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三、经典案例给予我们的重要 启示

一个民族的飞行器飞得有多高,这个民族就能站得有多高。飞行器作为密集型技术的集合体,是国家经济实力、科学技术、人才水平、国防安全、人民素质、领导者的执政能力和政治追求等综合实力的集中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并取得的巨大成功,正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运用战略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真实写照。

(一)着眼世界发展全局,确定本国发展方位,及时提出航天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的时候,饱经多年战争创伤的大地上,百业凋敝,满目疮痍,列强环视,危机四起。年轻的执政党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没有退缩,没有气馁,而是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以“进京赶考”的政治勇气,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很快医治好战争创伤,迅速恢复社会秩序,有条不紊地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过程。

1957年10月4日,苏联“斯普特尼克一号”在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随后,美国、法国、日本相继发射人造卫星。太空领域争夺战的帷幕已经拉开,加紧太空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的课题已经摆在各国政府的面前

中国该怎么办?刚刚建立的新政权面临的现状是,整个经济、文化、社会建设还比较落后,百姓温饱尚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各个领域的科学技术都极端落后,航天技术几乎是空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要不要搞人造卫星,要不要发展航天事业,一直在争论当中。

1956年,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年初,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号召。随后,国务院委托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门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年底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1958年5月15日,苏联第三颗人造卫星上天,恰逢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召开之际,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一点卫星。”毛泽东的这个想法,不仅展示其个人的政治胸怀和战略眼光,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航天事业的勇气和追求。根据这一战略考虑,中国科学院把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重点任务,并规划出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甚至提出在1959年国庆节时将中国的第一颗卫星送往太空的大胆设想,由此拉开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序幕。很显然,这个设计和设想受到了当时“大跃进”极“左”思潮的影响,脱离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因而也缺乏实现的可能性。怎么办?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明确指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中国科学院随之调整任务部署,提出“以探究火箭练兵、空间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室,研究地面跟踪接收设备”的具体方针。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具体方针,总体说来还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确定了中国发展太空技术的历史方位,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太空技术的开发和研究逐步展开。1964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弹道式导弹,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系列的科研进展为发展人造卫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注定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1月8日,钱学森建议,将已经暂停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工程重新上马并列入国家任务。同年5月,周恩来指示,由中国科学院拿出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具体方案。同年7月,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获得批准,确定将人造卫星研制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并对各项具体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同年9月,中国科学院开始组建由赵九章任院长、代号叫“651”(以钱学森提建议的时间为标志)的卫星设计院(公开名称为“科学仪器设计院”),并把中国第一颗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同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召开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最后确定东方红一号卫星属于科学探测性质,发射时间确定在1970年。当时,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总体要求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所谓“上得去”,就是首先要保证卫星飞上天;“抓得住”就是卫星上天以后,地面设备能对卫星实施测控;“听得到”就是卫星要播送音乐,并且可以被地面设备接收和听到;“看得见”就是卫星在轨飞行时,能让地面上的人用肉眼直接看得见,以便鼓舞人心。1967年初,中央正式确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送《东方红》乐曲,以便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听到中国卫星的声音。1967年底,中央最后审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方案。一切按照计划顺利进行,东方红一号作为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此后,我们研制和生产了各种特殊功能的卫星,主要包括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海洋卫星等。以卫星研究、制造和发射为基础,中国太空技术获得长足发展。我们在研究、生产和发展太空飞行器技术及其配套装置技术,把太空飞行器送达预定轨道的运载技术,对太空飞行器进行监视、测控和管理的技术上,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甚至用不了太久,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可能成为太空中唯一的空间站。

从中国太空技术发展的历程中不难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作重大决策的时候,必须着眼于世界发展的全局,精准确定本国的发展方位,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国防等多个方面的实际出发,及时制定出战略性发展规划,才能保证这项重大决策的顺利进行。能够对国情精准定位,并善于把全局与局部很好地统一起来,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着眼国家发展未来,突出科学技术的作用,系统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事实上,航天计划只是中国著名的“863计划”的组成部分。

1983年3月,美国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俗称“星球大战”计划;1985年,欧洲共同体提出“尤里卡计划”;苏联建立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提出“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日本也紧随其后提出“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这些战略计划不仅着眼于21世纪,其实施必将对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在世界科学技术领域发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当时的中国属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改革开放的大门刚刚开启,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欧美、苏、日等国制订的高新技术发展战略计划,毫无疑问再次向中国政府提出挑战。无论是为了能够在未来实现经济的大发展大跨越,还是为了中国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都必须把高新技术的研究纳入工作日程。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早在1978年3月,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并明确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 bk 与这个问题相关联,邓小平明确指出,从事科学技术工作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由于对这两个长期困扰人们思想认识的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极大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信中写道:“当今世界的竞争非常激烈,稍一懈怠,就会一蹶不振。此时不抓,就会落后到以后翻不了身的地步……我们若不奋起直追,后果是不堪设想的。”邓小平在接到来信的两天后即作出亲笔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bl

短短两天时间,邓小平便快速批复,足见他对发展高技术研究的重视程度和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尊重知识、善于纳谏、勇于创新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气魄。在随后的半年时间,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了200多位专家进行了三轮广泛全面、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于同年11月正式批准并启动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由于该计划的提出时间是在1986年3月,因此也被称为“863计划”。

1987年3月,“863计划”正式开始组织实施,各个不同领域的上万名科学家潜心研究,进行项目攻关,协同合作,取得丰硕成果。1988年,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攀登计划”、重大项目攻关计划、重点成果推广计划等系列重要计划。1991年4月23日,邓小平为“863计划”工作会议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会议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bm。这也为中国高新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863计划”的实施,引领了中国高技术的跨越发展,提升了中国的科技竞争力;“863计划”推动了中国高技术产业化,带动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培育了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生长点,提升了中国产业的竞争力;“863计划”研制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战略产品和系统,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863计划”凝聚、造就、培育了一批高技术研发人才和团队,建立了一批高技术研发团队,为中国高技术发展积蓄了持续发展能力。

(三)着眼科技发展本质,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只能依靠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从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bn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各项工作,让创新蔚然成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同时,总体呈现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凸显、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显著特征。科技创新方面,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大飞机等一批标志性重大科研成果涌现。中国科技部表示,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39%一路攀升至2020年的60%,与创新型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同时,《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一系列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法规体系,系统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战略目标,规划了自主创新战略、原始创新战略、非对称创新战略等具体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奋斗目标,为科技发展注入了活力。

我们应该深深地认识到,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树立创新意识,使自主创新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为创新奠定最广泛、最坚实的社会人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