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后揭竿而起 魏王豹自作多情
魏豹,是被秦始皇灭掉的那个魏国的王族公子。他的哥哥魏咎,在原魏国时代被封为“宁陵君”。秦灭魏以后,魏咎被迁徙到了外地并被贬为平民。陈胜起义时,魏咎投奔了陈胜。当时有一个叫周巿的人(也是原魏国人),他到原魏国领地(以现在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区域)去扩大起义队伍。魏地局势平稳以后,大家就想拥立他为魏王,可周巿不同意,他说:“在艰难困苦、天下大乱的时候最能体现人的忠贞品质。没事的时候都人模狗样的,到了关键时刻则原形毕露,这是人的本性。如今天下大乱,正是考验贤良忠贞的时候。如今天下共同反对暴秦,按理说必须拥立被秦始皇灭掉的魏国的后裔为王才对啊,所以我不接受大家的推举。多谢你们的好意。”其他起义军也都派出庞大的外交使团游说,希望周巿自立为魏王,然而周巿不为所动,他派人到陈县陈胜那里去接魏咎。周巿的使者在陈县与魏地之间往返五趟,陈胜才答应派遣魏咎做了魏王。
章邯击败陈胜以后,就开始攻打魏咎。魏咎节节败退,就派周巿外出求救。周巿带回来的救兵面临强大的秦军也同样无能为力,周巿被杀,章邯进而围困了魏国的都城。魏咎山穷水尽,为了城中军民百姓免遭涂炭,他向秦军请降,条约达成以后,他就自杀了,以免遭侮辱。他的弟弟魏豹逃到了项羽那里,楚怀王派给魏豹几千人马,让他回魏地组织力量。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打败秦军,迫使章邯投降。魏豹在魏地也攻下了二十几座城市,他被立为魏王,继承他哥哥魏咎的衣钵。后来他跟随项羽西进咸阳,有功应被封赏,但因为项羽看好魏豹以大梁为中心的梁地,就把魏豹改封为“西魏王”,封地也改为河东郡,都城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这就有些不公平。不过从项羽的战略架构来看,他这样做也有道理。当时,他分封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奉楚国为正统,二是参加巨鹿之战或者随他入关。然而,他分封的司马欣、董翳确实看不出有什么特殊才能,是任人唯亲的一种体现,对韩王成的处理也失当,忽视田荣、陈馀、彭越更是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刘邦平定关中局势以后向东进兵,这时魏豹也加入了“讨项”队伍。刘邦遭遇“彭城大败”后,魏豹也动起了心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魏豹有一个小妾叫薄氏,有相士说她是大贵之相,儿子是天子,魏豹就以为自己是皇帝命,所以他就有了单干的想法(他确实自作多情了,后来薄氏被刘邦夺去了,她确实生了一个皇帝,不过不姓魏,而是叫汉文帝刘恒)。魏豹向刘邦请假说要回家一趟,探望生病的老母。这是人之常情,刘邦就让他回去了,可他一回到领地就宣布脱离刘邦。
刘邦见他出尔反尔也挺生气,就想出兵攻打,可是这时他与项羽正打得不可开交,无暇顾及其他,于是派郦食其去做工作。刘邦说:“你婉转一些说服他回来,我可不计前嫌。若成功的话我封你为万户侯。”郦食其就出使魏国,劝魏豹重新回到“反项”大旗之下。魏豹谢绝道:“人生在世,有如白驹过隙,倏忽而至,关键要心情愉快,可我在汉王那里却非常郁闷。为什么呢?他傲慢无礼,根本不拿伤害人心当回事,谩骂诸侯、呵斥众将就像骂一个奴仆一样随意,没有上下礼节。我再也不想见他了,受够了,打死也不去了。”这确实是刘邦让人难以忍受的缺点。于是刘邦派韩信去攻打他。
当时,魏豹的统治区域在黄河“几”字形中右面这个河水拐弯处偏东北区域(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空间感,大家可想象一下),魏豹听说韩信带兵前来,就在黄河东岸的蒲坂驻兵,黄河西岸就是临晋关。韩信一看魏豹在蒲坂驻有重兵,为了迷惑敌人,他不断向临晋关增兵,做出要不遗余力强攻蒲坂的姿态。但这只是上篇文章,韩信下篇文章的名字叫“声东击西”。他派伏兵从夏阳(今陕西韩城,司马迁的故乡)用木制的罂缻(fǒu,也就是木桶、木盆类的东西,可以当独木舟使用)渡过黄河,偷袭安邑,打得魏豹措手不及(安邑,战国时期魏国初期首都,位于今山西夏县,据说是夏朝的发祥地,当时的河东重镇。如果以黄河为界,安邑和蒲坂位于黄河东岸,是魏豹的势力范围;夏阳和临晋关位于黄河西岸,是韩信的势力范围。临晋关对应蒲坂,而夏阳对应安邑,韩信增兵临晋关,做出要攻击蒲坂的姿态,实际上奇兵从夏阳渡过黄河,到了东岸,进入魏豹的领域,并偷袭安邑,魏豹只好迎敌,结果战败被俘。不用地图,大家应该也能想象出韩信鬼神莫测的进攻路线及方法)。这一着儿让后代军事家赞赏不已,只不过在实践环节上有高与低、成与败罢了。
魏豹做了俘虏被带到荥阳,他的领地也被兼并了,设置河东、太原、上党三郡。大家应该还记得“荥阳大战”时刘邦的处境非常危险,他的心腹大将纪信视死如归,假扮刘邦向项羽投降,在项羽放松戒备时,刘邦得以脱逃。临走时他派周苛、枞公和魏豹守荥阳,然而周苛与枞公认为:“反国之王,难与守城。”意思是魏豹这种人反复无常,他们担心把他留在身边容易生出祸患,于是二人就把他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