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观点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是在领导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创立的,也是在领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争取解放的实践中获得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用其一生的精力,来研究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对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扭曲,努力探索满足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需要的路径,提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标识。
(一)需要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恩格斯与资产阶级思想家研究需要理论的最大区别在于:资产阶级思想家往往从抽象的、无人身的理性出发去研究人的需要,得出一些尽管美好却充满空想色彩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出发,把需要放到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进行研究,从而构建起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大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专门写了“私有财产和需要”一节。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决定着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然而,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条件下,人的需要被异化了。“每个人都指望使别人产生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作出新的牺牲,以便使他处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并且诱使他追求一种新的享受,从而陷入一种新的经济破产。每个人都力图创造出一种支配他人的、异己的本质力量,以便从这里面获得他自己的利己需要的满足。”hw不仅掌握私有财富的人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使自己的需要异化,而且也使劳动者的需要发生了异化;劳动不是为了丰富和发展人的本质,而只是一味追求财富的增长。可以说,异化劳动必然导致异化需要。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需要异化主要表现为“需要的工具化”“需要的不均衡化”和工人阶级需要的“贫乏化”。所谓“需要的工具化”,是指享受财富的人追求需要的满足,“仅仅作为短暂的、恣意放纵的个人而行动,并且把别人的奴隶劳动、把人的血汗看做自己的贪欲的虏获物”②。而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满足需要仅仅是为了“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③,已经丧失了人之特有的精神需要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更丧失了人们满足精神需要和社会交往需要的能力。所谓“需要的不均衡化”,是指一方面,掌握和享受财富的人要求“需要的精致化和满足需要的资料的精致化”hx;另一方面,广大无产者即是“需要的畜生般的野蛮化和彻底的、粗陋的、抽象的简单化”,“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人又退回到洞穴中居住……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是人的需要了”。“人不仅没有了人的需要,他甚至连动物的需要也不再有了。”②所谓需要的“贫乏化”,是指“对货币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学所产生的真正需要,并且是它所产生的唯一需要”③。就是说,资本家把追求财富作为人生的唯一需要,无产者也只有拼命工作才能维持甚至很难维持其生存需要。因此,尽管从表面上看,资本家和无产者的生活状态、人生诉求完全不一样。但是,从需要的角度来看,都失去了其需要的多样性、丰富性,而变得贫乏化、单一化,进而使人的本质贫乏化和单一化。
马克思认为,人们之间正是因为需要和满足需要方式的不同,而区分为富有的人或贫穷的人。他说:“对于一个忍饥挨饿的人来说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而只有作为食物的抽象存在;食物同样也可能具有最粗糙的形式,而且不能说,这种进食活动与动物的进食活动有什么不同。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经营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独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④这就是说,异化劳动使人的本质异化,从而也使人的需要异化了;人的需要已经不是人的需要,失去人的需要的丰富性、独特性和美学性,而演变成片面的、狭隘的诉求,甚至演变成动物性的诉求。因此,必须废除异化劳动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需要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的需要。马克思说:“富有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人的生命表现的完整性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作为内在的必然性、作为需要而存在。”hy没有需要的主体是非现实的主体,只能在神话中去寻找。主体正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才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在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也丰富和发展着主体自身。
随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②,“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 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③。正是由于人要生存才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人们才去进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一方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构成物质资料生产的两个方面,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基本制度、阶级结构,以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和宗教等观点,也就是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因此,需要是人的生存与进行生产活动的中介,构成社会发展动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需要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需要理论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观点。
其一,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生命物质都有需要。所谓需要是生命物质对于影响自身存在和发展条件的缺失状态的把握。生命物质正是因为处于缺失状态才不断新陈代谢,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生命的本质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过程就是它的缺失状态被不断纠正和不断满足的过程。正是因为这种缺失状态的被纠正和被满足,生物体才能保持自身的生存和延续。人也有自己的缺失状态,也就是有自己的需要。人的需要源自对自身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所需条件的期待,丰富和发展对自身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所需条件的追求。这就是说,需要开始于生物机体,随着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诞生,生物的需要就发展为人的需要。人类在同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并不断创造新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丰富和发展人类自己。不断产生需要和不断满足需要,成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定性和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
其二,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人的需要与其他动物的需要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为:动物的需要是本能的,满足需要的手段是消极被动的;而人的需要是自觉的,满足需要的手段是积极主动的、变化创新的。动物的需要是由其物种所决定的,因而是贫乏的、恒一的;而人的需要是由其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因而是丰富多彩的。动物的需要是个体性的,类特征与个体特征几乎一样;而人的需要由于多种因素所影响,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这就决定着人的需要即使是最原始的生理需要,也成为一种社会性需要。马克思曾说:“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的饥饿。”hz这种区别归根到底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人的需要的产生、发展和得到满足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
其三,人的需要是人对自身缺失状态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恩格斯说:“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ia什么是目的?目的就是被主体意识到了的自身需要,是人的某种需要在意识中的反映,是人所自觉追求的理想价值目标。当一个事物被认为是有价值的,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时候,它就成了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目的所指向的客体。在全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目的性是支配调节其活动的内在机制。正因为人的活动都具有预期的目的性,这就决定着人的需要在表现方式上不是单纯动物性的,而具有了社会性;需要的产生不单纯是出自个体生存的本能,而具有了将眼前和长远、个体与群体、生存与发展统一起来的自觉性;需要在结构上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多层次的立体网络;需要的满足不单纯靠自然的恩赐,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创造;需要也不再是封闭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各种能力的提高,人的需要会越来越多,满足需要的手段也会越来越丰富,人的需要具有开放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就表现为人的需要的不断产生与不断满足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不断从事价值活动的过程。
其四,人的需要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因。主体是自主、自为、自觉的存在,有着清醒的目的、动机、意志和欲望。因此,主体往往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意识到自己的需要,并使之转化为某种相应的追求,并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首先是自然存在物,生存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②列宁也曾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ib正是由于客观世界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才促使人们通过劳动改变客观世界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具有一种本能上的相互交往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之间一开始就有一种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ic“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但由于他们相互间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③因此,人的需要决定着人们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不仅如此,人的需要的产生、内容、满足的方式又都要受到所处时代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影响,人的实践活动水平和社会关系发展程度决定着人的需要的发展程度。这又恰恰说明人的需要不是主观自生的。马克思曾说:“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为尺度的。”④这就是说,需要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它始终体现着社会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具有客观性。
(三)需要理论提供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所谓需要是主体基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状况而生成的对其存在和发展条件的缺失或期待状态的观念性把握。从对需要概念的界定出发,我们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角度必须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需要具有客观性,民众的正当需要必须得到满足。毫无疑问,需要的主体是人。马克思指出:“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id离开主体来谈需要,就很容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尽管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主体的需要具有差异性,但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其需要必须借助于需要客体来得到满足,否则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就要受到影响。例如,人有饮食的需要,如果饮食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人的生命就会终止;人有性爱的需要,如果性爱需要得不到适当满足,人类就很难正常繁衍生息;人有交往的需要,如果交往需要得不到适当的满足,人的精神就会出问题,等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ie同时,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需要的产生和满足,都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受到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人们正是在追求需要满足的过程中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直接推动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人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人有哪些需要,人的需要用什么方式来满足又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人的需要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第二,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面对需要选择的多种困境,以特定阶段的基本需要为核心,遵循需要满足的先后顺序构建起来的体系就是需要迫切度。需要选择是人们按照某种价值标准在需要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的需要及其满足需要的活动等进行的选择过程,它包括需要目标、需要满足所依赖的条件、需要满足的程度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选择的实质是在众多需要中优先满足哪种需要,采取哪种最佳的方式来满足某种需要。需要选择作为一种观念性和实践性活动的统一,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可以说,人们每日每时都在从事对需要进行选择的活动,区别仅仅在于有时候是自觉进行的,有时候是不自觉进行的。人类正是通过一次次对需要的选择,才形成丰富多彩的世界;个人正是通过一次次对需要的选择,才展现出每个人绚丽多姿的人生。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人类自己选择的结果。因此,需要选择成为需要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选择需要是很艰难的,中国古人就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来比喻需要选择的困境。当前,我们所面临的需要选择的困境是多重的,如公共需要和个体需要的选择困境、长远需要和当前需要的选择困境、平时需要和临时需要的选择困境、生存需要与奢侈需要的选择困境,等等。如何处理好这里所提及的每一对需要,都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研究、在制度上给予合理安排、在资源上给予充分保证,使公共需要和个体需要、长远需要和当前需要、平时需要和临时需要、生存需要和奢侈需要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推动社会平衡健康发展。
这就要求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民众需要的多样性的特点;同时要重点考虑民众需要的多样性中,哪些需要是最基本的、最迫切需要满足的,哪些需要因为条件或资源的限制是可以延迟满足的,使之制定的每一项政策都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也就有了更强的执行力,在被广大民众认同和接受的基础上,真正满足不同群体民众的基本需要和迫切需要。
第三,在满足民众需要过程中,要研究科学合理的需要满足度,通过制度安排引导和规范民众的消费行为,提升广大民众的幸福指数。需要满足既是需要理论研究的出发点,也是需要理论研究的落脚点。从理论上讲,需要期待得到满足,这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需要应该得到满足,这是人们幸福感的来源;需要必须得到满足,这是人们努力拼搏的根本目的。而现实生活中需要满足却处处陷入困境。2012年10月,央视以“你幸福吗”为主题在全国各地街头随机采访普通百姓,并制作成专题片。该片在《新闻联播》一播出就成为热门话题。百姓的回答五花八门,有认真的回答,有深刻的思考,有真情的流露,有冷漠的调侃,更有答非所问。然而,网友们对这个节目的评价却褒贬不一。
在当今中国社会,幸福是一个敏感而严肃的话题。一方面,百姓的物质财富丰裕了,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百姓似乎应该幸福了;另一方面,人们却感受到的是房价昂贵、交通堵塞、物价高涨、就业困难、人际关系冷漠、社会充满戾气、特权与腐败引发的社会不公等,这又导致生活中真正认为自己幸福的百姓并不多。如果从需要满足的角度来看问题,幸福的概念就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了。因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把握人的需要就能够把握人的本性,满足人的需要就能够满足人的本性要求,这也就把幸福的内涵建立在人的本性的基础之上,而这个基础显然是最客观、最坚实的。相反,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很难获得幸福感。德国哲学家威廉·魏特林指出:“愈是使社会里每个人都有可能得到其他每个人所有的一切,这个社会也就愈是满足,并从而也就愈是幸福。”if当主体需要得到满足时,主体的幸福感就上升了。人的本性最终是以需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的幸福最终是以需要的满足为根本内涵的。
我们要注意,需要满足的五个特点:其一,需要满足的具体性。人的需要是具体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成不同的需要。我们通常可以把人的需要简单分成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这就有了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满足。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是很难区分开的。但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物质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满足还是有着明确的区别的。物质需要只能依靠物质资料来满足,精神需要只能依靠精神资料来满足。否则,不论出于什么原因,不管主观愿望是什么,否定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力图用精神需要的满足来替代物质需要的满足,这只能带来整个社会的非理性,破坏了社会的唯物主义基础。反之,否定人的精神需要的满足,甚至用物质需要的满足来替代精神需要的满足,只能导致伴随着社会物质资料的丰裕,而人却变成没有灵魂的“精神的漂泊者”。其二,需要满足的条件性。需要能否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直接受制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这就使需要的满足具有了条件性。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其三,需要满足的相对性。就是说,人们对需要满足是相对于熟人来进行评价的,因此便导致一个怪圈:每个人不是根据自己需要的满足程度来判断自己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是根据自己需要满足的程度是排在什么人的前面和什么人的后面来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这样就产生了一些看似很荒谬的结果:一方面,社会在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在急剧增长,百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阶层、利益群体,都是牢骚满腹,都在怨声载道,都在感叹自己是弱者,都在激愤社会的不公平。这种看似荒谬的结果其实并不荒谬。从一般道德评价来看,这种情绪似乎反映了人性的贪婪,是“世风日下”、是“人心不足”;从需要理论的角度来看,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本性,反映了人类生存的本性,即人们需要归属感,需要价值认同,需要能力承认。其四,需要满足的提升性。即通过自己需要满足比以前更多、更好,使人的素质表现出不断提升的性质。就个人来说是这样,就代际关系来说也是这样。因此,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满足的内容在发生变化,需要满足的方式也在发展变化。每个时代的人、每个地区的人,都在不断重新设立需要满足的标准,都在不断重新构建需要满足的评价体系。其五,需要满足的多维度性。人的需要是多维度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需要的满足也应该是多维度,或许正是多维度的需要都能够得到必要的满足,才使人感到快乐和幸福。当然,需要的满足与个人快乐和幸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一定是不快乐、不幸福的。但是,也并不是满足需要就能完全实现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满足需要与个人幸福并不能简单画等号。不要说远了,我们孩辈的生活比起我们的生活要富裕许多倍,但是他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增加许多倍。更糟糕的是,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人际关系的日渐疏离,亲情关系的日趋淡漠,人们处在相互提防、互不信任的状态;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人们的时间几乎全部被各种工作、应酬所挤占,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看电影,甚至没有时间谈恋爱……总之,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人成了既没有时间自由也没有思想自由的“物质人”。在到处充斥着豪华商场、高档饭庄、名牌商品、高级轿车、地标性建筑的当代中国,人们在享受着丰裕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却深刻感受到精神的空虚。为了弥补这种精神的空虚,人们试图用物质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需要、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可是,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单纯依靠物质需要的满足不仅不能弥补社会、心理和精神需要的欠缺,反而更加剧了这种欠缺,理想信念信仰的缺失导致人生意义的迷茫,巨大的生存压力导致对未来的失信,精神或心理疾病导致恶性伤人案件频发,对工作意义的怀疑导致类似于宾馆服务员用浴巾擦马桶等事例出现。正如美国学者所说:“世界范围内漫延的消费者生活方式的野火标志着人类物种曾经经历过的日常存在中最快捷的和最基本的变化,经过短短的几代人,我们已经变成了轿车驾驶者、电视观看者、商业街的购物者和一次性用品的消费者。对这个巨大转变的悲剧性嘲弄在于消费者社会的历史性兴起对于损害环境有着重大影响,却并没有给人民带来一种满意的生活。”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