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系统方法的经典案例

二、运用系统方法的经典 案例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撰写的重要军事著作。那个时期,尽管一般系统论还在创立过程中,可是,通读这部著作会深刻地感受到,毛泽东处处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分析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情况,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发展的规律,从而科学预测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全过程,完整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持久战理论,因此成为指导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纲领性文献。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战争形势快速变化。日本作为在军力、经济、科技等方面占有绝对和压倒性优势的帝国主义军事强国,成为尚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备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面前的一个强大的、凶悍的敌人。到1938年5月,徐州失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天天在盼望着抗战早日取得胜利。然而,抗日战争的过程究竟会怎样展开?中国人民能否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怎样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围绕着这些问题,各个阶层的人们议论着、猜测着,也迷惘着。“亡国论”“速胜论”等各种错误观点到处流传。

“亡国论”和“速胜论”的观点也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内。有人持有消极悲观的情绪,革命精神不足;也有人持有盲目乐观的轻敌思想,过高估计中国的力量,过低估计日本的力量,急于打大仗,对战争的长期性、艰苦性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为了批驳当时流传的各种错误观点,澄清党内外的混乱思想,揭示抗日战争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全国人民指明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光明前途,于1938年
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了题为《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

《论持久战》全文共讲了21个问题,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全面分析中日两国的基本特点,论述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的理由,说明抗日战争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根本原因,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观点;分析了妥协和腐败产生的根源和危害,说明“凡属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au。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批评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最精彩的是,毛泽东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收复失地的战略反攻阶段;而后来抗日战争的整个发展过程,确实印证了毛泽东的分析是完全正确的。毛泽东讲述了抗日战争战术上的特点,说明这是一场犬牙交错的战争,从内线和外线、有后方和无后方、包围和反包围、大块和小块等多个维度,论证了战争发展的不平衡性。强调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同争取中国和世界的永久和平,是不能分离的。我们的战争是神圣的、正义的,是进步的、求和平的。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

其次,全面回答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的问题。毛泽东论述在抗日战争中如何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实行人民战争的极端重要性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阐明了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等重大理论问题。阐述了战争和政治的关系,说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强调如此伟大的民族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政治动员就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说明战争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全面分析了运动战的战略方针和战术的具体运用,说明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因素。全面阐述了赢得抗日战争胜利所要依靠的主体。毛泽东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av

最后,毛泽东通过上述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庄严宣告:“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