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留令梦中丧命 郦食其惨受烹刑

第二章 陈留令梦中丧命 郦食其惨受烹刑

关于郦食其见刘邦的故事,还有第二个版本。当初,沛公引兵过陈留县郊外,郦生到军营要拜见刘邦,他对守营军士说:“高阳草民郦食其听说沛公风餐露宿,不辞辛苦,带兵讨伐无道的秦朝政府,劳烦您代为通禀一声,我想见沛公,与他共同商讨天下大事。”使者就进去报告,这时刘邦正在洗脚,就问:“什么样的人?”使者说:“看外表像儒生。”刘邦说:“替我谢绝他吧,就说我正忙着筹划治理天下的大事,没有闲暇时间接待读书人。”使者走出去辞谢道:“先生,实在对不起,沛公让我向您表示歉意,他正忙于天下大事,无法接见儒生。”郦生暴睁环眼,手按剑柄怒斥使者:“快点进去通报,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什么儒生。”这突如其来的暴怒把使者吓了一大跳,手中的名片都掉了。他哆哆嗦嗦地捡起名片转身就跑,进去报告说:“这个人不简单,是个壮士,根本没有表面那么斯文,我刚说您不接见,就被他大声呵斥,说什么‘再进去通报,老子是高阳酒徒’。”沛公一听这话,赶忙擦脚起来,说:“快请进来。”

郦生进去后只对刘邦做了一个揖就开始数落他:“足下军旅劳顿,不计个人危难兴兵讨逆,这是您的优点,但是做起事来怎么如此鲁莽,有欠考虑呢?我主动请求相见,肯定是要与足下共商国是,为您谋划,可足下倒好,一句回绝,说什么正忙着呢,没空儿接见儒者。您想办成大事,建立不世之功,却仅凭外表来判断人的优劣,恐怕要失去天下贤才之心哪!况且据我估计您智谋不如我,勇略不如我,想成就大业却不接见比自己贤能的智勇双全人物,必然孤陋寡闻,进而坐井观天、夜郎自大。我私下以为,您这种行为是完全失算的。”一番话把刘邦说得没电了,他赶忙道歉:“刚才仅凭先生的容貌妄下断语,我知道错了,如今才深知先生的心意,确非崇尚空谈之人,快请上坐。”于是就问他夺取天下的方法。郦生说:“足下欲成大功,不如驻军陈留。陈留是天下交通枢纽,兵家必争之地,存粮有数千万石,城池坚固,据兵而守固若金汤。我和县令是老相识,我愿为足下去说服他投降。如果他执迷不悟,我必杀之,趁势夺下陈留。您把陈留兵马据为己有,坚固城防,军马就地而食,然后招集志愿军,一旦实力增强,足下完全可以横行天下了。”刘邦大喜道:“我完全同意先生的主张,一切照办就是。”

于是郦生连夜去见陈留县县令,劝道:“秦朝统治残暴,招致天下人的反抗,如今您若是顺应天心民意,必可成就大功,可您却不识时务,妄图为行将就木的秦政府抵抗到底,我真替您担忧,也为您不值。”陈留县县令说:“秦朝法令严峻,不可以说大逆不道的言语,如此乱说是要被灭族的。您的心意我心领了,但我誓与陈留共存亡,您不要再多说了,说过的话我就当什么也没听见。”郦生一看他心意已决,就什么也不说了。他留宿在县衙,趁陈留县县令不备,在半夜时分把他的头砍了下来,翻越城墙到汉营向刘邦汇报。刘邦带兵攻城,把县令的首级挂在竹竿上向县里的人展示,说:“快投降吧!你们县令的首级在此,若是继续负隅顽抗,这就是你们的下场,定斩不饶。”城里人一看县令已死,都缺少了主心骨,再加上本来就无心作战,于是开城投降。刘邦把主营帐扎在南城门上,开始清理陈留县库存兵器和粮食储备,盘点清楚之后,开始招兵买马。刘邦在陈留盘桓了三个月之久,招了数以万计的精兵,这对其资本的原始积累至关重要。这是刘邦向西进攻咸阳时之事。

在楚汉“荥阳大战”中,刘邦靠纪信的“金蝉脱壳”之计才得以保全性命,退守成皋。在成皋,刘、项展开了激烈而痛苦的拉锯战,刘邦败多胜少,这考验着他的忍耐力,他忍无可忍时就想放弃成皋以东的广大地区,郦生坚决不同意,他说:“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必败。那么什么是‘天之天者’呢?古语说‘王者以民为天,民者以食为天’,所谓‘天之天者’,就是指粮食,就是经济基础,这是稳定军心和民心的重要保证,我们必须把粮食问题解决好。大王您应知道在荥阳以北的黄河边上有一座敖山,这是秦朝首屈一指的大粮仓,号称‘敖仓’,是全国粮食的集散地,我听说到现在里面仍有大量存粮。项羽攻下荥阳却没有派出重兵坚守敖仓,加上彭越在后方捣乱,项羽分兵去巩固后盘,这给了您千载难逢的良机,这真是上天资助汉王您呀!如今楚军易于攻取,我们反而退却,自己放弃这有利时机,我认为错了。两雄不俱立,楚、汉必须尽快决出胜负,一味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长此以往,则天下人心没有归向,变生不测,前景难以预料!愿足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新组织进攻,收取荥阳,占据敖仓之粟,阻塞成皋之险要,断绝太行要道,掌控蜚(飞)狐隘口,固守白马渡口,向天下诸侯显示自己占尽地利随时制胜敌人的实力,如此则可天下归心。如今燕王臧荼、赵王歇或降或亡(被韩信攻取),皆已臣服,唯独齐地尚在负隅顽抗,这需要我们展开多种手段进行争取,不能单靠军事打击。为什么这么说?田广控制着幅员辽阔的齐鲁大地,实力未可小觑,单是历城(今济南)就驻守着华无伤、田解的二十万大军,况且田氏宗族在齐地根深蒂固,加上齐地背靠大海,无后顾之忧,前面凭借黄河、济水,形成天然险隘,南边靠近项羽的楚国,人民大多狡诈善变,朝秦暮楚,民心不可信赖,即使派遣几十万大军也不可能速战速决,必然又是旷日持久的攻防战,如此我们就要面临两面作战的风险。我请求奉您的诏令去游说齐国,使它成为我们东部的从属国,大王您看可好?”刘邦对郦食其的意见大加赞赏,马上派他去实施。郦食其这个建议相当好,确实显示出了水平。

把这些事处理好以后,郦生就被派到了齐国。郦生问齐王田广:“大王您知道天下人心的归向吗?”齐王说:“不太清楚。”郦生继续说:“您若知道民心归向,早做准备,齐国可保无虞;若是不能预测出民心归属,则齐国危在旦夕。”齐王问:“那你说天下人心归向何处?”郦生答道:“归汉。”齐王又问:“先生凭什么说得这么肯定呢?”郦生说:“汉王与项王合力西向攻打秦军,当时约定谁先入咸阳谁就在关中称王。汉王先入咸阳,可项羽撕毁合同,把汉王改封在汉中。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连平民百姓都做不出来,项王的所作所为让天下人寒心哪。接着他又迁徙并杀死义帝,更令神人共愤。于是,汉王起蜀汉之兵平定三秦,出关为义帝兴师讨逆,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攻占城池就地封赏,得到金钱全军享用,与天下同利,英豪贤才皆乐为汉王所用,诸路兵马从四面而至,可见天下人心。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项王,他有背约之名,杀义帝之罪;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用人唯亲,非项氏宗族莫得掌权;为人吝啬,印信已刻成,却放在自己手中,至棱角都摩弄掉了,仍舍不得给;得到财物,宁愿放得蛛织网结,锈迹斑斑,也不肯赏赐众人。天下叛之,贤才怨之,而莫肯为之所用,所以天下人心归于汉王,形势明显至极。汉王发兵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连战连捷,真所谓‘逆之者亡,顺之者昌’,这并非人力所为,而是上天的旨意啊!如此仁义之师,怎么不让豪杰仰慕、百姓归心?齐王您若迅速归顺汉王,齐国江山社稷可得保全;若是一意孤行,危亡可旋踵而至啊!万望大王三思,莫失良机!”这番话可真是有理有据,高举道义的大旗,让齐王田广不得不服。他听从郦生的建议准备投降,并且撤除了济南的军队与守备,日夜与郦生饮酒作乐。

常说“乐极生悲”,两人的美梦让人给搅和醒了。谁这么损呢?韩信。他见郦生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让齐王归顺了,心里像打翻了醋瓶子。男人吃醋一样厉害,他怕郦食其和他抢功,就偷袭了齐国。齐王田广听说汉兵到了,心中大惊,他以为郦生与韩信合谋出卖自己。其实这事儿真冤枉郦生了,这时的韩信已经利令智昏了,他连刘邦都不放在眼里,何况小小的郦食其?那时军事将领很少能瞧得起这些辩士,认为他们只会动动嘴皮子,太过虚浮。其实这些军事首领头脑过于简单,他们搞政治很少有成功的,韩信就是明证,他不知道拳头只是一时有用,单靠拳头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齐王对郦生说:“你能制止汉军攻齐的话,我就保全你性命,否则我就烹杀你。”郦生知道这时任何解释都无济于事了,韩信既然出手,就根本没把他的生死放在眼里,他倒信天由命了,他说:“成就大事的人不拘泥于小节,也不怕别人对枝节问题的责难。事已至此,我不会再说多余的话了,你动手吧。”田广、田横就烹杀了郦生,引兵向东逃走了。郦食其就这样死在了韩信的手里。

那时他的儿子郦疥jiè虽然多次带兵出征,但其功劳还远未达到封侯的指标,刘邦因为郦食其的缘故,就封郦疥为高梁侯,后又改封武遂作为他的食邑,封号也就改为武遂侯,延续了三代。汉武帝年间,郦食其的重孙武遂侯郦平因为假托皇帝旨意诈骗了衡山王刘勃(刘勃改封济北后,刘赐改封为衡山王)一百斤黄金,应该被判处死刑,但未行刑就病死了,封国也随之被废除。另外一说,诈骗犯是其父郦勃。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他的《梁甫吟》一诗中对郦食其大加赞扬,其中一段是:“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指刘邦)!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加上几句比较完整:“不料韩信不听话,十万大军下历城。齐王火冒三千丈,抓了酒徒付鼎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