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三、经典案例给予我们的重要 启示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其中有一条是“坚持统一战线。团结就是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fv改革开放40多年直到今天,不同阶层已经形成,甚至形成“利益固化的藩篱”。特别是在如何看待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依然面临着分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当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层分析方法。

(一)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和阶层分析方法

现在说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总是有人认为这个理论已经过时了,阶级分析方法更是没有用了。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们从两个维度来说:一是国际维度。毫无疑问,世界上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国家,这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政治治理状况、文明发达水平、科技发展程度、地理位置所在、国土面积大小、人口多少等,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如何来看待这种差别,如何根据这些差别来对这些国家进行分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的理论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说法也成为一种常识;也有人简单地区分为富国和穷国,等等。我想,所有这些说法,都离不开一个客观事实,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两大阵营,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看看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的美国,无论其统治者怎样标榜自由、民主、人权,而其本质依然是资本主义制度。无论是美国前任总统,还是现任总统,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表面上是贸易争端、是技术制裁,而他们标榜的是价值观或意识形态的相对立,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而且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由此可见,美国与中国所有争端的背后,是主义、旗帜、道路之争,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之争。所以,处在当代复杂的国际局势之中,我们还必须使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认清某些发达国家的真实面目,选择正确的方针政策与之较量。

二是国内的维度。在当代中国,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剥削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对敌视社会主义的分子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社会生活上进行的各种破坏活动,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和进行有效的斗争。”fw应该讲,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我国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说得非常清楚。既然“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那么,阶级分析方法依然是我们分析社会阶级关系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当代中国,学界和思想界更关注的是阶层研究和阶层分析方法。然而,人们对阶层的划分标准却是争论不休,很难形成共识。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过程中,就大量涉及对阶层的研究和分析。如资本家,就区分为工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金融资本家。他们在《共产党宣言》还列举了许多阶层:“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fx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这样讲道:“在一系列历史著作中,马克思提供了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分析每个阶级以至一个阶级内部各个集团或阶层所处地位的光辉而深刻的范例。”fy毛泽东也十分注重对阶层的分析。例如,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把资产阶级分为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把无产阶级分为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又把半无产阶级分为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

从马克思、恩格斯和毛泽东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阶级和阶层是一对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的范畴。就相同点而言,两个范畴都是研究者对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及其所带来的政治要求、文化诉求和社会地位的状况的认识和概括;按照特定的标准,阶级可以划分成许多阶层。其不同点在于,从理论研究的重点来看,阶级理论的重点在于分析根本利益相互对立和相互冲突的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定性的分析;而阶层理论则往往对阶级内部的各个组成要素的分析,是一种定量的分析。从划分的标准来看,划分阶级的标准简单说来就是列宁提出的:“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fz,而划分阶层的标准会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而提出不同的标准,很多时候体现为一种由社会分工所决定的社会群体。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尽管消灭阶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阶级一定是会消灭的;而阶层作为与社会分工紧密联系的社会群体,则可能会永远存在下去。

所以,我们要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运用阶级分析方法,首先要解剖社会的阶级结构,确定社会的基本阶级和非基本阶级,分析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其次,在阶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更加细致的阶层分析,找到每一个阶层的特殊性,这是阶级分析的深化和具体化;最后,还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注意分析各阶级的力量对比及其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精准地确定我们的工作方针和工作方法,更加有效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阶级分析方法的基点是对经济地位的分析

阶级分析的基点直接关系到阶级划分的标准,而关于阶级划分的标准问题历来是被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家搞得最为混乱的问题之一。如有的人根据不同的群体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职能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提出社会之所以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由于人们在生产中的职能不同。资本家是生产的组织者,因而成为统治者;工人群体在生产中是执行者,因而只能是被统治者;很显然,这种划分标准把阶级剥削制度合理化了。也有人根据各个群体在分配过程中获得收入的不同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认为阶级的划分主要是由收入来源和收入多少不同所决定的;很显然,这种观点颠倒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的关系,否定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划分阶级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有人把阶级的产生归结为心理的差异、宗教和道德的差异等非经济因素。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阶级本质上是个经济范畴,阶级的划分标准只能是看一个社会群体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而不能简单地以社会分工、收入水平为标准,更不能以政治、思想、言论为标准。当然,一定社会阶级和阶层形成之后,一定会形成代表本阶级或本阶层的利益诉求,进而把这些利益诉求提升或概括为一种思想观念,并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和表达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思想观念;所以,阶级和阶层之间的关系,既体现为一种经济关系,也体现为一种思想关系或政治诉求,甚至首先体现为一种思想关系或政治诉求。正是因为这种原因,恩格斯晚年在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曾说:“这个斗争同样是头足倒置地、不再是直接地、而是间接地、不是作为阶级斗争、而是作为维护各种政治原则的斗争反映出来的,并且是这样头足倒置起来,以致需要经过上千年我们才终于把它的真相识破。ga

毛泽东关于阶级分析的深刻之处在于,并不是简单地把社会分成几个大的阶级,对其政治诉求形成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看法;而是深入到各个阶级内部进行阶层性的分析,或者随着革命斗争形势发展的变化来分析不同阶级政治诉求的变化,进而确定对其采取的态度。如地主阶级采用各种剥削手段残酷地压迫着广大人民,但是许多中小地主出身的开明绅士有抗日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团结他们。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帝国主义豢养的并且为他们服务的,因此是革命的对象。但是在抗战时期,对于那些留在抗战阵营里的亲欧美派的大资产阶级,既要和他们做坚决的斗争,又要联合他们进行抗日。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因此是革命的力量,可以作为我们革命较好的同盟者。农民以外的小资产阶级,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军阀、封建地主、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压迫,也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和革命的动力之一。农民中的富农既有半封建性又是农民的一部分,但是一般会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在同地主的斗争中也可能保持中立,不能过早消灭。一些社会游民破坏性有余而建设性不足,但在特殊历史时刻只要加强对他们改造和教育,也是可以吸收到革命队伍中加以利用。这些分析十分精彩,给我们带来重要的方法论层面的启迪。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对我国新时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作了全面阶级分析,并着重深刻阐述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质,指出工人阶级始终是实现中国社会变革、推进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力量。他还对整个社会结构作了非常务实的阶层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他们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gb用阶层分析法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摒弃了对立的阶级划分,突出了非对立的阶层划分,成功实现了社会分层方法从以阶级分析为主到以阶层分析为主的重大转换。特别是“社会阶层构成”概念的提出,取代了多年以来普遍沿用的所谓“社会阶级结构”概念。这一科学而务实的阶层划分,融洽地把新出现的有生力量凝聚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中来:一方面,避免了阶级斗争的扩大化,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也消除了导致社会动荡的认识论原因,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阶级分析方法的目的是分清敌友以便明确革命的任务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于使用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的目的说得非常清楚:“这就是现阶段上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认清这个革命的动力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策略问题。gc

当代中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是毫无疑问的。同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复杂的社会阶层。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由于经济地位等的不同,决定其利益需要、政治诉求、生活观念等出现巨大差异,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出现价值观念复杂多样、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冲突不断出现等问题。所以,今天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层分析方法,并不是要简单地重复其阶级斗争理论,甚至再搞“阶级斗争”,而是运用这个方法来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着力解决好因改革过程带来的某些问题所导致的阶级、阶层利益矛盾的冲突问题,进而坚持多元共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统一战线。团结就是力量。”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要求:“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gd这是我们党在社会治理理念和实践路径认识上的新突破。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其一,要认真研究社会各个阶层民众的需要,特别是研究社会中下层民众的需要,努力满足各个阶层民众的不同需要。宏观层面上要以“社会政策要托底”,具体民生举措上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ge,目标上要实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劳动产品的再分配,努力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其二,认真研究和完善社会治理格局机制,行之有效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的平台,使得就业更加公平化、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化、各阶层之间流动更加顺畅化。要加快消除户籍制度障碍,尽快实行城乡居民统一登记、一视同仁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要给予进城的农民以平等的居民待遇,为农民工提供优惠的福利政策,提供质量较高的基础设施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增进教育公平,改革教育制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法律体系,合理调度教育资源配置,从政策层面公平分配教育资源,打破城乡、地区之间的不公平;从而更好地改善民生,保持社会正常流动,保证社会公正稳定,真正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三,要认真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协商机制,让社会的每一个阶层都能够参与、愿意参与、敢于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的讨论和决策过程,并保证每一个阶层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表达真实的愿望和诉求。这就要求在宏观层面上,从法律上对协商对话制度予以确认,确保协商对话制度的法律地位,各协商主体应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平等对话、有效沟通,以保证协商对话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在微观层面上,要完善具体的协商对话制度体系,如完善政务公开、社会公示、专家咨询论证等制度,在立法、行政、民主、参政、社会等领域积极引入协商对话机制,积极推广和发展类似“民主恳谈会”“村民议事会”“人民调解”等基层协商对话形式,积极构建协商对话制度体系,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党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只要我们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就一定能够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g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