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普遍联系方法的经典案例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直接决定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列宁曾说:“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ao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用普遍联系观点来观察事物,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推动工作和事业的顺利发展。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随意抓取个别事实材料,臆造或编织并不存在的联系,导致工作的失误或事业的挫折,这种教训是非常惨痛的。秦池酒业的辉煌与衰落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ap
年龄稍大一点的朋友大概还记得秦池酒业,那个天天占据着中央电视台黄金广告时间的企业。可是,怎么忽然就销声匿迹了?
秦池酒厂于1990年3月在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注册成立,年产白酒1万吨左右,年销售额不足2000万元。1993年,退伍军人姬长孔来到秦池酒厂担任经营厂长。他一上任便大展拳脚,迅速把秦池酒厂推到行业顶端,同时也为其快速衰落埋下伏笔。我们运用普遍联系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来梳理其快速崛起的过程,分析其急速衰落的原因,或许可以给大家提个醒。
首先,多方寻求相关性联系,努力拓展秦池酒销售链条。姬厂长任职数月后,便开始了征服中国市场的壮烈之旅。他先到吉林,试图通过朋友和战友的关系帮助打开吉林市场。无奈,饭没少请,酒没少喝,人没少醉,秦池酒却没卖出多少,因为朋友和战友有热情而没有商业经验。吃一堑、长一智,姬厂长迅速移师沈阳,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秦池酒和老百姓联系起来。他在当地电视台上买断段位,密集投放广告,扩大秦池酒的知名度;他亲自奔走在大街上,沿街请市民免费品尝秦池白酒,让消费者不仅感受到酒的味道,更感受到姬厂长的温度;他和当地技术监督部门做好沟通联系,请他们做出质量鉴定报告,并向消费者郑重推荐,为消费者提供了秦池酒信誉保证;他还租用一艘大飞艇在沈阳闹市区的上空游弋,撒下数万张广告传单,不仅扩大了秦池酒的知名度,也让消费者见识到秦池酒厂的实力和能力。很快,秦池酒在沈阳开始为人所熟知并热销。姬厂长在媒体上发布“秦池酒在沈阳脱销”的新闻,并讲述了一些极富传奇色彩的故事。仅仅一年时间,姬厂长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手段,使秦池白酒在北方市场上迅速走俏,1995年秋销售额已经超过1亿元。
其次,进军梅地亚,与顶级媒体建立联系,进一步扩大秦池酒的影响力。1995年11月8日,姬厂长第一次出现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梅地亚中心,是一个理想之地、造梦之地,也是疯狂之地,巨大的诱惑可能使人瞬间失去理智。姬厂长的皮包里带来了3000万元,这几乎是上一年秦池酒厂的所有利税之和,他打算在此豪情一搏。当得知3000万元在梅地亚中心仅是一个中型炸弹,并不足以爆出一个轰动天下的新闻时,姬长孔连夜与临朐方面联系,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唱标会上,山东秦池酒厂以6666万元竞得标王,秦池酒迅速成为中国白酒市场上最为耀眼的新贵品牌;1996年,企业实现销售9.5亿元、利税2.2亿元,分别为上年的5倍、6倍。
1996年,声名远播的姬厂长再度来到北京梅地亚中心。此时,他的周围已经聚拢了一批策划大师,秦池开始实施它的品牌提升工程。同时,秦池领导层也开始在产品质量之外下功夫,如购买高档轿车、改造办公大楼,搞所谓的公司形象包装,以便使自己符合中国标王的身份。
11月8日,中央电视台标王大会准时召开。在招待宴会上,姬厂长豪情满怀地说:“1995年,我们每天向中央电视台开进一辆桑塔纳,开出一辆豪华奥迪。今年,我们每天要开进一辆豪华奔驰,争取开出一辆加长林肯。”竞标会上,秦池酒厂以3.212118亿元的价格夺得标王。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秦池中标并在市场上获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本身,就使秦池处于一个两难境地:如果秦池不能够第二次中标,那么其销售量肯定会直线下降,这或许意味着企业的衰落或死亡。如果秦池能够第二次中标,标的相当于1996年秦池全年利润的6.4倍,秦池能否拿得出这笔天文巨款?很多人都产生了疑问。
最后,秦池造酒的秘密被揭出,虚假的、臆造的联系被戳穿,注定其黯然离场的悲惨结局。1997年1月,秦池被评为中国企业形象最佳单位。而恰恰是这个月,北京《经济参考报》发表一则新闻报道,揭露秦池白酒是用川酒勾兑的内幕。其实,在1996年底秦池蝉联中央电视台标王的同时,北京《经济参考报》的4位记者便开始对秦池进行暗访调查。他们的疑问是,一个县级小酒厂,怎么能生产出15亿元销售额的白酒呢?记者们根据有关线索,赶赴的调查地不是山东临朐,而是千里之外的四川。在四川邛崃市,记者找到了秦池散酒的主要供应方——“春泉”白酒厂。 这家酒厂的厂长告诉记者,1995年“春泉”给秦池供应了4000吨散酒;1996年,又给秦池供应7000多吨散酒。由此,一个尴尬的事实终于浮出了水面,秦池每年的原酒生产能力只有3000吨左右,他们从四川收购了大量的散酒,再加上本厂的原酒、酒精,勾兑成低度酒,然后以“秦池古酒”“秦池特曲”等品牌销往全国市场。
这则报道刊出后,像风一样迅速地传播到全国各地,并被国内无数家报刊转载,给了尚沉浸在标王喜悦之中的秦池酒业以最凶险、最猝不及防的一击。令人遗憾的是,在如此巨大的危机面前,秦池领导层竟然没有作出任何有效的反应,甚至没有发出一点无辜的声音;而那些所谓的“策划大师”早已不知所踪;靠制造“标王”稳收其利的人也站到了秦池的对立面,扮演起反思与评判者的角色。秦池酒业像一颗璀璨的流星快速划过天空,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