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发展方法的经典案例
2021年10月16日零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随后,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1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入轨后,按照预定程序,与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航天员将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创造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长的新纪录。在这期间,他们开展机械臂操作、出舱活动、舱段转移等工作,进一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其中,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也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出征仪式上,她的女儿身穿粉色羽绒服被举高高,一直在喊“妈妈加油!”的画面,令全体观众泪目。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引发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多国主流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了相关消息,并详细介绍了本次执行任务的三位宇航员以及他们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相关情况。他们共同感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速度令人惊叹,这也是中国成为航天强国的又一个里程碑。
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起步时间较晚,但发展速度却非常惊人。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1995年10月,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来的中国首批航天员队伍组成。1997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这也是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飞行21小时后顺利返回地面,考核了飞船舱段连接和分离、调姿和制动、升力控制、防热和回收着陆等5项重要技术。2001年1月10日,中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发射成功。2002年3月,首次装载了模拟人的神舟三号发射升空,这套模拟装置为后续的载人飞船奠定了坚实基础。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成功发射,其不但是在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而且还经受了零下29摄氏度低温的考验,突破了中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将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的升空让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名航天员实现了太空梦,同时翟志刚在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2011年9月29日,安装了对接口的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发射成功,与此前发射的航天器不同的是,天宫一号在入轨后可以通过对接口与神舟系列飞船进行对接,组装形成一个能容纳三名宇航员工作和生活的空间站雏形。仅仅一个月之后,神舟八号于2011年11月1日发射升空,并与天宫一号进行了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中第二部突破交会对接技术的关键,也为中国在2020年左右建立空间站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2012年6月16日,首次搭载女航天员的神舟九号顺利升空,刘洋成为浩瀚太空中的第一位中国女性访客,并实现了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
在短短30年时间里,通过多次飞行试验,中国已经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术,包括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和交会对接技术。同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先后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太空行走、航天器交会对接和航天员入住天宫一号初级空间站等任务,不断进行着新的突破。而中国载人航天器高达100%的发射成功率也显示出中国航天技术人员追求精益求精、全力确保万无一失的高标准高要求,尖端的技术保证,以及对参加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生命健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目前,中国已建成了较为配套的载人航天研制生产试验、测试发射、测量控制的体系,共取得了千余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和科技进步成果。
载人航天工程是一个国家军事、经济和科技等综合国力的标志性工程,它的发展必将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提升国家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威望,增强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