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二章 正反看忽神忽鬼 两点论难贬难褒
晚年的汉武帝多病,疑神疑鬼,生理和心理同时进入病态,而太子刘据性格儒雅,在执政理念上与汉武帝多有差异。“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这些“深酷用法者”“用法大臣”就是酷吏集团。太子在汉武帝生时就平反一些冤假错案,如果太子登基了,还有他们好果子吃?
此外,一旦深究这些案子,酷吏们的违法行为将无处遁逃。这些人怎么不会对太子下手?江充是酷吏中的一个代表。征和二年(公元前 91年),江充诬告太子有用巫术诅咒汉武帝的嫌疑,并在宫中埋有木人。太子恐惧,诛杀江充,并起兵反抗,结果父子刀剑相加,太子军和丞相军“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血流入沟中”,长安成了人间地狱。因为巫蛊案的无限牵连,汉武帝逼死皇后卫子夫,逼死太子刘据,逼死女儿(《资治通鉴》上记载为诸邑公主、阳石公主,《汉书辞典》也认为二公主牵连其中被杀),逼死连襟公孙贺,逼死皇孙(即太子刘据的两个儿子),逼死卫青之子卫伉(kànɡ),“卫氏悉灭”。
第一阶段,“民转相诬以巫蛊……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第二阶段,太子反抗,双方大战,死者数万人。没过多久,平叛有功的人,又被清洗掉了,也就是进入第三阶段,丞相刘屈氂、大鸿胪(后升任御史大夫)商丘成、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家族又成了铲除的目标,“反叛”的太子一方得死,“平叛”有功的一方也得死,这看起来不可思议,却是现实中发生的真实事件。
此时李广利正在前线,《汉书》上说,他是为了邀功,想用前线的胜利来挽救自己,结果汉军全军覆没,李广利投降匈奴。
有时读史至此,颇多感慨。上层的争斗,必然把长安的百姓和前线的将士带着一起去殉葬,多输局面下,没有赢家。历史就是如此惨烈,让人不禁仰天长叹!
如果看不到汉武帝的这一面,就很容易对他产生盲目崇拜。所有具有鲜明个性的领袖人物,都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面对他们,很容易失去自我判断力。
他们拥有无限的权力之后,也会被权力所腐蚀,被权力所羁绊,被权力所纵容,最后也会被权力送入万丈深渊。权力,是他们的命;权力,也成为他们的毒药。世界上的事情总是如此矛盾和辩证,因为他们拥有不受监督的无上权力,所以,当他们英明的时候,权力可以提升做事效率;当他们犯下战略错误的时候,权力就会使错误无限放大,而且会带着整个国家一起滑向深渊。被捆绑在一起的,不仅包括百姓、官僚集团,甚至也包括秦皇汉武本身,没有人能逃脱这个灾难。
这必然要损害他们前期的功业,损伤其在历史上的威名,把这个国家带到水深火热的境地,给自己留下无尽的遗憾。
当他们拥有绝对的权力之后,就会变得越来越骄横,做事必然过度。中庸之道是和这类人绝缘的,他们要么极左,要么极右,绝对不会走中间道路。
从国家大战略的角度来看,他们拥有无可比拟的战略想象力和战略原创能力;从中央集权和加强对社会的管控角度来看,他们把国家主义发展到了极致,天下所有的人、财、物都要服从于、服务于他们的国家战略和国家主义。
从儒家的民本主义和道家的无为哲学来看,他们又是那么过分、过度、不知满足、不知适可而止,他们显得那么冷酷、无情、残忍,谁敢阻挡他们实现自己的战略,谁就会成为他们铲除的目标,不论亲疏远近。有时百姓在他们眼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些精准的数字,是他们这些战车上的螺丝钉。如果读者能够详细读一读《盐铁论》,就会对我说的这个观点有深刻的认同,该书把纯儒与杂儒、儒家与法家在价值观、着眼点上的不同,披露得淋漓尽致。
所以,要用不同的时间刻度来评价秦皇汉武这样的人物。
翦伯赞先生有一首诗,相当妙: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在汉武帝之前,历代君主迫不得已,只能采取“和亲模式”。到了汉武帝时代,他实行了“拳头模式”。事实证明,要想获得长治久安,只能实行“双轨模式”,就是说“想要打,我赢你”“想要和,我欢迎”。如果已经被人打得满头是血,跪地求饶,却自认为代表正义,抱着仁义道德的大旗,坚信文化消融对方,这不就是精神胜利法吗?
评价一个人是不是真牛,就看他能不能做原创,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领域,能做原创或者再创造的,才是具有开创之功的牛人。周公、孔子、老子、孙子、商鞅、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是能在各自领域做出原创的人,只是他们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各不相同,在不同学派、不同领域、不同视角、不同时代之下,评价起来也大相径庭。
评价汉武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别说用一篇文章,哪怕用几十万字写一部专著,都很难说得清楚。秦皇汉武是那种猜不透、读不懂、说不完、写不尽的少数人物。
如果对汉武帝总体评价过低,确实是不公平之事,但如果对他的缺点和他的政策中的社会毒素部分视而不见,又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历史研究态度。
批判其德,不掩其功。
反思其短,不灭其长。
在历史和人性双重复杂的状态下,评价汉武帝,何其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