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下酒徒为勇 圯桥进履始学谋
“豪杰今安在?看青山不老,紫柏长存,想那志士名臣,千载空余凭吊处;神仙古来稀,设黄石重逢,赤松再遇,得此洞天福地,一生愿作逍遥游。”这是冯玉祥将军为陕西留坝紫柏山下的张良庙题写的,作者并没有渲染张良的丰功伟绩,而是对其“身在红尘却自有一片清凉世界”的潇洒风姿赞羡不已。于右任题的对联是“送秦一椎(chuí),辞汉万户”,“送秦一椎”指韩国被秦始皇灭掉后,张良图谋报复,结交刺客,于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刺杀秦始皇一事;“万户”指优厚的封赏,此句是说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拒绝丰厚赏赐,淡泊名利。他被评为“初汉三杰”之首。
“留侯”是张良的封号,留地在今江苏沛县东南。张良的祖父张开地和父亲张平都在“战国七雄”中的韩国任丞相,两人辅佐了五位韩王,称“五世相韩”,可见张氏在韩之势力。食人之食,忠人之事,张家与韩国朝廷颇有感情。韩国被秦始皇灭掉时,张良还小,还没有为韩国政府服务,因为未到法定年龄,但受家族的影响,他还是积极为韩国的命运而奔走。张良家比较富有,仅家人就有三百多。但没有“国”哪有“家”?他立志要为韩国报仇。为了筹措资金,他节省开支,就连弟弟死了也只是草草安葬。他散尽家财招纳勇士,意欲谋杀秦始皇,由此可见张良办事的决心。
张良东见仓海君。这仓海君是谁呢?有人考证说,仓海君指秽貉(mò,我国古代居住在东北的少数民族)国的君长。秽貉国在今朝鲜中部地区,后来归汉,为“苍海郡”。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一个大力士,能拖动重达一百二十斤(合今制六十余斤)的大铁锤。此人被重金收买,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秦始皇那时挺爱巡游,有一次,他的巡行路线被张良他们刺探到,当秦始皇走到博浪沙时,遭到张良他们的伏击。可惜大铁锤误中副车,始皇帝才死里逃生。他震怒不已,向全国发出“A 级”通缉令,军队、警察齐出动,大索天下。张良换名改姓,亡命江湖,最后隐藏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
中国有个典故叫“汉书下酒”,与这段历史背景有关。《中吴纪闻》中记载,北宋诗人苏舜钦嗜酒如命、豪放不羁,他在岳父杜衍(yǎn)家做客时,每晚饮酒一斗,却不用下酒菜。他的岳父很纳闷,就派人暗中观察,发现他正读《汉书》。读到张良博浪沙行刺失败时,他拍案痛惜,满饮一杯;读到张良得遇明主,与刘邦相得益彰时,他叹道:“君臣相遇,何其难也!”又饮一杯。他的岳父听说后,哈哈大笑,说:“有此等下酒菜,喝一斗酒不算多。”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读书人丰富的精神生活,以及苏舜钦狂放豪爽、自得其乐的一面。
有人问了,这个故事不是出现在《史记》上吗?为什么不叫“史记下酒”,而是叫“汉书下酒”呢?张良的故事到底出自哪里呢?有这个疑问是很正常的,这确实是让普通读者感到困惑的问题。“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是《史记》上的故事。大家可能知道这么个概念,叫“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这段历史,跨度两千多年,是纪传体通史。《汉书》记载了从汉王元年(公元前 206 年)到王莽地黄四年(公元 23 年)这段西汉史,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史记》基本分成三大部分:“三皇五帝夏商周部分”“春秋战国部分”和“秦汉部分”。秦汉部分主要记述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汉武帝当政时中华大地的一系列重大社会变革。汉武帝于公元前 140 年到公元前 87 年在位,在位五十四年左右,而司马迁的生卒年与汉武帝差不多。从刘邦建汉到汉武帝后期大概有一百多年,所以说,司马迁《史记》的汉史部分记述了西汉前一百年左右的历史。

班固和司马迁的着眼点不同,司马迁是创作通史,而班固是创作断代史。要创作西汉史,必须从刘邦写起,这样肯定要与《史记》的汉史部分重合。班固对《史记》的评价是“不虚美,不隐恶”,他可能认为自己不必多此一举,重写这一百年的历史。因此,他只做了一些辨析、补充和修订。他补充的资料对后世的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尽管班固不能与“史学之父”司马迁比翼齐飞,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从他独立创作的篇章来看,《汉书》文采斐然,班固才华横溢。
而宋朝的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是从战国时代即公元前 403年,写到宋朝建立前的五代即公元 959 年,共 1362 年的历史,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他同样参考了“前四史”等史书,因为他不能凭空编造呀。他只是把“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部分精益求精,其中“前四史”部分占了四分之一。所以说,读完《史记》,相当于读完二分之一的《汉书》、八分之一的《资治通鉴》、五分之一的《古文观止》、几百个成语典故和诸子百家等典籍的历史背景。当然,我这种说法只是形象化说法,几分之几未必完全正确。由此可见《史记》之地位。要不怎么说《史记》和《汉书》是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一呢?要不怎么说《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呢?要不怎么说司马迁功高盖世呢?不是我故意拔高,一切由读者自行判断。
据说,自从秦始皇的副车遭攻击之后,副车的位置就成了“危险地带”的代名词。但是副车又紧靠皇帝专车,还必须由亲近人来乘坐。皇帝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涉险,就把相当于半个儿子的外姓人——姑爷放在副车的位置上。据说,后来称公主的丈夫为“驸马”,也是这样演变来的。由此可见《史记》中的典故与中国文化的联系多紧密。
风声不像以前那么紧了,张良就与朋友出来散心。他们来到下邳的一座桥上(《史记》上称之为“圯桥”,圯,yí,也是“桥”的意思),极目望远,远山如黛,舒云漫卷,令人心旷神怡。他正陶醉在这诗情画意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个衣衫褴褛却偏偏又气宇轩昂的老年人。他走到张良面前,故意把鞋子扔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惊愕不已,以为他犯什么病了,想要揍他,可是转念一想,他毕竟是老年人,自己怎么能和他斗气呀。他强忍住心中怒火,下桥替他把鞋捡了回来。
谁知事情还没有完,只听老者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心中这个气呀,心想:“你真是得寸进尺,连秦始皇我都说揍就揍,还惯着你这种脾气!”可又一合计,自己把鞋都捡上来了,就好事做到底,再忍耐一下吧,他就跪下身把鞋给他穿上了。老者站起身来哈哈大笑而去,声若洪钟,眼睛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张良这才真正惊讶起来,感觉此人深不可测,他瞧着老者的背影出起神来。
老者没走多远,就又折回来,说:“孺子可教啊!五天后的黎明,我们在此地不见不散。”张良虽感事情太过蹊跷,但还是答应了下来,因为他的好奇心已被勾起来了。五天后当他到达时,老者已等候在那儿。老者大怒道:“和长者约会,你都能迟到,这么没有时间观念你还会成事吗?五天后再见。”他也不给张良辩解的机会,起身就走。这回张良吸取了上次的教训,刚刚鸡鸣,就动身前往。谁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那位老者又早到了,又是大怒而去,并说五日后再见。
张良也有点急了,心想:“小样儿,我就不信这个邪,还早不过你了,我不睡觉不行吗?”他头天晚上十一点多就去桥上等候。这回老者喜笑颜开,说正该如此。他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让他好生研习,并说:“读通此书可为帝王师,十年之后你可发迹(指诸侯反秦),十三年之后你到济水之北来,谷城山(也称黄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老者说完转身就走了,再不多说什么,也没有再和张良见面,真可谓来无影去无踪的老神仙。张良天明时一看封皮,是《太公兵法》,一读此书,如久旱逢甘露,爱不释手。他日夜研读,终于参透精义。
这基本上是一个传说,但也有人推断,这恐怕是一个对天下事洞若观火的隐士高人要假手于人拯民于水火,看张良独具慧根,就想培养他成为谋略大师。那时张良年轻气盛,勇气可嘉而谋略不足,所以此人就从两方面下手,一是要让张良知道人世间的事不能仅凭一时意气就办成,要成就大业,首先要雅量高致,能忍辱负重,不逞一时之愤;二是要改造张良的思想和灵魂,使其成为一个站得高望得远的谋略大师。将张良定位为“帝王师”可真是恰如其分。刘邦外表大度其实猜忌之心特别重,而且不十分尊重别人的内心感受,经常侮辱人,却对他的老师张良敬爱有加,这固然有张良的谦退恭让,但也不难看出他在刘邦心目中的位置。可以说张良是汉朝的“设计师”,刘邦的成功与他的谋略密不可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后人称那位老者为“黄石公”,也有人假托他的名字写过兵书,叫《三略》。他交给张良的那本书《太公兵法》,传说是姜子牙所著,但也有人考证说,这本已失传的书也是后人冒名。还有人说,黄石公给张良的那本书不是什么《太公兵法》,而应该是《道德经》一类的道家书籍。从张良做事的套路和他能够摆脱荣华富贵乡的名缰利锁,超然物外来看,他信奉的应该是道家的哲学。汉朝初年的“休养生息”“萧规曹随”“无为而治”等大政方针的制定是否受张良的影响也未可知,我没做过专门的研究,有感兴趣的可以深入一些,看看有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苏轼写的文章叫《留侯论》,在开篇他说道,古往今来的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处,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平常人受到侮辱,必然是挺身而起,拔剑而斗。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是“勇敢”的表现,但还不是大智大勇。天下有大勇者,猝然遇到危险也面不改色(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受到挑衅也能忍住(无故加之而不怒),因为他有极大的目标,绝不会为小事冲动,以致因小失大,也就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意思。苏轼说黄石公看张良当时仅有血气之勇,深为担心。有报仇之心,而又不肯在无条件时忍一时之辱,这仅是匹夫之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嘛。黄石公认为张良才有余,却担心他度量不足,所以要折他少年刚锐之气,使他能忍辱而就大谋,这才是想治国平天下的人应有的气度和韬略!这段评论相当精彩,也适合为韩信做评,甚至适合一切身处困境却不屈不挠,想奋发有为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这种忍不是当缩头乌龟,而是积极进取的“忍”,包括对痛苦的忍耐,对蝇头小利引诱的忍耐。
这个故事就是有名的“圯桥三进履”,其寓意在于尊师重教,不怕磨难,积极进取。也就是说,要想学到真本领,先要有涵养,有克己功夫,对自己的恩师要敬重有加,能听得进教诲才能学业有成,不致半途而废。《西游记》中也出现过这个场景。孙悟空归顺唐僧以后,因为打死了强盗而受到唐僧絮絮叨叨的埋怨,他一气之下就要回花果山。当他路过东海,与龙王喝酒时,看到了“圯桥三进履”这幅画,就让龙王讲解。听完故事后,他决定还是保唐僧,就回到了唐僧那里,被戴上了紧箍咒,可见这个故事影响多么久远。
从尊师重道的角度理解,与之齐名的有一个成语叫“程门立雪”,出自《宋史·杨时传》,说杨时四十多岁时到洛阳拜见宋代理学家程颐,程颐坐着睡着了,而杨时仍在旁边侍立。当程先生醒来时,门外雪深有一尺了。这个典故体现了对师道的恭谨之心,这是题外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