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三、经典案例给予我们的重要 启示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全面深化改革剑指难改之处,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利益关系复杂,困难阻力重重,不进则退。因此,回顾福建企业家的“松绑放权”事件,全面总结改革的成功经验,探索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会得到许多重要启示。

(一)正确处理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之间的关系

福建企业负责人“松绑放权”事件非常清楚地表明,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具体体现,他们是改革的动力源泉,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主体因素,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和评价主体。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著名论断,极大地激发了基层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创新精神,给予基层和百姓高度的自主权和管理权,人们在“摸”中学,在学中总结经验,概括理论,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发展路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的创造、中国的发明,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实践论和唯物史观。

然而,“摸着石头过河”的命题,也遭到了来自多个方面的质疑和反对。有人认为,“摸着石头过河”是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缺乏理论指导,持有一种对前景迷茫的情绪;有人说,“摸着石头过河”,摸不着石头掉河里淹死,持有一种悲观失望的情绪;也有人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摸石头的手是被控制的,不是想往哪摸就往哪摸,持有一种消极被动的情绪,如此等等。那么,怎么看待邓小平这个影响了中国改革开放整个过程的重大命题?首先,“摸着石头过河”为我们确立了明确的前进目标,即“过河”,具体来说,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没有这个目标,我们就可能会在“河”的一边绕圈子,使改革开放事业停滞不前;就可能因看不到“石头”盲目下“河”而淹死,使改革开放事业受到挫折;就可能因放弃可能解决问题的路径或经验而向其他方向努力,使改革开放事业走弯路。其次,“摸着石头过河”为我们解决了“过河”的基点,即“石头”,这个“石头”就是实践。再次,“摸着石头过河”为我们找到了“过河”的基本方法,即“摸”,用哲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最后,“摸”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加以概括、总结、提高和推广,使之成为人民群众普遍而自觉的活动。

同时,福建企业负责人“松绑放权”事件非常清楚地表明,中国改革开放这样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事业,仅仅靠基层“摸着石头”是很难“过河”的,还需要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需要相关制度的安排,需要必要的政策的扶持。简单一句话,需要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推进到现在,必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出改革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fe通过顶层设计来强化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从上而下统一规划,可以从全局出发,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深层次问题。通过顶层设计来强化理论的先导性,使改革举措能够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顶层设计来强化党的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从而使重大决策更能体现科学性、规律性、群众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
深入。ff

(二)正确处理尊重社会基本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但是,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违背规律,而只能遵循客观规律办事。否则,无论人的主观动机多么善良、愿望多么美好,能力多么强大,都必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这方面我们有着惨痛的教训。因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有边界的,即是否合乎事物的发展规律;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决定着人们实践的最终结果。一般来说,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愈深刻、愈全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会愈充分;违背了客观规律,就必定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福建企业负责人“松绑放权”事件告诉我们,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体现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毋庸置疑,市场经济具有自己运行的客观规律性。一般说来,企业家们在长期的经营活动过程中,是对市场发展规律最熟悉的、最了解的人;他们最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成为完成计划指令的一个工具,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一个附属,他们不可能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作为政府,尽管经过40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但是总体上对市场经济规律还是知之不多、知之不深,遇到一些事情就显得手忙脚乱。相反,我们对发挥政府的作用却有着丰富的经验,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工作习惯,形成一种思维定式,遇到事情就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起来,在某些时候就出现“越位”“错位”的现象。因此,今天重新回顾30多年前发生的福建企业负责人“松绑放权”事件,可以提醒我们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在全社会确立清醒的尊重市场规律的意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运行;同时,通过立法程序,明确政府权力的定位,明晰政府权力的边界,明了政府权力的职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转向服务,提高政府对国家的治理能力,从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保证。

(三)正确处理改革的力度与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之间的关系

改革肯定是有风险的。可以说,福建企业负责人“松绑放权”事件发展的过程中,与事件相关的每一个人、事物发展的每一步,都可能遭遇来自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风险。所以,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明确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他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fg因此,“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邓小平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的方法。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处在改革深水区和矛盾突发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在某些领域里,由于改革过程积累的很多矛盾和改革举措不到位,或者老百姓对一些改革举措不理解,使矛盾更加尖锐,冲突更加激烈,斗争更加复杂,搞不好就会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引发颠覆性危机。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和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之间的关系。

不能放松改革的力度。邓小平说:“在中国,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令人震撼、使人难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中国共产党人更要关注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大局的关键性问题,勇于发挥“壮士断腕”的精神,有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韧不拔的毅力,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深化改革,要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要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已深入人心,凝聚了全民共识,只有不断推进改革,中国的发展才有活水之源,才能生机盎然。

努力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改革说到底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要改革,必然会引起社会某个方面的震荡;既得利益集团必然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其他民众则希望通过改革来增加自己的利益;而手中执掌某些权力的人,还可能把一些很好的改革措施进行歪曲,变成为自己谋取利益的手段和工具。特别是在一些民生领域、难改之处,突显出酝酿和爆发风险的可能性。所以,如果改革操之过急,多个利益方发生尖锐的冲突,小则影响到社会稳定,大则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进行。例如,现在民众特别关注的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养老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是由改革不到位或改革错位所带来的重大问题。2019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fh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改革越是全面深化、越是向前推进,越会遇到阻力,越是困难重重。这无疑对改革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fi真正做到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尊重社会基本规律与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相结合,把加强改革力度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相结合,才能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广泛形成共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改革合力,成就改革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