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实践方法的经典案例

二、运用实践方法的经典 案例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的基本观点,重要的是把实践观点转化为实践思维和实践方法,即保持敏锐的实践思维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和寻找发展的机遇,并在充分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有效地解决问题,或开辟新的发展道路。讲两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共享单车的兴起。近些年,中国社会有一个很流行也让中国人很自豪的说法,即“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速铁路、扫码支付、网络购物和共享单车。尽管有人一直在强调,这四项都不属于中国的发明,只是在中国应用比较广泛,而且领先于其他国家而已;但是,这四项新的事物对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我们今天就谈谈共享单车的兴起。

2018年春季的一天,一位年轻的美女老板在收购协议上行云流水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轻松套现15亿元,一跃成了当时中国最年轻富豪之一。很快,这位女老板便带着巨款“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中。这位美女老板就是当年火极一时的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

胡玮炜毕业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系,先后在《每日经济新闻》《新京报》《极客公园》等媒体任职。然而,作为一名记者,她是怎么和共享单车结缘的呢?

说来也简单,因为当记者常年奔走在外,一遇到高峰时段根本打不到车,每当这个时候她就想如果自己能像机器猫一样,每当需要一辆自行车的时候就可以从口袋掏出一辆,该有多好!其实那时候,在国内和国外有些城市已经有一些零星的公共单车,但因为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其租用程序比较麻烦,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胡玮炜在杭州和瑞典就遇到过这种麻烦。别人遇到这种麻烦也就发几句牢骚而已,胡玮炜却从中看到商机。现在租个自行车怎么这么困难呢?为什么就不能发明一种简便的租车方式呢?为什么不能通过移动支付的手段简化自行车租赁呢?随着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创办共享单车的想法便在她的脑海里诞生了。

经过反复地酝酿和研究,2015年1月,胡玮炜在北京正式成立摩拜科技有限公司,启动共享单车项目,第一件事就是要设计出单车。共享单车的使用性质决定着对单车质量要求很高,要经受住风吹日晒、好骑耐用、老少皆宜,因此折腾了好几个月都没能把单车造出来,导致共同创业的人失去信心而撤退。然而,胡玮炜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越挫越勇;她一边亲自去各工厂看材料,一边到处找设计师,最终设计出了符合要求的单车。随后,她克服单车制造成本上涨、资金短缺、人手匮乏等一系列问题,终于造出了单车。2016年初,摩拜共享单车正式在上海开始试运营,单车投放市场十几个小时后,所有车辆都被骑走,试运营似乎是开门红。但是,新的问题如单车被随意停放、客服电话难打通、无法退款等管理问题摆在她的面前。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营和调整后,他们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并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2016年4月,摩拜单车正式投放市场。胡玮炜加大了宣传力度,在多个平台上强调:“摩拜单车并不是传统概念上的自行车,它是解决人们‘最后一公里’的全新交通工具。”随着摩拜单车的扩大生产和投放规模,单车造价大大降低,加上每名用户在使用单车之前要缴纳299元的抵押金,公司因此得到了大量的资金;同时,摩拜单车也迅速赢得各大资本的青睐,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完成了十几轮的融资,金额高达十几亿美元。在这种情况下,胡玮炜当机立断决定把摩拜单车全面铺开,不仅中国各级城市都能看到摩拜单车的身影,而且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试图将摩拜单车打造成国际化的大品牌。摩拜单车相继进入新加坡、英国、日本、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全球用户注册量超过了1个亿,每天会提供超过2000万次出行服务,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出行服务公司,估值一度超过百亿元。

胡玮炜也因此获得了诸多荣誉,联合国环境署在2017年授予摩拜单车“2017年度地球卫士”商业卓识奖,这是第一家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企业;共青团表彰胡玮炜是“创新创业好青年”,甚至还登上了新闻联播;美国权威媒体《财富》杂志也把摩拜评为“2017改变世界的50家公司”之一。

然而,正当共享单车轰轰烈烈发展之际,2018年4月4日,胡玮炜以2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85亿元)的价格把摩拜卖给了美团,她凭借9%的公司股份,成功套现15亿元人民币后迅速退场,很快便卸任公司一切职务,彻底和摩拜公司断绝了关系。

不管时人怎么议论,今天回过头来看,不得不承认胡玮炜当时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后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特别是禁止共享单车公司违规收取抵押金的政策,使得共享单车失去了积累资金的功能;共享单车的野蛮生长和激烈竞争,使之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特别是人为破坏共享单车等乱象屡禁不止,公司的运营成本越来越高。

我们是否可以大胆猜测,或许当时胡玮炜已经在经营实践中清醒地意识到这些问题,才使她下定决心、急流勇退,选择在最合适的时机、最诱人的价格把公司卖出,然后拿着大把的资金到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去寻找新的机遇,去开创自己新的事业?

第二个案例:安徽小岗村联产承包闯新路。如果说胡玮炜创办共享单车是个人运用实践方法取得成功的案例,我们再讲一个集体运用实践方法取得成功的案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尽快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让经济快速发展起来,让社会财富快速增长起来,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快速好起来,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由于没有搞清楚基本国情,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键性问题,我们犯了错误,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后,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认真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重新探索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真正解决民富国强的问题。理论界围绕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则用自己的实践来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1978年12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聚会,经过反复讨论和协商,最后每个人伸出粗糙而黑瘦的手指,在一张契约上按下了鲜红的手印。契约上写着:“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砍)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z当时,小岗村有115人、550亩耕地。当时担任生产队副队长的严宏昌说:“我就不信这个邪!这么厚的黄土地还养活不了几个人?小岗村在1966年到1978年间,吃国家救济返销粮23万斤,按手印的18户农民都有乞讨的历史。如果连小岗村这样专业种粮的人都挨饿,那么农村以外的人怎么活命呢?”

然而,小岗村农民的尝试也引起各种争论。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与一位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老干部之间的争论最具代表性。

老干部:包干到户,不同于田间管理责任制,没有统一经营,不符合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性质,不宜普遍推广。

万里:包干到户,是群众要求。群众不过是为了吃饱肚子,有什么不符合社会主义的,为什么不可行?

老干部:它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不是走共同富裕道路。

万里:社会主义和人民群众,你要什么?

老干部:我要社会主义!

万里:我要群众aa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个争论太具有典型意义了。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从“主义”出发 ,还是从实践出发?是固守着僵化的“主义”,还是依靠实践来解决问题?总之,是坚持“主义至上”思想方法,还是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方法?

同样的争论也发生在中共高层。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着当时中国社会一些“有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在闭幕会上,邓小平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在讲话中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ab邓小平提出:“在党内和人民群众中,肯动脑筋、肯想问题的人愈多,对我们的事业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到超过国际先进水平。”邓小平特别要求现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很显然,邓小平的讲话表达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大胆冲破一切条条框框,为了人民进行改革,依靠人民进行改革,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邓小平的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准确反映了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明确提出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与此相适应,必须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这次全会的召开,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坚强决心。这次全会的召开,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拉开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序幕。

这两个案例都是实践方法的经典运用,会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