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异志心生嫌隙 随何到九江归汉
就在项羽还没想好怎样与英布再续前缘时,有一人就已乘虚而入,捷足先登了。谁呀?刘邦。汉三年,刘邦又败给了项羽,无计可施的刘邦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就数落起手下来。他说:“你们这些人都是好人,但没有能人,实在不值得与你们共同商讨国家大事。”有一个叫随何的就接了话说:“不知大王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刘邦说:“谁能为我出使淮南,劝九江王英布叛楚,削去项羽的左膀右臂,我夺取天下就有十足的把握了。”随何说他可以前往,就带了二十人到达英布的领地,英布的太宰(官名,掌管膳食)做介绍人,为他们牵线搭桥。可三天过去了,他们还没见到英布的面,应该是话已传到,但英布避而不见。
随何对这个太宰说:“您应该已把话带到,大王之所以不见我等,必然是以为楚强汉弱,但实际情况恐怕不是表面显现的那样。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被一时的表象所迷惑。我之所以来,就是想借给大王一双慧眼,让他能看清局势。假使我能见到大王,当面把事实讲清楚,并且言之有据,合情合理,分析透彻,那么这番话就应该是大王最想听的;如果我语无伦次,强词夺理,胡搅蛮缠,我等甘愿领死,也成全大王,让他向项羽显示自己与汉交恶、与楚友好的证据,二人可以因此而尽释前嫌。您看怎么样?烦您再通禀一声。”太宰又去见了英布,说:“他如此这般说了这些话,我看他说的有点道理,不如见一面,或许真有意外收获。”于是英布接见了随何。
随何道:“汉王对大王的神勇无敌倾慕不已,所以派我来向大王呈献书信以表敬意,希望我们两家今后也能多亲近,但我有一个小问题一直搞不懂,希望大王您能不吝赐教。您和项王为什么那么亲近呀?说句冒犯的话,你们二者是什么关系呢?”英布一听随何说得自然得体,心中的敌意不知不觉就减了几分,他说:“项羽是大哥,我以臣礼服侍他(北乡而臣事之)。”
随何说:“大王与项王同样都是诸侯,地位应该相等,而今您以臣礼对待项王,必定认为项王强大,可以作为强力后援吧。项王攻打齐国,肩扛攻城器具,身先士卒,这说明当时的条件何等恶劣。项王孤军奋战,人员不足,他别无选择,只能亲赴一线,而这时大王您应该怎么办呢?我以为您应该尽发淮南精锐,亲自挂帅,做项王的先锋,让项王在后面督战。而今您却只派发了四千兵马,做的只是表面文章,未见些许诚意。请问以臣礼服侍项王的人,就应该这么办事吗?这是我的疑惑之一。
“汉王攻打彭城时,项王深陷山东战场,急切不能脱身,大王应该尽早发兵与汉王苦战,以解决项王的后顾之忧,而您只在云端里看厮杀,袖手旁观,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坐观成败。请问以臣礼服侍项王的人就这么办事吗?这是我的疑惑之二。
“大王您名义上与项王结成‘攻守同盟’,实际上您只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名不副实。我认为这种首鼠两端、摇摆不定的立场最容易招人怨恨。现在楚汉相争,一山不容二虎,您必须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但在决定前要先预测双方的‘政治曲线走势’,否则必然遗恨终生。您之所以还不能下定决心与楚决裂,一定是认为汉王实力不够吧。我以为凡事都不能只看表面,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真地做一番调查分析。
“现在我们就做一番研究。
“楚兵虽强,但在天下人面前背负着不仁不义的骂名,因为项王违背盟约,不让汉王在关中称王,这是不义;枉杀义帝,这是不仁。项王仅凭战功就自以为很强大,这是肤浅的认识,其统治基础脆弱不堪。而汉王能联合各路诸侯,建立‘抗楚统一战线’,固守城池,深沟高垒,战线牢不可破,后方成都平原、关中平原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前线。项王的情况却正好相反。因为孤军奋战,项王常感兵力不足,两军于成皋对垒,项王想战却找不到汉军主力,攻城又力量不足,驱使老弱残卒从千里之外转运粮草,却要通过彭越的领地,运输线时常被切断。当楚兵抵达成皋时,汉军只需要以逸待劳,而项王必定捉襟见肘,左支右绌(chù),顾前顾不了后,变得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就是势单力薄,千里奔袭,疲于应付,强敌环伺,这是其基础脆弱、外强中干的最有力的证明啊!
“我们通过如此比较分析,必能拨云雾而见青天,看到问题的本质,也就是说,楚国并没有表面显示的那么强大,项王是靠不住的。如果项王偶然战胜汉王一次,与汉王结盟的诸侯必然人人自危,从而全力支援,每次都能让汉王化险为夷。楚军的强大只是表面的,正好招惹天下诸侯,使自己成众矢之的罢了。楚不如汉,这种情势是显而易见的,可如今大王不把身家托付给万无一失的汉王,却托付给了岌岌可危、朝不保夕的项王,这是我的疑惑之三。
“若是大王想归顺汉王,我必然提前打点,为大王效犬马之劳,那时您裂土称王是毫无疑义的,又怎能局限于淮南一地呢?汉王想与您携手并肩共图大计,所以派我来进献鄙薄之言,希望您慎思。”英布说:“遵从你的建议。”他被说服了,决定叛楚投汉,但一时不敢泄露。
这个随何可真是一个谈判高手、心理专家。要知道,一旦某些话对人产生了作用,就说明这些话完全说到点子上,说到对方心里去了。英布当时有两件事最闹心:首先是自己的旁观行为已招致项羽的怨恨,二人能否重归于好?其次,若是叛楚归汉的话,刘邦还总打败战,项羽看起来倒是十分强大。因此,他三心二意,一时拿不定主意。
心理问题的解决办法最适合“解铃还需系铃人”那句话,只有解开这心里的死结,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这不是靠收买、镇压、强迫所能解决的。随何为英布解开了心里的死结,他首先说英布想靠投机取巧来维持与项羽名存实亡的关系是不行的,二人结怨已成既定事实,感情难以恢复原状,如果英布狐疑不决,必然遗祸于己。这也是英布迟迟不敢面见项羽的原因。然后随何又指出,项羽外强中干、危机四伏,刘邦刚柔并济、虽弱必强,尽解英布心疑,这才是真正的金口才。
好口才绝不是漫无目的、喋喋不休的道德说教,而是抓住重点、有理有据、有的放矢的“口语化议论文”,体现了个人素质中有层次、有条理、有能力的一面。有些自认为口才好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说得唾沫星子横飞,有涵养的听客当面不好说什么,背后直皱眉头。口才好并不代表非要说得多,有时几句话就能解决问题。随何是刘邦手下杰出的心理咨询师。
这时项羽的使者也在英布的王府中,正催促他发兵助楚击汉呢。随何昂然直入议政厅,坐在楚使者的上位,说道:“九江王英布已归顺汉王,项王凭什么在此发号施令呢?”英布当场错愕,他本来还想再玩玩捉迷藏的游戏呢,谁知随何当场捅破这层窗户纸,自己躲无可躲了。楚使者一听这话,吓得脊梁骨发麻,他起身想尽快离开这是非之地。随何趁机劝英布:“事已至此,拉弓没有回头箭了,大王要趁此机会立刻斩杀楚使者,别让他通风报信。迅速起兵,迟则生变。”英布现在已被逼到墙角了,说:“好吧,我听从你的话,与汉王合力攻楚。”他手起剑落,杀掉了楚使者,正式投归刘邦。
英布叛变的消息很快就被项羽获悉,他又是大怒,也不再做争取的努力了,马上派项声和龙且(jū,后来败给韩信的那个人)两员大将气势汹汹地讨伐英布,火力相当猛。经过几个月的浴血奋战,英布兵败。他本来想带着残部去投靠刘邦,又怕目标过大被项羽半路截杀,一狠心只身与随何从小道逃到了刘邦那里。
我们都知道成语“投笔从戎”的主角班超出使西域的故事。班超的使团到了鄯善国,受到了热情的接待,后来匈奴的使团也来争取鄯善国,鄯善王一时左右摇摆。班超认为,如果自己听之任之,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于是,他带领手下击杀了匈奴使者。随何与班超的做法都是:釜底抽薪断后路,让处于犹豫不决的人做出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