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经典案例
我们讲两个经典案例。
第一个案例,讲一讲袁隆平,一位独立自主地研究出“东方魔稻”、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的模范人物。在国外,许多人把“东方魔稻”看作是继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项重大发明。
袁隆平是一位无党派人士。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满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情,来到湖南省十分偏僻落后的湘西安江农校当老师。在校期间,他讲授植物学、作物栽培等农业方面的课程,并开始进行一些科学研究,为日后的重大科研攻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0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导致全国性的粮食短缺。袁隆平不仅亲眼看到了这场来势凶猛的大灾难,而且也经历了饥饿的痛苦。这种严酷的现实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灵。他决心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他带领自己的团队,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突破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近些年,袁隆平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海水稻研究团队在山东、浙江、江苏、海南、青海等多个省份开展海水稻种植研究,已建立多个区域试验种植基地,覆盖示范种植面积数万亩。2020年10月,在江苏如东栟茶方凌垦区进行测产,经专家团队对三块各一亩左右稻田机收实测,“超优千号”耐盐水稻的平均亩产量达到802.9千克,这个产量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新纪录。
从国际上来看,耐盐碱水稻研究许多国家都在做,包括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甚至有些国家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但进展都不大。为什么我们仅通过短短几年研究,就有所突破?袁隆平回答:“因为我们将水稻耐盐碱基因与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结合了起来。”他提出的发展耐盐碱水稻的目标是,在10年内,选育出耐盐度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六、耐碱在pH9以上的耐盐碱水稻品种,且年推广面积达1亿亩,平均亩产300千克,这样每年就可增产300亿千克粮食。“300亿千克粮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相当于湖南目前全年粮食总产量,可以多养活近8000万人口。我国有15亿亩荒芜的盐碱地,是国家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以袁隆平为先锋的我国水稻科研工作者,致力于突破“藏粮于地”空间、拓展“藏粮于技”储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第二个案例,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20世纪初,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焦虑,几乎所有的中国思想家都在探索中国社会发展的出路问题。严复作为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可谓学贯中西。他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最终却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民”的问题,提出解救社会的良方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号称“道天下所不敢道,为天下所不敢为”的思想家梁启超,同样把中国社会的问题归结为“民”的问题,提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号称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积极倡导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却把中国社会的问题归结为“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等五大问题,提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上不如人,不但机械上不如人,并且政治社会道德都不如人”,要“死心塌地的去学人家”的“全盘西化”的观点。很显然,这些理论观点都没有找到中国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根本无法医治中国社会的疾病。
善于抓住和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解决战略策略问题的重要哲学依据。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分析中国社会客观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进而确定了中国社会的性质、革命的任务、革命的动力、革命的前景,从而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制度、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召开以后,中国各方面事业蓬勃发展,经济建设快速推进,民族工业体系开始建立,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然而,随着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的发生,对国内也造成了一定影响。1957年夏天,毛泽东谈到党和国家要“较为能够经受风险”的问题。然而,如何认识和化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可能遇到的风险,年轻的执政党显然缺乏经验,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也开始发生变化。1962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党的基本路线也随之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由此拉开了漫长的政治运动和思想改造的序幕,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国要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一系列的拨乱反正,而其中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bx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对社会阶段发展的判断上,我们纠正了脱离中国国情的“超阶段论”,概括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对评价标准的认识上,我们纠正了“一大二公”的生产关系评价标准,提出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在对经济发展体制的选择上,我们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发展模式上,我们冲破单纯追求经济效益、速度的问题,提出科学发展。可以说,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高歌猛进,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
党的十八大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带着新当选的政治局常委和海内外媒体见面,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by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给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党的十九大回顾了五年来的工作成就,作出一个重大战略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bz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ca党的二十大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2年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相对于主要矛盾来说,中心任务是主体围绕着解决主要矛盾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复杂形势、复杂矛盾、繁重任务,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我们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了然于胸,同时又要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整体跃升,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