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观点基本理论及其方法

一、群众观点基本理论及其 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正确回答了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被争论了几千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根本的理论指导,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一)群众观点的形成

我们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主义哲学。同样,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历史主体思想也是在批判和改造黑格尔历史主体思想的过程中形成的。黑格尔学派颠倒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认为历史是由绝对观念创造的,是绝对观念的“外化”或表现,绝对观念是推动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恩格斯把对社会历史主体的研究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gt,“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风趣地说道,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必须注意这个基本事实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范围;然而,德国人没有这样做,他们从来没有给历史提供世俗的基础,因而也从来没有一个历史学家;法国人和英国人尽管对历史之间的联系了解得非常片面,却为历史编纂学提供了唯物主义的初步尝试。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把人类社会历史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批判和继承前人思想积极成果,全面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包括三层含义。

首先,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要生存,必须首先满足吃、喝、住、穿等基本需要,必须拥有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一切都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人民群众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群众创造的日益增多的社会物质财富,养育着所有的社会成员,是人们从事政治、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恩格斯指出:“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过一个时期社会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这个阶级的名称、社会地位有过变化,农奴代替了奴隶,后来本身又被自由工人所代替,所谓自由,是摆脱了奴隶地位的自由,但也是除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自由。然而有一点是很清楚的,无论不从事生产的社会上层发生什么变化,没有一个生产者阶级,社会就不能生存。gu

其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为科学、文化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始素材。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广阔市场。同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甚至许多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本身就是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和勤劳智慧铸就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恩格斯还特别说明,作为无产者的工人处处表现出自己的智慧和道德上的优越,证明他们是有教养的人;而作为有产者的资本家则愚昧无知,是各种偏见的奴隶。“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甚至资产阶级的最光辉灿烂的成就都不是它自己争得的,而是平民大众,即工人和农民为它争得的。gv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制度变革的深刻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现者,成为社会制度变革的主体力量。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当它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时,人民群众必定会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抵制或反抗,最终导致旧制度的灭亡和新制度的建立。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充分证明,人民群众发动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一种社会制度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社会制度变革的成功和失败,人民群众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力量。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不是要争取阶级特权和垄断权,而是要争取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并消灭一切阶级统治”gw,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史观的过程中,重在从理论上解决社会发展的动力主体问题,全面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那么,作为世界上第一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列宁,则重在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来阐述人民群众的创造作用。他认为,俄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汲取他们的聪明和智慧,总结他们的经验和体会,相信他们的勇气和能力,带领他们一起去完成时代所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列宁说:“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出色地把以下两方面结合起来:既以完全科学的冷静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又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当然,还有善于摸索到并建立起同某些阶级的联系的个人、团体、组织、政党)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gx列宁强调,这里所说的人民群众不是被吓倒了的、消极服从的、驯服地带着枷锁的人民群众,而是觉悟的、要求严格的、进行斗争的人民群众。列宁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在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因此,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是把千百万劳动群众组织起来,这是保证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条件。

列宁反复提醒俄国共产党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gy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列宁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有些党员经不起权力的考验,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好处,腐化变质,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败坏了党的威信。他认为:“只有共产党真正成为革命阶级的先锋队,吸收了这个阶级的一切优秀代表,集中了经过顽强的革命斗争的教育和锻炼的、完全觉悟的和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把自己跟本阶级的全部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再通过本阶级跟全体被剥削群众密切联系起来,取得这个阶级和这些群众的充分信任——只有这样的党才能在反对资本主义一切势力的最无情最坚决的最后斗争中领导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只有在这样的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发挥自己进行革命冲击的全部威力,才能使为数不多的被资本主义腐蚀的工人贵族、老工联领袖和合作社领袖等等必然采取的冷淡态度和有时的反抗不起一点作用,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由此可见,列宁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论述,是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人民群众的基本思想创造性地运用到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特别是从俄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的执政党的角度来进行论述的。列宁的这些思想,不仅是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所取得的全新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实践范例和理论指南。

(二)肯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这里所说的“个人”是相对于群体而言的,它泛指现实的一切个体。“个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普通的个人,二是杰出的个人。

应该肯定,任何个人都是历史过程的参与者、实践者,都对所处历史阶段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作用。恩格斯在其著名的“历史合力”思想中指出,由于每个人特殊的生活条件、文化背景、社会经历等,使每个人的意识都是具体的、个别的。这些具体的、个别的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便形成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便产生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则可以看作是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gz这个事实说明,任何个人的意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每个人对合力都有所贡献,个人意志不等于零;但是,任何个人的意志都不能决定历史的命运。历史发展的总的“合力”及其趋势,归根到底是受经济运动的必然性支配的。

然而,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会有重大差别?如何提高个人素质以增强个人在历史上发挥更大作用的能力?怎样才能够使自己成为杰出人物?

所谓杰出人物通常是指那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奋勇拼搏,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军事家等。一般来说,通常人们都不会否认杰出人物对于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甚至说起一段历史,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潜意识里总是感觉历史是由杰出人物创造的。所以,我们要注意的是,绝对不应该夸大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因为,人民群众是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基础。也就是说,杰出人物的出现是适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恩格斯晚年在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中专门谈到杰出人物的产生问题。他说:“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ha当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需要唯物主义辩证法这个“最好的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时,“德国工人约瑟夫·狄慈根不依靠我们,甚至不依靠黑格尔也发现了它。”hb当时代发展和人民需要出现杰出人物时,这个杰出人物是一定会出现的,这是历史的必然性。然而,这种历史必然性是通过一系列历史偶然性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恰巧某个杰出人物出现于某个国家或民族,以及由谁来充当杰出人物的角色,这是具有偶然性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时势呼唤英雄,时势造就英雄”。当然,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一个人能够成为杰出人物,而另一个人却不能成为杰出人物,则取决于他们能否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能否深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能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而引导潮流前行;也取决于个人的理论素养、人格魅力、努力程度和各项本领。

正因为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决定着他们必然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讲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话:“谁都知道,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只有把不按照生产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区分的大多数同在生产的社会结构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集团对立时,才可以把群众和阶级对立起来;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hc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首先,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群众作为整体是由多个群体组成的,在阶级社会必然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各个阶级由于其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其中,先进阶级能够更好地代表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并为实现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奋斗。其次,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一个阶级的政党通常是由该阶级中政治上最积极、最先进的分子所组成,因而成为该阶级政治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成为该阶级经济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最后,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也需要有其领袖,而领袖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政治集团来主持的。这就是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一般关系。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处理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关系问题上,曾经出现两种片面性。一是夸大领袖个人的作用,突出表现为对领袖个人的盲目崇拜,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否定群众或阶级的作用;二是夸大群众或阶级的作用,否定革命政党和革命领袖的领导,否认必要的权威,进而崇拜群众的自发性。这两种片面性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都给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严重危害。

(三)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10条历史经验,其中第二条历史经验是“坚持人民至上”。决议指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hd这个总结是非常深刻的,是符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实际的。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指导党的一切工作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毛泽东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he这是毛泽东用中国式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经典表述,也是毛泽东提出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他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明确阐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他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他后来又强调:“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这是一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我们的工作犯不犯错误,其界限也在这里。hf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始终强调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长期的很好的传统,是我们的传家宝。早在党的八大上,他就批评了一些脱离群众、自以为是的人,要求从认识方法上解决问题。他说:“如果不从认识方法上解决党的主张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问题,那末,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仍然不能真正地解决。实践证明,许多人并非在主观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他们仍然把工作做坏了,使群众受到重大的损失。这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先进分子,是领导者,比群众懂得多,因而遇事不向群众学习,不同群众商量,因而他们出的主意,经常在群众中行不通;但是,他们又不从错误和失败中取得教训,以为错误和失败,只是由于群众落后和其他临时因素的影响,因而滥用党的威信,继续一意孤行,这就使他们的错误和失败愈来愈严重。在我们党的历史上, 这种主观主义者给我们党的损失,给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的损失,是不可胜数的。主观主义者不懂得,只有首先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领导群众前进。”hg可以说,邓小平的这个批评语重心长、令人深思,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依然具有深刻的启发。

当然,毛泽东、邓小平作为具有很高哲学素养的领袖人物,在坚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同时,都看到人民群众的另一个方面。毛泽东指出:“人民的觉悟不是容易的,要去掉人民脑子中的错误思想,需要我们做很多切切实实的工作。”hh邓小平更是明确指出:“群众的意见一定不会都是正确的和成熟的。我们所谓总结和集中,并不是群众意见的简单堆积,这里必须要有整理、分析、批判和概括。”hi这里充分反映了领袖人物对待人民群众的辩证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在党的七大、八大上对群众观点作出一些创新性的概括。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进一步将群众观点具体化为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这是群众观点的根本之点,其他内容是对这个观点的展开和具体化。第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能力。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第四,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说明权力的运行必须得到人民的监督,权力运行的目的是为人民谋取利益的。第五,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要求党的各项决策必须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愿,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第六,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必须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按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原则,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

群众观点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就是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所谓“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党的群众观点在群众路线中的表达和延伸。“一切为了群众”讲的是党的全部工作的目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依靠群众”讲的是途径问题,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是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2019年5月31日,他在“不记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hj他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面向未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