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经典案例

二、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经典 案例

我们在工作中,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是很多的。我们就讲两个案例,一个是毛泽东以退为进,“要用一个延安,换取整个中国”的案例。一个是全国解放前夕,关在敌人牢狱里的共产党员绣五星红旗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1945年,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重庆举行谈判。经过
43天的艰苦谈判,于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并公开发表。国民党政府接受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强调“必须共同努力,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11 日,毛泽东启程返回延安;当夜,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下“甚叹共党之不可与同群”。这句话不仅反映了蒋介石对待中国共产党的一贯立场,而且也成为重庆谈判之后蒋介石对付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双十协议》刚刚签订,蒋介石便调集110万军队,分三路向华北解放区进攻,图谋打开进入东北的通道,然后在美国人的支持下,最终占领长春、吉林等地。1946年5月,国民党政府宣布还都南京。同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22万人进攻中原地区。这既是全面内战的爆发,也是全国解放战争的正式开始。

1947年2月,蒋介石飞抵西安,亲自部署进攻延安,决定以国民党军胡宗南部为主力,并率马鸿逵、马步芳、邓宝珊等部共34个旅25万余人,100余架飞机,由南、西、北三面对陕甘宁边区实施重点进攻。从3月中旬开始,国民党南线集团组成左右两个兵团,由宜川、洛川等地向延安发起大规模进攻,国民党飞机对延安及附近地区实施轮番轰炸。胡宗南坐镇洛川,要求“三天占领延安”,彻底解决西北问题。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击破国民党重点进攻的问题。毛泽东亲自制定了外线配合内线作战,保卫延安的计划。同时决定,必要时主动放弃延安。然而,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延安的许多军民都想不通,从感情上也不能接受。当时中央书记处办公室主任师哲就想不通。他回忆说:“在延安保卫战打响后的一天晚上,我特地从枣园骑马急行几十里赶到王家坪去见毛主席。”“我忧心忡忡地问主席备战工作到底应该怎么做?一定要疏散吗?可否设法保住延安而不撤退?”“主席点燃了一支烟,转过来微笑着打开了话匣子:你的想法不高明,不高明。不应该拦挡他们进占延安。你知道吗?蒋介石的阿Q精神十足,占领了延安,他就以为自己胜利了。但实际上只要他一占领延安,他就输掉了一切。首先,全国人民以至全世界就都知道了是蒋介石背信弃义,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祸国殃民,不得人心。这是主要的一面。不过,蒋委员长也有自己的想法:只要一占领延安,他就可以向全国、全世界宣布:‘共匪巢穴’共产党总部已被捣毁,现在只留下股匪,而他只是在剿匪,这样,也就可以挡住外来的干预。不过这只是蒋委员长自己的想法,是他个人的打算,并非公论。但此人的特点就在这里。他只顾想他自己的,而别人在想什么,怎么想的,他一概不管。另外须知,延安既然是一个世界名城,也就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他既然要背这个包袱,那就让他背上吧。而且话还得说回来,你既然可以打到延安来,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来而不往非礼也嘛。”cz毛泽东的这段话充满了辩证发展的哲学智慧啊!面对老乡们的疑惑,毛泽东用更加通俗的语言耐心做他们的工作。他说道:“譬如有一个人,背个很重的包袱,包袱里尽是金银财宝,碰见了个拦路打劫的强盗,要抢他的财宝。这个人该怎么办呢?如果他舍不得暂时扔下包袱,他的手脚很不灵便,跟强盗对打起来,就会打不赢,要是被强盗打死,金银财宝也就丢了。反过来,如果他把包袱一扔,轻装上阵,那就动作灵活,能使出全身武艺跟强盗对拼,不但能把强盗打退,还可能把强盗打死,最后也就保住了金银财宝。我们暂时放弃延安,就是把包袱让给敌人背上,使自己打起仗来更主动,更灵活,这样就能大量消灭敌人,到了一定的时机,再举行反攻,延安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手里。”毛泽东还鼓励广大战士:“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敌人进延安是握着拳头的,他到了延安,就要把指头伸开,这样就便于我们一个一个地切掉它。要告诉同志们,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从容地吃过晚饭,一道撤离延安。在此后一个半月的时间里,西北人民解放军按照毛泽东提出的“蘑菇战术”,以不足3万人的兵力同比自己多达10倍的国民党军队从容周旋,三战三捷,消灭国民党军14000多人,拖住了胡宗南这支蒋介石的战略预备部队,有效地策应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并为西北战场和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真正实现了毛泽东所说的“用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的设想。

美国政府在1949年发表的《白皮书》,对这段历史有着这样的评价: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为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有一种胜利叫放弃,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或许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最好体现。

第二个案例。我小时候家里有一本非常老旧的《四角号码字典》,借助于这本字典,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欧阳海之歌》,第二本小说是《红岩》。《红岩》成功地塑造了江雪琴、许云峰、华子良、小萝卜头等一系列英雄人物的形象,深深影响和教育了我,甚至可以说深深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英雄团体虽然身陷国民党的牢狱,但在生死考验面前,他们坚守信念、坚定信仰,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对革命胜利充满着信心,对自己的使命充满着崇高感和神圣感。特别是小说中女监里江姐等人绣红旗的情节更是感人至深,令人泪目。很多人认为,这是文艺作品的虚构情节。错了!这个是真实发生的真人真事,只是《红岩》小说的作者把发生这个事件的地点由男监改写成女监。

1949年10月1 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象征着新中国的成立。当这个消息传到重庆白公馆监狱后,大伙兴奋得像孩子一样又蹦又跳,或紧紧拥抱,或互相拥着在地上连连打滚,用独特的方式庆祝共和国的诞生。夜已经很深了,大家却激动得久久不能入睡。罗广斌(《红岩》小说作者之一)也激动不已,提出做一面五星红旗,有机会时扛着这面国旗冲出牢房。他扯下自己的红花被面,有人找到了黄纸做五星。当然,在牢狱中的他们不可能见到国旗,他们想象着五星的颜色以及排列方式,大的五星放在国旗中央,四个小星放在四个角落,象征着祖国四万万同胞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经过通宵奋战,他们制作出珍贵的五星红旗;他们围着红旗又是跳又是轻声低唱,低声呼喊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他们还集体创作了一首诗:《我们也有一面五星红旗》。

我们有床红色的绣花被面,

把花拆掉吧,这里有剪刀,

拿黄纸剪成五颗明亮的星,贴在角上,

再找根竹竿,就是帐杆也罢!

瞧呀,这是我们的旗帜!

鲜明的旗帜,猩红的旗帜,

我们用血换来的旗帜!

美丽吗?看我挥舞它吧!

别要性急,把它藏起来呀!

等解放大军来了那天,

从敌人的集中营里,我们举起大红旗

撒着自由的眼泪,

一齐出去。

为了防止敌人发现,他们把牢房的楼板撬开一块,将红旗藏在里面。由于敌人的大屠杀,参加制作红旗的同志多数牺牲在解放的黎明之前。重庆解放的第三天,幸免于难的罗广斌重新回到白公馆,在楼板里取出了这面五星红旗,并把红旗交给了党组织。至今这面五星红旗仍保存在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成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共产党人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