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案例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经典案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目前特别要注意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讲话中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全党,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自自身需要的满足。毋庸置疑,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民群众需要的内涵、满足需要的方式、评价需要满足的标准,都是有差别的。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从当代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选择正确满足需要的方式,确立科学的满足需要的评价标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这些需要构成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精准的需要满足资源供给,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具体需要,让人民群众具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来自多维需要的基本满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在结构上更加复杂,内容上更加丰富,形式上更加多样,评价标准更加多元。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ii这段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和高尚情操。然而,能否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多维需要,能否用恰当的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的多维需要,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实践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有成功的经验,也经历过挫折和苦难。这就要求我们党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建设,尽量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生活需要,真正使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
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来自伴随着多种需要的满足而带来人生境界的升华,进而带来稳定、安逸、祥和、快乐、无忧的心理感受。人民群众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本质,就是克服需要满足的片面性、狭隘性、单一性、封闭性,实现需要满足的全面性、广泛性、多维性、提升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生活中多种需要,按照依次递进的原则,从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开始,逐步进入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或自我实现需要的较高层次,让人民群众获得生活的安全感。如财务安全、食品安全、教育安全、医疗安全、交通安全、仕途安全、人身安全,等等。安全感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最高境界。
(二)在全社会倡导科学合理的需要观
马克思曾指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为尺度的。”ij这就是说,需要无论是其内容还是满足方式来说,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它始终体现着社会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因而使之具有了客观性、多样性和层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确立科学合理的需要观时,要着力解决好三个问题。
第一,着眼于人类共同利益,遵循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原则,科学确定需求满足度。一般说来,人的需求是主观的,也是无限度的;而满足人的需求的资源或手段是客观的,也是有限度的。因此,我们必须兼顾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原则,既要照顾当代国与国、民族与民族、集团与集团、人与人之间在自然资源、利益分配上的公平,强调全球发展的一体性和共同性;又要照顾到当代人和后代人在发展上享有公平权利,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负起道德责任。在此基础上,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出发,认真研究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的满足度。要运用各种措施和手段,满足人民迫切需要满足的各种基本需求,减少或限制某些奢侈性、炫耀性、符号性需求,严厉制止某些超出客观条件所允许的奢靡性、浪费性需求。
第二,着眼于人类需求的多样性,遵循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确定需求的迫切度。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的需求具有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为满足人的需求而形成的需求关系也具有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内容。对于需求主体来说,面对如此复杂的需求关系,必须根据客观条件和自身需求,找出其中最迫切需要满足的需求,放到最重要的位置给予优先考虑。一般说来,在由众多需求关系所构成的需求体系中,主导需求关系决定着该需求体系的存在方式,主导需求关系的变化发展又规定着该需求关系的发展变化。如果对人们需求迫切度作出错误的把握,把工作精力放到满足不是迫切需要满足的需求上,就会导致工作的错位,出现许多本来不该出现的问题。
第三,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遵循依次递进的原则,不断提升人的需要境界。人的需求是一个由低级不断向高级提升的多层次的立体结构。马斯洛曾把这个立体结构区分为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认为二者在存在状态、满足方式、作用机制和社会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差别。高级需要是一种在种系上或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越是高级的需要越是为人类所特有;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人们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和丰富感;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更接近自我价值的实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引导人们按照依次递进的原则,从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开始,逐步进入到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或自我实现需求的较高层次。没有对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很难产生对精神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等更高价值理想的追求。同样,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而社会没有及时创造条件提升人们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人们就难免会沉溺于物质享乐或低级趣味之中,挥霍浪费、奢侈享乐、追求物欲、寻求刺激之风就可能兴起。古罗马的灭亡、中国古代社会如南北朝等,都给我们留下惨痛的教训。
(三)制定和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引导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
主体的需要和利益诉求,是通过相应的制度机制来表达的;主体的需要和利益诉求的满足,也是通过相应的制度机制来保障的。在当代中国社会,制定和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引导规范人们的消费行为,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质量。同时,要促使人民群众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去积极确立高层次的需要,并通过各种创造性活动去满足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是说,当人民群众普遍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在类似读书、看电影、艺术创作、参观游览、旅游探险等方面,能够花钱,肯于花钱,也敢于花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精神追求,引导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基础上,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其次,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积极增加人民群众的劳动性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和满足水平。近些年,我们采取多种措施拓展老百姓的收入渠道,特别是提出增加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这些措施对于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特别是老百姓劳动性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体系中所占比重日益下降。我们必须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合理的分配比例,确保老百姓劳动性收入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基础上,老百姓才可能形成正当合理的需求,并通过正当合理的途径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最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人民群众需要和消费活动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正确引导和规范人民群众为满足需求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健康文明和谐幸福的生活,保证我们国家秩序稳定、充满活力向前发展。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其中有些可以引进外国一些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东西,这还需要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有些则需要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需求规章制度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更要注意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因固守着既得利益而反对某些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或者通过各种手段对规章制度进行消解和扭曲。
我们相信,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合理的需要观念的确立,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日益完善,人们能够逐渐摆脱来自各方面的束缚和压制,自主地确定、评价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满足自己需要的方式,自主地构建自己的生活方式,人才能真正从需要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到那时,“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