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和阶层基本理论及其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基础上,科学阐释了阶级的起源、阶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阶级消灭的途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创立了科学的阶级和阶层学说,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钥匙。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创立
马克思曾明确说明,“阶级”这个概念并不是他发明的。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前,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就已经明确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统治法国1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革命运动树立了榜样,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表明,历史进程并不是由个别人的行为所决定的,在人们的行为的背后,还有一种决定性的原因。然而,这个原因是什么?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西哀耶斯在《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等著作中,提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法国历史学家奥古斯丁·梯叶里出版了《第三等级的形成与发展史》等著作,提出封建制度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源自一些民族对另一些民族的征服;阶级关系实际上是财产关系;阶级斗争的发生,是因为经济利益发生冲突而导致的。基佐撰写了《欧洲文明史》《法国文明史》等著作。他认为,自中世纪以来,西欧社会即存在着封建贵族和第三等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近代历史的基本事实,并且充满于近代历史之中,是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欧洲社会就是这种斗争的产物;财产关系不仅是阶级关系的基础,而且还是历史发展的基础。米涅在《法国革命史》一书中,强调法国大革命的必要性,认为革命爆发的原因,应该从存在于各社会阶级的不同物质利益中去寻找,各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斗争实质是各个阶级的不同利益的冲突,恐怖统治与拿破仑一世专政都是法国阶级斗争的产物。他从维护自由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高度赞扬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的斗争,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恩格斯指出:“复辟时期的历史编纂学家,从梯叶里到基佐、米涅到梯也尔,总是指出这一事实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fj但是他们的共同局限性在于:第一,没有科学地揭示阶级的起源和本质。第二,只承认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斗争的合理性,而否认甚至反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第三,把资本主义制度理想化,把阶级区分永恒化。
针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这种理论上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自己学说的过程中,一直在研究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严格区分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政治解放与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和“人的解放”的界限,强调:“当诸侯同君王斗争,官僚同贵族斗争,资产者同所有这些人斗争的时候,无产者已经开始了反对资产者的斗争”fk。因此,德国的解放只能是一种“人的解放”,即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而获得的解放。这一解放的物质武器是无产阶级,精神武器则是哲学。1846年12月,当俄国的自由派作家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安年科夫给马克思写信,征求马克思对法国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蒲鲁东撰写的《贫困的哲学》一书的看法时,马克思在回信中谈到,社会是基于人们交互活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要素构成的;其中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深刻根源和最根本动力;人类社会正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而在阶级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表现为一个民族内各个阶级间以及各个民族彼此间酝酿着的可怕的战争;而唯一能够解决这种冲突的途径,是通过“群众的实践和暴力的行动”,这又是“广阔的、持久的和复杂的运动”fl。随着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必然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回顾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阶级和阶级斗争在各个时期的表现形态,提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在 1888 年英文版上加一个注:‘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fm的名言;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的历史条件,肯定资产阶级对人类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和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内在矛盾;分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体系终于创立了。
然而,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创立,就不断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谩骂。1852年,德国一位杰出的工人运动活动家魏德迈,针对德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攻击,于1月29日在《纽约民主主义者报》上发表批判文章。马克思看到这篇文章后,于3月5日写了一封著名的回信。马克思在信中高度评价了魏德迈的文章,称赞文章“写得既泼辣又细腻,这种结合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论战”;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基本观点:“我所加上的新内容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fn这段话非常简短,内涵却非常丰富。第一句,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阐明了阶级产生的根源和实质。第二句,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揭示了阶级斗争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三句,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揭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所论述的这三句话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科学地揭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同生产力发展之间、阶级斗争同无产阶级专政之间以及无产阶级专政同消灭阶级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总体上系统地阐明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和消灭的客观规律性,从而,划清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理论的界限,同时也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者的界限。
(二)阶级及其本质的理论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在漫长的原始社会初期,并不存在阶级。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它是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发展不足时的产物。
阶级产生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制,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也就没有阶级的存在。人们只能采取集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生产,如果说劳动存在着分工,也只是依照性别或体能进行的简单分工。氏族或部落的全体成员共同劳动,劳动果实平均分配,一点简陋的财产归全体成员所有。因为劳动所得仅仅可以勉强维持人们自身的最低生存需要,没有剩余产品,也就没有人剥削人的可能性和产生阶级分化的条件。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金属工具的采用,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人们的劳动所得除了满足自身最低的需要外还出现了剩余产品,这就为一些人去占有或剥削别人的劳动提供了可能性。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使一部分人能够利用手中所掌握的生产资料去占有别人的劳动,这就使阶级的产生具有了现实性。最初的阶级对立是从氏族内部分化出来的。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氏族内部的财产不平等现象也发展起来,导致两极分化。奴隶最初来源于战俘,后来氏族或部落内部的一些穷人也逐步沦为奴隶。而那些担任公职的人,利用手中的权力把一部分公共财产据为己有,或利用手中掌握的生产资料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为自己劳动,便成为最早的奴隶主。恩格斯指出:“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是以前生产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在这被迫专门从事劳动的大多数人之旁,形成了一个脱离直接生产劳动的阶级,它掌管社会的共同事务:劳动管理、国家事务、司法、科学、艺术等等。因此,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但是,这并不妨碍阶级的这种划分曾经通过暴力和掠夺、欺诈和蒙骗来实现,这也不妨碍统治阶级一旦掌握政权就牺牲劳动阶级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把对社会的领导变成对群众的剥削。”fo
那么,什么是阶级?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可以概括为,阶级是与特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明确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fp列宁这段话用四个“不同”完整地揭示了阶级的内涵和本质。第一个“不同”是总括性的描述;第二个“不同”是指是否占有生产资料;第三个“不同”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第四个“不同”是指在分配过程中获得财富的多少。最后一句话揭示了阶级的本质。
在人类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三个对抗性的阶级,即奴隶主和奴隶、地主和农民、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他们都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并形成自己特定的阶级结构。只有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随着私有制的消失,阶级也必然消失。所以,阶级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是和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对抗性阶级的存在必然导致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fq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上专门加了一个注,说明“这是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扼要分析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状态,阐述了各阶级社会的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特点,说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决不是从天而降、永恒存在的,而是一个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②尽管各个社会形态的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存在方式、压迫条件、剥削程度、斗争形式存在着明显差别,但阶级和阶级斗争是始终存在的,这种阶级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阶级斗争既是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直接表现,又是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由此可见,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阶级、旧的压迫条件和旧的斗争形式;但是,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从而使整个社会的阶级对立简单化了,阶级斗争清晰化了,为研究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其阶级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根源于这种社会基本矛盾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必然发展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之后,面临着镇压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反抗、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建设以及防御外敌的侵略和颠覆等任务。无产阶级要完成这项艰巨而复杂的历史任务,只有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用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才能实现。因此,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
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治统治并不是目的,而是作为消灭一切阶级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手段。阶级的产生是个自发的进程,而阶级的消灭则不能自发地实现,必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所谓消灭阶级包含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任务。一个是消灭剥削阶级,即在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后,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采取各种形式在经济上剥夺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消灭剥削阶级赖以存在的基础。另一个则是完全消灭阶级,即消灭一切阶级差别,从根本上创造阶级既不能产生又不能存在的条件。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才能实现。只有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人们思想觉悟极大提高,阶级才能完全消灭,人类才能进入无阶级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那时,无产阶级专政也就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自行消亡。
我们要注意的是,社会革命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其实质是社会形态的质变。国家政权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是维护其相应的经济基础最直接、最强大的力量。因此,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列宁曾说:“无论从革命这一概念的严格科学意义来讲,或是从实际政治意义来讲,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都是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fr然而,社会革命的爆发需要具备相应的客观前提和主观条件。列宁在总结俄国和世界革命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革命的基本规律。他说:“一切革命,尤其是20世纪俄国三次革命所证实了的一条革命基本规律就是:要举行革命,单是被剥削被压迫群众认识到不能照旧生活下去而要求变革,还是不够的;要举行革命,还必须要剥削者也不能照旧生活和统治下去。只有‘下层’不愿照旧生活而‘上层’也不能照旧维持下去的时候,革命才能获得胜利。这个真理的另一个说法是:没有全国性的(既触动被剥削者又触动剥削者的)危机,进行革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说,要举行革命,第一,必须要多数工人(或至少是多数有觉悟、能思考、政治上积极的工人)充分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并有为革命而牺牲的决心;第二,必须要统治阶级遭到政府危机,这种危机甚至把最落后的群众都卷入政治活动(一切真正的革命的标志,就是在以前不关心政治的被压迫劳动群众中,能够进行政治斗争的人成十倍以至成百倍地迅速增加),削弱政府的力量,使革命者有可能很快地推翻它。”fs列宁关于革命规律的总结,为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在自己制定革命战略中正确估计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是否成熟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