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价值思维方法的经典案例
价值观方面的经典案例太多了。这里只分析一个现象,当代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价值观多样性所导致的分歧和争论,甚至出现撕裂的现象。
凡是稍有一些理性思维的人都不能否认,当今世界最激烈的争论是价值观的争论,最尖锐的对抗是价值观的对抗。价值观作为政党的核心理念、国家的政治目标或社会的理想追求,直接关系到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立什么制等根本性问题。价值观领域已经成为继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之外高调宣扬各种“主义”、充分较量各种“思想”、粉墨登场各种“观点”的大舞台、主战场。例如,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受到全球很多国家人民的高度赞扬,同时跟随中国快速发展的列车也得到了许多实惠。然而,事情总有两面,一些否定、指责、谩骂也出来了。“中国威胁论”者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威胁到西方的“主义”或价值观,他们竭尽所能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他们故意抬高当代中国各项发展指标,特别是极不恰当地捧高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总量,然后再指责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发展造成威胁,千方百计地从技术、能源、人才等方面全方位地打压中国。“中国责任论”者则动用各种手段,利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某个片段或场景,认为中国的发展带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指责、诋毁中国政府没有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中国崩溃论”者抓住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极力唱衰中国。“中国修正论”者直接挥舞价值观的大棒,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为之扣上“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的帽子。“中国问题论”者以解决人类发展的共同问题为借口,有意识模糊“主义”之间的界限,淡化价值观的差异和对立,等等。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从价值观的层面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扬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试图诱引中国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我们大家也都注意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主体的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多样化、分配格局的多维化,导致价值观层面的分歧和争论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分歧和争论。在国内只要发生一件事情,上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小到邻里关系的小事,都会形成各种观点的激烈交锋,带出一批“博主”、培养一批“网红”。如2011年1月11日,为了弘扬和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座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北广场落成,孔子成为继毛泽东、孙中山之后第三位进驻这一区域的历史人物,为天安门区域添加了文化新地标。然而,对于这一发生在具有“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的地理位置上的事,公众的反应似乎超出了国家博物馆方面的预想,引发了社会广泛围观和议论。孔子塑像的雕塑者吴为山说:“虽然雕塑的主题是孔子,但这不仅仅是孔子一个人,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丰碑。” 时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认为,看上去是竖立了一个孔子像,其实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的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像立在长安街,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事件,是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自信、自强和自觉的一种体现。赞成者认为,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国学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构成部分,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效应;孔子像能够立在天安门广场附近,与眼下开放、宽容的社会密不可分。它最大的意义在于要用中国文化来凝聚中华民族。反对者认为,在这样一个严肃神圣的广场上,突然冒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不仅显得不伦不类,也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追求不合拍。指责者认为,孔子成为继毛泽东、孙中山之后第三位进驻天安门的历史人物是民族的悲哀,100多年的现代化话语正在被颠覆,孔子从中国落后的元凶到再度偶像化,这是悲哀的精神轮回。调侃者说,单以制造这座青铜塑像所用的铜来计算,“孔子”一出场就身价百万。对于在春秋乱世中生活了73年的孔子而言,从来都不曾遭逢这样的盛世,等等。在人民网开展的专题调查中,“天安门广场附近竖立孔子像您怎么看”,居然有七成网友表示反对。
这场争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2011年4月20日,孔子雕像从国家博物馆北广场悄悄迁出。
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争论真的是太多太多了,追到最后都表现为价值观的差异或对立。不能否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由于人们价值观的差异和对立,出现争论是正常现象。正是通过争论才能明辨是非、认识真理、凝聚人心、推动工作顺利前行。可是,大家想过没有,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一件事情,大家一味争论,相互指责、相互否定、互不相让,会不会把人心争散、把国家分裂、把民族撕碎?一定会的。怎么办?只有一个途径,在承认价值观多样的基础上,建立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来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积聚力量,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磅礴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