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已经过去40多年,当时风华正茂、激扬文字的人现在多数都退出历史舞台。反思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太多了。从认识论的角度谈三点:
第一,辩证地把握实践标准。马克思主义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人们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才能逐渐深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丰富。通过实践,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所以,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而且“整个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是深入到认识论本身之中的,它提供真理的客观标准”ds。列宁曾经说:“马克思主义者说:如果把实践标准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必然得出唯物主义”②,就可以彻底驳倒一切哲学怪论并彻底贯彻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路线。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在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因为,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它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一方面,实践作为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实践检验,凡是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而任何被实践证明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的观点,不管说得多么头头是道,都只能是谬误。所以,实践作为区别真理和谬误的唯一标准,是确定不移的、绝对的。另一方面,实践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说,实践在其发展的某一具体历史阶段,因历史条件的限制总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立即完全地证实或推翻任何一种观念;即使已为实践所证实的理论,它和客观实际的符合也只具有近似的性质,也是一个过程。所以,我们不能期望经过一次实践就可以肯定性地或否定性地判别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而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多次的实践的反复检验,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不能把实践标准绝对化。正如列宁所说:“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dt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标准又是相对的和不确定的。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实践标准的这种辩证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第二,正确理解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关系。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特别是在判断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标准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是有着深刻的经验教训的。正是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打开了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思想闸门,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勃勃生机。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初期就明确提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du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的思想路线作出了规范的表述, 特别是第一次明确把“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指明了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这是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所取得的认识成果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克服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它以更加完备的理论形态为全党所接受,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全党贯彻执行现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增强反对错误倾向的能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从理论上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从实践上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然而,以什么标准来判断人们的实践?以什么标准来判断改革开放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什么标准来评价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适时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dv然而,生产力标准提出以后,被一些人加以简单化、庸俗化地理解,认为生产力标准就是经济效益标准,甚至认为就是赚钱的标准。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明确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w。“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核心依然是生产力标准,但是其他两项给予规定:发展生产力必须有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应该说,“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个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标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科学性追求与“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性追求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检验标准问题。他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保证。”dx并且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有光明磊落、无私无畏、以事实为依据、敢于说出事实真相的勇气和正气,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愿望。
第三,辩证地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谈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必然涉及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问题。人们认识的目的是掌握真理,以便指导人们正确地从事实践活动。所谓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认识。从这个角度来说,真理是客观的。列宁曾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dy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从四个维度来认识和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其一,承认客观真理就是承认绝对真理。列宁指出: “当一个唯物主义者,就要承认感官给我们揭示的客观真理。承认客观的即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真理,也就是这样或那样地承认绝对真理。”②所谓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主要指的是真理的客观实在性,指的是“真理的存在是无条件的,我们向这个真理的接近也是无条件的”③。其二,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所谓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我们的知识向客观的、绝对的真理接近的界限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因此,任何一种真理性的认识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是,随着人们认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又构成了绝对真理。不仅如此,真理尽管有相对性,其中却含有绝对的成分,这就使得真理表现为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其三,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我们的认识向绝对真理的接近无疑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但是,就人类整体的认识能力和本性而言,认识向绝对真理的接近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其四,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区分是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所谓二者区分的确定性,是指绝对真理也即真理的绝对性,是说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其存在是无条件的;而相对真理也即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和有限性;搞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才可能同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划清界限。所谓二者区分的不确定性,是指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绝对真理又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我们不能把已经获得的真理性认识绝对化,变成凝固的教条。如果只承认真理的绝对性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把一切都看成是绝对的,陷入教条主义和独断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