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乱二士出山 献良策倜傥不凡
“相与刎颈易,善始善终难。”笔者的这句话是说明朋友相处之难,也适用于任何一种人际关系。本文中的两位主人公是当时的名人,本来是“刎颈交”,然而,一旦杂以利害之后,二人反目成仇,甚至要置对方于死地。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刎颈交”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放在实践中检验。患难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能善始善终的患难朋友才是一生的朋友。真正的知己,有一人足矣。
张耳是大梁(战国时魏都城,今开封西北)人,年轻时曾在“战国四君子”中的魏国信陵君那里当门客,后来沦落江湖,亡命天涯,到了外黄。外黄有一富人的女儿,俊美异常,倾国倾城,可遗憾的是“美女常伴拙夫眠”,她嫁了一个不解风情、粗鲁无知的庸夫。她为自己初恋时的盲目懊悔不已,为了寻找真正的爱情,她跑回了娘家,想在父亲的宾客当中再寻佳婿。这回她可不想当睁眼的瞎子了,准备找一个满意的。她的父亲知道张耳贤能,也知道女儿的眼光不怎么样,就当起了红娘,给女儿推荐说,若想求贤夫,非张耳莫属。女儿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她请求父亲出面把前夫那边的事解决好。她父亲找人软硬兼施把她的前夫搞定,一切准备停当就把她嫁给了张耳。张耳有什么不情愿的?他现在光棍一条,浪迹天涯,如此好事当然来者不拒。他岳父还给了一大笔钱作为嫁妆,张耳用这笔钱广交朋友,通过运作又当了外黄县县令,由此名声大噪。
陈馀也是大梁人,好儒术,喜欢读书,好言兵事,人不错,但从后面的失败中可以看出,他属于纯理论型人才,实际才干可能还差些,不过仍不失为一杰出人物。赵国有个富人知道陈馀有纵横之志,就捷足先登,把女儿嫁给了他。陈馀与张耳相交,陈馀年少,以弟子礼侍奉张耳。两人誓为刎颈之交,就是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断颈无悔,一时传为佳话。
刘邦为布衣时也曾经和张耳交游,过了几个月有吃有喝的日子(所以后来张耳投奔刘邦,并且二人结为儿女亲家是顺理成章的)。秦始皇灭掉魏国几年之后,听闻张耳、陈馀是魏国名士,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个人魅力,为了防止他们作乱,就派兵捉拿。二人变更名姓一起逃到了陈郡(就是后来陈胜建立“张楚政权”的地方),当了看守里门的保安,自食其力。里为基层行政单位,设门房。秦政府开出的赏格是张耳一千金,陈馀五百金,二人伪装得好,一时倒也无事。有一次,里吏鞭打陈馀,陈馀忍无可忍想反击,张耳偷偷地踩了他一脚,使了个眼色,陈馀顿时醒悟,忍气吞声地受了一顿打。里吏走后,张耳把陈馀拉到桑树下并数落他:“我们当初立下的誓言你难道忘了吗?今天受点小的侮辱你就想和一小吏拼命,你还做什么大事?”陈馀后悔不迭,说下不为例。就这样,他们隐忍苟活了一段时间,等待大机遇的到来。
久旱逢甘露,陈胜攻占陈郡的消息让他们倍感振奋,张耳、陈馀主动拜见陈胜。陈胜及其左右素知二人贤能,久闻大名,如雷贯耳,可惜不能见面,正引为恨事,谁知他俩近在眼前,一见面,相与甚欢。两人终于盼到了出人头地这一天。
当时当地豪杰父老劝陈胜:“将军首倡义举,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国社稷,功德齐天,宜称王,而且要监督统帅天下诸将。不称王没有威权,愿将军自立为楚王。”陈胜就把这事和张耳、陈馀说了。二人说:“秦朝无道,破人国家,灭人社稷,绝人后嗣,疲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这些事损死了。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扫除残暴,这是将军的勇略,也是将军的使命。如今刚攻占陈地就称王,向天下显示了自己的私心,于后期进取不利。愿将军先别急于称王,赶紧引兵向西,打秦一个措手不及。实至名归之时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同时派人立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自己树党,为秦树敌。敌多则秦朝兵力必然分散,彼此相顾不暇,而我方党羽众多,各自发展势力,必然声威大震。如此,则利于我等各个击破秦军,让他们首尾不相呼应,无法形成集团合力。如此,我们必能尽快推倒暴秦,占据咸阳以令诸侯。六国诸侯本来没有指望了,如今社稷得以复兴,必大喜过望。将军以德服之,则帝业可成。如今急于称王,恐怕失去公信力,别人懈怠不相从了。”
张耳、陈馀的这番话在当时是相当有远见的,然而陈胜急于称王,就没有听从张耳的话。后来局势急转直下,一发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