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点的基本理论及其方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价值现象丰富多彩,价值关系千姿百态,价值评价随时发生,价值成为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概念,也成为多个学科研究的对象。我们力图站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角度,从哲学学科视域来研究价值理论,并揭示价值理论所带给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价值论研究热在中国的兴起
价值论本身并不是一个新兴学科。早在19世纪末叶,价值论便在德奥产生,不久传入英语国家,20世纪30年代东渐日本,在30 年代至40年代传入中国。当时,中国出版了一批以“价值论”为主题词的著作,但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来谈价值问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价值论或价值哲学曾被看作是西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潮,而被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所拒斥,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禁区。
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中国新时期的历史序幕,也开启了中国学界研究价值哲学的旅程。当时,在解放思想潮流的冲击下,长期受极“左”思潮和个人迷信束缚的人们开始思索,开始怀疑,开始寻找十年动乱带来如此极大苦难的原因,开始探索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伴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人有没有价值、如何看待价值、如何评价价值等一系列价值哲学的问题便自然而然地被提了出来。随着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涉及价值哲学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社会实践提出了研究价值哲学这个重大理论课题的需要,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在于抓住社会实践所提出的重大理论课题并通过科学的研究给予切实的回答。因此,价值哲学问题一经提出,便很快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先,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兴起,根源于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的需要。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要求理论界和学术界拨乱反正,从根本上澄清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在改革开放以前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们在理论上和学术上存在着一些误区。如我们过于强调人的政治属性、道德属性,主张“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闹革命”,但是还有没有人的需要、人的利益、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我们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单一性,却异化成“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难道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财富没有任何价值?我们公开倡导“破四旧”“打倒一切牛鬼蛇神”,把传统文化的一切成果统统破坏掉;难道传统文化成果没有任何价值?如此等等。这些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关系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非常复杂也非常重要,能否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能否成功。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的共同点在于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价值哲学有某种牵连,甚至本身就是价值哲学的问题。因此,价值哲学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其次,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深化,根源于价值哲学理论研究的需要。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呼唤着价值哲学研究的兴起,也推动着价值哲学研究的深化。这种“呼唤”和“推动”是通过不断提出新的价值观念、不断否定旧的价值观念,从而引导理论界、学术界通过研究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加强对一般价值问题的研究进而逐步构建起价值哲学体系来实现的。应该肯定,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作为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必然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而价值观念作为思想观念的核心部分会首先发生嬗变,表现出明显的广泛性、复杂性和深刻性的特点。随着价值观念的变化,价值哲学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化。广大学者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扎扎实实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所提出的价值理论问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哲学理论体系。
最后,中国价值哲学研究的发展,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需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作为时代的精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而且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哲学就失去其存在的价值。许多学者指出,从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历史观,再到价值观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总体发展过程,这恰恰反映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逐步深入和展开的过程。因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决不仅仅是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更重要的目的是创造客体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必然会提出如何看待人的需要、如何理解价值的本质、如何确立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和原则、如何进行价值分类、如何实现价值创造等一系列有关价值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价值哲学便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的研究对象。
(二)价值和价值观的内涵
如何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价值和价值观,国内外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由于对价值的理解是研究价值观的语境前提,因此,如何理解价值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的效用关系。这句话表达了三层意思。
第一,主体需要是价值得以生成的基础。价值离不开主体。没有主体及其需要,就不会有价值。可以说,主体需要是价值产生的基础,主体需要的特点构成价值活动的主要内容,主体需要的偏好成为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的内在标准,主体对需要的追求是价值追求的内在动力,主体需要的满足是价值的实现。
第二,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是价值得以生成的客观条件。价值客体作为价值主体进行价值活动的对象,其基本属性、存在状况、发展规律为价值活动提供了客观内容,制约着人们价值活动的方向和可能达到的水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和实现价值追求的手段。因此,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在进行价值活动时同样要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原则,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第三,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是价值关系得以生成的实质。存在三种情况:(1)客体属性能否满足主体需要决定价值的性质。客体属性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就形成正价值;客体属性不能满足主体需要,就形成零价值;客体属性不仅不能满足主体需要,而且对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危害,就形成负价值。(2)客体满足主体不同层次的需要及其满足的程度决定价值的量。对于同一层次的需要来说,满足主体需要程度高,其价值量就大;满足主体需要程度低,其价值量就小。对于不同层次的需要来说,客体满足高层次需要和满足低层次需要的价值量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对于低层次需要和高层次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的主体来说,能够满足其低层次需要比满足其高层次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量;如果主体的低层次需要有所满足,那么满足其高层次需要就具有更大的价值量;当然,在很多情况下,主体对于自己的需要并不是完全按照个体生存的需要来简单划分层次的,其中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容。(3)主体需要的“度”决定价值的极限。当主体需要的满足尚没有达到其低限时,其效用关系随着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的增加而增大;当主体需要的满足已经达到“度”时,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就不是简单地随着满足主体需要的量的增大而增加;相反,其价值量可能会随之减少。
从价值概念的含义中,我们可以推出一系列的问题。如谁是价值主体?个体主体、组织主体、人民群众主体、人类主体等。如何看待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现实需要、潜在需要,个人需要、人民需要,真实需要、虚假需要,等等;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标准来评价价值和价值量?个体评价、社会评价,功利评价、道德评价、审美评价、学术评价,生产关系标准、生产力标准等;坚持什么样的基本原则来进行价值选择?如何确立社会的价值取向?如何进行价值分类?如何进行价值创造?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念,就是价值观。
从社会结构图式来看,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且是其核心内容。一般说来,社会价值观的性质,直接影响着该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结构模式、社会功能等;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又直接影响着该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但是,价值观念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发展变化又遵从着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规律。
(三)价值论给我们提供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毫无疑问,价值论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能够从多个方面、多个维度给我们提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由于篇幅所限,重点谈谈建立在价值基础上的价值思维方法与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求实思维方法的区别和联系。这两种思维方法既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最经常使用的思维方法,也是最容易因为混淆而导致失误的思维方法。
第一,两种思维方法的认识对象是不同的。求实思维的认识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而价值思维的认识对象是主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价值生成源自主体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从主体方面去理解”il世界,从而使“价值”成为与“事实”相对应的概念。事实是大家都非常熟悉且经常使用的概念,它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探索,被称之为“科学”。科学回答的是客观事物“是什么”的问题。科学发展史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积累的过程。价值是指客体属性与满足主体需要之间的效用关系。客体属性是价值得以生成的客观条件,主体需要是价值得以生成的基础。换句话说,价值是主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而赋予客体属性某种特殊的意义,回答的是客体属性对于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有什么用”的问题。价值不能离开主体而独立存在,任何客体之所以有价值,都是因为它可以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如果一个客体对于主体没有任何用处,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如果一个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某种属性被另一种客体的属性所代替,也就失去其存在的必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事实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可以不和人发生任何关系,只是依照自身存在和发展规律而运动变化,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切忌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同时,在认识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要从主体的立场出发,认识到价值依主体的需要而产生,也依主体需要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第二,两种思维方法的认识方式是不同的。求实思维的认识方式主要是能动的反映,价值思维的认识方法是对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效用关系的评价和选择。谈到求实思维的认识方式,最经典的是毛泽东的《实践论》。价值思维是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效用关系的评价和选择,包含着丰富内涵的方法论体系。如价值评价和选择的主体、层次、标准等。我们特别要注意价值评价和选择的方法论原则。其一,主体明晰化原则。突出主体性是价值思维方式区别于求实思维方式的根本点之一。马克思说:“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这种本性本身是不能从‘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的。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im主体明晰原则要求我们,不仅要研究客体的情况,更要研究主体本身及其需要的情况;主体及其需要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人们对于自身生存和发展中的需要及其实现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正是在这个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明白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究竟需要什么和能够实现什么,逐渐从混沌无知的自在状态进入到清醒理性的自觉状态,与此同时,人们的评价和选择也逐渐科学化和理性化。而逐渐科学化和理性化的评价和选择,又推动了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中的需要及其实现状况的认识,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其二,实效最大化原则。“实效”即实际效益,它对应于“虚效”,“虚效”即虚假效益。实效与虚效的根本区别来自所能够满足的主体需要的真实性与虚假性。主体需要是客观存在的,但人们对主体需要的把握却并不总是客观的、真实的,很多时候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对主体需要的把握是主观的、虚假的,或者是扭曲的。虚效对于满足主体的真实需要,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没有任何积极意义,而害处却罄竹难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毫不留情地抛弃各种追求虚效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确立追求实效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这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最大化”对应于“非最大化”。如果说“实效”是对效益的质的规定性,那么“最大化”就是对效益的量的规定性。“最大化”不仅是最经济化,即运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同时,“最大化”也是最佳化,即能从诸多客体中通过评价选择出最具效益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求实思维方式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对错、是非之分;而价值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选择,主要表现为有利和无利、最佳和次佳之分。其三,系统化原则。价值关系本身就是一个有着自身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极其复杂的系统,与之相适应,评价及其标准必须遵循系统的特点,才可能正确反映价值关系的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如综合原则要求我们,从价值关系系统的整体性特点出发,注意评价及其标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学会从全局和局部、整体和部分的结合上来做出选择,反对片面性。范围原则要求我们,从价值关系系统具有结构性、层次性特点出发,认识到每一个具体的价值关系都是其系统网络上的一个点,我们对这个具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价就只能在其范围内进行,超出了这个范围就可能要犯错误。发展原则要求我们,从价值关系系统具有无限的开放性特点出发,注意评价及其标准本身也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从而对发展的价值关系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预见价值关系发展的未来,进而揭示价值关系运动的规律。
第三,两种思维方法所获得的结果在实践中的作用不同。求实思维方法所获得的结果是为人们提供知识和实践的依据,而价值思维方法获得的结果是为人们提供行动方向和内在动力,其最高的境界是为人们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信仰。其一,价值观具有社会规范功能,要求我们了解底线思维方法。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某种稳定性,规定着价值主体所进行的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创造等活动,成为价值主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内在尺度。价值观的社会规范功能,是由主体活动所特有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来决定的。因为,无论是作为组织主体还是作为个体主体,都处在普遍的社会联系之中,其活动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制约。如果价值主体的价值活动与社会价值标准相一致时,往往会因为得到某种赞赏或鼓励而比较容易实现;反之则不能实现。当然,与法律规范、制度规范相比较,价值观规范的强制性、惩戒性、威慑性要弱得多。所以,价值观为人提供了规范行为的基本框架,设定约束行为的道德底线,避免由于各种急剧变动所带来的恐慌和焦虑,有效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使人生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其二,价值观具有社会定向功能,要求我们确立目标思维方法。通过设立社会价值理想,引导社会成员把自己的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理想相协调,进而认同社会价值理想,并自觉为之奋斗。一种价值观能否有效发挥社会定向功能,关键要看其所体现的价值理想能否被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一般说来,某种价值理想被其社会成员认同的程度越高,遵守得越彻底,其定向功能就发挥得越好;反之,就形同虚设。同理,个体主体对某种社会价值理想体会得越深刻,把握得越准确,实践得越充分,其价值活动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其价值活动必然失败。所以,价值思维方法能够使人把自己的价值追求融入社会价值理想之中,进而在实现社会价值理想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从而获得对自己行为合理性的自信心、使命感、荣誉感和神圣感,避免由于生活目的失落而产生各种焦虑和恐慌,找到“精神安宁”的家园。其三,价值观具有内在驱动功能,要求我们确立主动性思维方法。如果说价值观的规范功能重在引导或统一大多数价值主体对价值理想的认同,纠正少数主体违背价值规范的行为;价值观的定向功能重在设立价值理想,使价值主体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那么,价值观的驱动功能表现为思维方法,则重在通过价值主体对价值理想的追求,以激发个体价值主体的内在或潜在的各种能力,并使之产生并保持从事价值活动的热情,保证社会充满蓬勃发展的活力。所以,作为一位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学会研究自己的需要,管理好自己的需要。如果把需要变成欲望,欲望的尽头一定是毁灭。事实反复证明,错误的价值观会把人变成魔鬼。
总之,对于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来说,价值追求与科学认识是两个重要的、不能相互取代的基本方面。如果说,人们运用求实思维方法来认识和把握世界,那么,人们运用价值思维方法进行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来构建自己的生存方式。求实思维方法和价值思维方法统一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并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深入而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