯定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承认理论对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如果把理论的独立性绝对夸大,就可能导致理论脱离实践,从而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另一种倾向是,肯定实践是理论产生和形成的基础。但是,如果把实践的基础作用绝对夸大,就可能导致轻视理论,从而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三)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在实践基础上形成认识,并不是直线式的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的活动,而是要经历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列宁运用辩证方法考察人类认识的运动过程,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dk。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对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作了具体而深刻的分析,进行了科学的抽象和概括。他认为,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回到革命实践,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两次能动的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所谓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对于事物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属于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可以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个层次。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特性的反映;知觉是把各种感觉集合起来,对客观事物多种特性的整体反映;表象则是以往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所谓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可以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三个层次。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来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dl另一方面,感性认识又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毛泽东指出,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了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②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次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于实际,而不是零碎不全或某种错觉;二是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人们逐步认识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也就实现了第一个飞跃。所以,“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dm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也是第二次飞跃,而且是更重要的飞跃。毛泽东特别强调理性认识回到革命实践,即认识过程的第二个能动飞跃的伟大意义。毛泽东认为,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飞跃。但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说,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②通过认识活动形成了对世界规律的认识,必须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所以,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这一飞跃。这是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才能够达到指导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并且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毛泽东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以,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既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毛泽东认为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意义更伟大。
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如果能够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结果,那么对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但是,一般说来,要获得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多次的反复才能达到。毛泽东科学地揭示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