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三、经典案例给予我们的重要 启示

两个经典案例告诉我们,无论作为执政党还是作为党员干部,都必须学习意识形态理论,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信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正确处理好“五个统一”的关系。

第一,坚持高扬主义和解决问题的有机统一,正确处理坚持党性和坚持人民性相一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不断探索高扬主义与解决问题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的历史。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解决了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设新中国的时代课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和解决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培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必须搞清楚,“主义”不是抽象的口号,不是冠冕堂皇的“标签”,高扬“主义”是为了解决“问题”,高扬“主义”是因为“主义”能够指导我们解决“问题”。高扬“主义”,就是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问题,就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

第二,坚持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使意识形态既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理论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对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理论具有充分的认同感、自豪感和神圣感,对理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有着坚定的信心。我们的理论自信,不仅仅源自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和价值性,源自理论自身的逻辑魅力和洞察能力,更源自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伟大成绩。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概括新观点、形成新思想、创立新理论。伟大的时代需要理论自信,改革的时代呼唤理论创新,改革的时代又成就理论创新。自信的理论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展开并取得巨大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又成为理论自信的源头活水。理论自信和理论创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第三,坚持一元化和多样性的有机统一,正确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诉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动员广大民众的时代号角,是激励广大民众奋发向上的文化力量,是凝聚广大民众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反映和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的有效手段。因此,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样,我们必须看到,意识形态的多样性是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必然反映,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社会阶层变化所带来的利益诉求多样和思想认识差异的必然结果,说明民众精神层面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得以增强,整个社会更加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活力。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地位与多样性并存的基本特征,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时刻关注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与动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四,坚持包容性和批判性的有机统一,既不搞意识形态霸权,也不搞意识形态依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就是承认和尊重各种意识形态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积极吸收和借鉴各种意识形态所包含的文明成果,反对一切意识形态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就是反思、分析各种意识形态,不以任何形式迷信任何意识形态,也不盲目接受以任何形式强加于我们的任何意识形态,决不搞意识形态依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批判性的统一是时代赋予的基本属性。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解释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其指引方向、规范行为、凝聚人心、激发力量的作用,为全面完成“两个一百年”伟大战略目标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同时,要尊重意识形态建设的规律,客观分析、正确对待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现实,在坚持一元化地位不动摇的同时,对待其他意识形态要通过实践来评判是非,汲取其合理因素为我所用,批判其糟粕腐朽,与时俱进。对于错误的意识形态,则必须敢于亮剑,从理论上揭露其本质,从思想上肃清其流毒,决不允许其毒害民众、涣散民心、消解意志。坚持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和批判性有机统一,就是坚持意识形态的独立自主性,就是坚持民族精神的独立自主性,其本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立自主性。

第五,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既要使理想具有深厚的存在根基也要使其具有明确的前进方向。理想和现实的关系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老问题。许多人在理想信念信仰问题上产生动摇,重要原因在于没有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理想作为人们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所设定的并为之自觉奋斗的远大目标体系,是一个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应然”范畴。否则就只能是虚假的理想或“幻想”。现实是一个“实然”范畴,它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当下”状况。理想不能脱离现实,但理想总是要高于现实,否则理想就不成其为理想。实践证明,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定差距,理想与现实的绝对一致是不可能的,这正是理想的魅力所在。问题在于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性。如果把理想看作是完全脱离现实的绝对化的东西,这种理想会因失去存在的根基而成为“空中楼阁”,也就失去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如果把现实当作生活的全部,把对现实的追求当作生命的全部意义,没有理想信念信仰,就会目光短浅,胸怀狭窄,浑浑噩噩,蝇营狗苟。因此,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在构建理想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理想立足于现实基础,从而使之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真正发挥理想的统摄、引导、驱动作用。而在现实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我们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新的事业,是空前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只要我们抱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就能够把前进征途上的“酸甜苦辣”变为滋补身体的营养,把“雨雪风霜”化为净化灵魂的甘霖,把挫折和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垫脚石,那就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