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任何国家和社会的价值观都是以其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并由多种价值观共同构成的价值观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居于我国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可以从五个维度来理解。其一,在内容上,核心价值观是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它顺应我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价值观念成果,是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价值观体系。其二,在主体上,核心价值观真实反映最广大民众的需要和根本利益。它并不专属于某些群体、集团、阶层、阶级,而是集中概括我国社会的各个群体、集团、阶层、阶级的利益诉求所形成的,是具有“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体系。其三,在地位上,核心价值观能够决定社会价值观念的性质和结构方式,展现着社会价值观念的总体特征,维护着社会价值观念的统一性,从而成为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核心,乃至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其四,在作用上,核心价值观规定其他价值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规范其他价值观念的存在方式,引导其他价值观念的发展方向,保持社会价值观念结构体系的稳定,从而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及其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其五,在表现形式上,核心价值体系吻合或包容其他社会价值观念,更能够得到社会制度的认同与人民群众的支持,因而具有更稳定、更持久、更系统的特点。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成为凝聚民心的精神纽带和引领民众拼搏、奋进的伟大社会理想而被他们所自觉接受。
要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社会价值观体系,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
1.正确处理主导地位与统领多样的关系。任何一个社会价值观念结构体系中,都有处于“核心地位”的核心价值观,也有众多“非核心地位”的价值观,这是社会健康理性地存在和发展的必然现象。我们倡导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以大量非核心价值观念的存在为前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价值文明成果,反映最广大人民利益诉求的价值观,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价值观念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能够以其独特的精神力量塑造民族心灵、陶冶民族情操、化育民族生命、传承民族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规范力、定向力和驱动力,规范国人的行为方式,规定国人的奋斗目标,驱动各族人民勇猛精进;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思想道德教化,提高人的文明素质,提高实践的能动性,增强解决问题的本领。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决不允许以任何其他价值观念动摇、削弱、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
事实上,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性、差异性、异质性的特点。敢于面对这种局面,善于把握这种局面,不仅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胆量和执政智慧,更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是否具有价值观自觉和价值观自信,决定着中国共产党人能否实现价值观超越。我们必须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人民给予的重托,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尊重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建设的规律,客观分析、正确对待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多元性。在坚持核心价值观地位不动摇的同时,以引领的优势规范多样性的价值观念,给人以说话的机会、表演的舞台,通过实践来评判是非,通过过程来辨明得失,汲取其合理因素而为我所用,批判其糟粕腐朽而与时俱进。既要善于求同存异,更要善于标新立异,创造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精神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精神需要,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精神世界更加祥和安宁。
2.正确处理传承弘扬与创新重塑的关系。综观世界历史,后现代化国家面临的最大困惑是,如何连接自己国家的历史传统与来自西方的现代价值观念,实现价值观的重塑。能否解决好这个难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民众的幸福安康、执政党的人心向背。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经世致用、实事求是;阴阳互补、辩证发展;民贵君轻、民为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扶贫济困;大同理想、止于至善,等等。从古到今,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这些价值观,始终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提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经验。孔子主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肯定主体自身具有趋向“仁”的内在自觉性。“克己复礼为仁。”通过克制、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之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如此反复多次,礼中所包含的道德精神就会内化为人的素质,从而实现“仁”这个最高的价值目标。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观念,成为中国“圣人文化”的精髓,构成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给我们留下诸多深刻的教训,其教训之一是,“某些东西把人说厌了,说烦了,说恨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绝不能依靠单纯的说教、生硬的灌输、高强的压制,而应该通过透彻的说理、耐心的教育、典型的引导,使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能够心悦诚服地认同、自觉自愿地接受、时时处处地贯彻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成内在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3.正确处理交流互补与批判扬弃的关系。任何核心价值观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着如何对待外来价值观念的问题。所谓交流互补,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博大宽阔的胸怀,能够包容各种不同形态的价值观,积极吸收和借鉴各种不同价值观的文明成果,决不搞价值观的霸权主义。所谓批判扬弃,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思和评价各种价值观,不以任何形式迷信任何文化,也不盲目接受以任何形式强加于我们的任何价值观,决不搞价值观的依附主义。坚持价值观的包容性和批判性有机统一,就是坚持核心价值观的独立自主性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自主性。其本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性。
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精神世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成为我们党的一项具有迫切性、艰巨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而深刻地分析各种价值观念并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同时,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释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其指引方向、规范行为、凝聚人心、激发力量的作用,为全面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
4.正确处理教育引导与制度保障的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教育引导,更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一般说来,制度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且要求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规则。就社会领域而言,核心价值观既是理念,也是制度。作为理念,核心价值观贯穿社会制度设计的全过程,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社会制度的灵魂。如果社会制度不合理,或者与核心价值观相背离,遵循核心价值观办事的人总是吃亏,甚至受到嘲弄和打击,那么,再好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空洞的和虚拟的,迟早会被人们抛弃。核心价值观作为制度,可以确定人们的行为界限,即明确人们的权利、义务和活动范围;可以赞赏遵守界限的人的行为,批评超越界限的人的行为;由此形成稳定的、融洽的、协调发展的社会秩序。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念与制度的统一。我们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既要重视教育引导的作用,也要更好地加强系统的制度安排;既要考虑顶层设计,也要考虑民众日常行为规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in
5.正确处理教育养成与仪式体验的关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各种形式的教育说理。与教育说理相配合,我们还可以考虑通过恰当的仪式体验和不断的积淀,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主体的基本素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仪式是价值追求的实现形式。它所宣示和承诺的价值观,使人产生神圣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使人为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去拼搏;仪式作为一种价值观的承诺,为自己确立一种行为规范,既可以产生自我约束的力量,又可以得到来自其他人的监督。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正当的、合理的仪式用以引领和团结民众,凝聚和激励民心,歪门邪道的东西就可能出笼甚至蔓延。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设计必要的仪式,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吸引广大民众积极参与,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提升境界、确立信仰,最终推动中国共产党实现价值观的超越。
总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具有连续性、复杂性、系统性的伟大工程。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大胆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实现价值观的自觉、自信直至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