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观点及其方法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存在的规律。这个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由于肯定和否定两种因素相互作用,使事物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即由肯定达到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达到新的否定,即否定之否定。由此,事物经过一个完整的发展周期,经历三个阶段,两次否定,呈现出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中国和西方的古代哲学已经初步认识到事物发展是一个曲折的、波浪式的前进过程。从哲学的高度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描述和概括这个过程,应该归功于黑格尔。在黑格尔看来,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和否定的因素,否定性因素不仅不是死亡的因素,而且是真正的生命的力量和原则,否定性因素构成了推动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否定并不是全盘否定,也不是抽象的否定,而是具体的特殊的否定,即否定的结果是从否定之中产生的有内容的东西,它在否定旧事物的同时也将其某些因素以新形式包含于自身之中,这就使事物发展到更高、更新、更丰富的阶段。黑格尔把这种辩证的否定称为“扬弃”,说明它既意味着保存、保持,又意味着停止、终结。所以,扬弃或辩证的否定包含三个环节:一是否定,二是在否定中保留了有价值的东西,三是向更高阶段的过渡。就是说,事物内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事物发展的后一阶段,这个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既保留了前一阶段的合理因素,也是对前一个阶段的继承和发展。于是,整个事物发展过程就呈现为一个相互联系、永恒发展的有机整体。可以说,辩证的否定构成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恩格斯曾说:“黑格尔哲学(我们在这里只限于考察这种作为从康德以来的整个运动的完成的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ct遗憾的是,黑格尔哲学出发点是绝对观念,整个否定之否定的运动过程的实质是绝对观念的自我运动、自我完成、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且,这个辩证的过程最终被其僵化的唯心主义体系所扼杀。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同时,也使其否定之否定规律奠定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跋中,针对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对《资本论》把所使用的方法歪曲成是使用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说了一段脍炙人口的名言:“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cu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揭露了杜林关于“辩证法的拐杖”的观点,系统阐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杜林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得出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必然被生产资料公有制所代替的结论,是依靠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拐杖”。恩格斯指出:“当马克思把这一过程称为否定的否定时,他并没有想到要以此来证明这一过程是个历史地必然的过程。相反,他在历史地证明了这一过程一部分实际上已经实现,一部分还一定会实现以后,才又指出,这是一个按一定的辩证法规律完成的过程。”cv这再次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单纯的证明工具。为了驳斥杜林的攻击,恩格斯举出自然界、科学研究、社会领域等大量事例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并得出结论说:“否定的否定究竟是什么呢?它是自然界、历史和思维的一个极其普遍的、因而极其广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发展规律;这一规律,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在动物界和植物界中,在地质学、数学、历史和哲学中起着作用。”③恩格斯阐述了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揭示辩证否定观的实质。在形而上学者看来,否定就是简单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否定就是“扬弃”。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大体完成一个周期。在否定之否定阶段,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点,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的重复。这表明,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是旧东西的灭亡和新东西的产生;同时,发展又是一个螺旋式的曲线运动。因此,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主题。
(二)辩证的否定观
学习和掌握否定之否定规律,首先要学习和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是事物通过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该事物逐步灭亡的方面,即促使事物逐步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斗争又统一,当事物肯定的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时候,事物就保持原有的质而继续存在;当否定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时候,事物就会丧失原有的质而转化为其他事物,旧事物就被新事物所取代了。我们必须注意,否定是一事物向其他事物的转化,是质的飞跃。引起否定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事物被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的否定力量战胜肯定方面来实现的,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事物正是通过这种自我否定而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这就是说,一个事物在其产生的时候,体内就存在着否定的因素。“生命总是和它的必然结局,即总是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命之中的死亡联系起来加以考虑的。”cw“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否极泰来”说的都是这个意思。随着事物的发展,否定因素最终会战胜肯定因素;一切事物最终都要被否定,不存在着所谓永世长存的东西。正如恩格斯所说,事物发展的过程“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cx。这就是辩证法的彻底的革命的性质。
事物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所谓联系的环节,是说任何新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旧事物中发展而来的,是以吸取并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的东西作为自身发展基础,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意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把旧事物全盘抛弃,而是在否定中有所肯定,在抛弃中有所继承。它抛弃的是那些消极的过时的因素,继承的是那些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新旧事物之间正是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结起来的。所谓发展的环节,是说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事物对于其赖以存在的历史条件来说,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它就会逐渐丧失其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而被新事物所取代;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否定来实现的,这种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飞跃,是旧质向新质的转变;可以说,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整个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发展。列宁曾指出:“辩证法的特征的和本质的东西不是单纯的否定,不是徒然的否定……而是作为联系环节、作为发展环节的否定,它保持着肯定的东西,即没有任何动摇、没有任何
折中。”cy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辩证的否定,一方面是新事物克服旧事物,是事物的质的根本性变革;另一方面又保留和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有利的因素,使事物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旧事物之间的这种既克服又保留、既变革又继承的关系,哲学上称之为扬弃。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是就发展的环节而讲的,它表明新旧事物之间有一条确定的界限,是事物发展中连续性的中断,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新事物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是就联系的环节而讲的,它表明新旧事物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是事物发展的历史延续,是发展中的连续性。辩证的否定就是这种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可见,“扬弃”一词深刻地揭示了新事物与被它否定的旧事物之间的本质关系,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正确地理解扬弃,是正确地把握辩证否定的关键。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给我们提供的思想方法
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扬弃。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通过一次否定就能够完成的,而是要经历两次否定,才能完成。就是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当否定方面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便完成了第一次辩证的否定。新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经过斗争,对否定阶段再一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阶段。恩格斯曾指出,事物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单纯的否定,即第一个否定上,而必须在做第一个否定时,就必须做到使第二个否定可能发生或者将有可能发生。只有重新回到出发点的第二次否定,才是真正的辩证否定。
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是事物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充分展示了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丰富内容,呈现出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一个完整过程。因为,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最终都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经过两次否定,即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从否定阶段到否定之否定阶段,达到了肯定和否定的对立面的统一,构成了事物自我发展的一个完整周期。一般说来,事物在经过第一次否定时,尽管保存了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却往往包含着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再通过一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阶段,才能既克服了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片面性,又保留了这两个阶段的积极成果,达到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从而使事物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得到充分的体现。从外在形式上看,事物的否定之否定阶段总是重复肯定阶段的某些特征、特性,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但是,这种回复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新的基础上的回复,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复;可以说,是在形式上的回复,内容上的前进。举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小麦的生长过程,首先是把作为麦种的麦粒种到地里;随着麦种的发芽成苗,麦株否定了麦粒的形式,却保留了麦粒中所存在的所有基因;随着麦苗的发育成熟,最终结出丰硕的果实,而果实呈现为麦粒,麦粒是对麦株的否定。通过两次否定的过程,即麦株否定了麦粒、麦粒再次否定麦株,小麦完成了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完整过程。这里,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否定之否定的结果的麦粒,与作为麦种的麦粒,形式上看是一样的;但是,结果的麦粒在内容上继承了麦种的内在基因,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又会赋予新的内容,如数量上大大增加,品质上也可能发生遗传变异,或许是往更优良的方向发展,也不排除会向衰落的方向堕落。
这里要注意的是,在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时候,必须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确立事物否定的起点。还是以小麦生长过程为例,小麦生长否定的逻辑与历史统一的起点和顺序,一定是麦粒——麦株—麦粒,而绝不可以随意地把小麦的生长周期概括为麦株—麦粒—麦株。因为小麦的客观生长周期表现为从麦粒开始,经过麦株的阶段,最后到麦粒状态结束。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历史从什么地方开始,逻辑就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随意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某个点作为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起点,就无法正确掌握客观事物自己运动的周期,也就无法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具体过程是曲折的、波浪式前进的。前进性是事物螺旋式发展的重要特点,是事物发展总方向和总趋势。因为在由三个阶段、两次否定所组成的事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周期中,每一次否定都是一次扬弃,舍弃了旧事物中存在的消极因素,继承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加进了富有生命力的新的因素,从而把事物推向全新的、更高级的、更完善的发展阶段。事物正是通过这种辩证否定的过程逐步实现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然而,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波浪式的前进过程。因为,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高级阶段往往重复低级阶段的某些特征和特性。这里所讲的“重复”,一方面,是一事物保持自身特质的需要,是事物自我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麦粒经过一次否定不是生长为麦株,而是生长为松树苗,而松树苗经过否定又成为大熊,如此等等。这个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否定之否定规律还具有科学性吗?还能成为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吗?肯定不能。所以,事物的发展一定是由内部因素决定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保持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事物的“重复”又往往会让人产生旧事物复归的印象;而实际上这种重复恰恰是矛盾双方两次向对立面转化所引起的,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中的正常途径和形式。
这里要注意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积极”的曲折与“消极”的曲折之间的区别。特别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区别“积极”的曲折与“消极”的曲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所谓“积极”的曲折,如古话所说:“以退为进”“欲擒故纵”等,就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认真研究事物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下,主动采取的某些曲折的措施。所谓“消极”的曲折,是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是主观上犯了错误,放任或导致事物向着违背主体价值追求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工作和事业受到挫折。所以,在日常工作中,“积极”的曲折表现为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政治智慧,而“消极”的曲折则需要我们高度警惕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