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肥惊险过关 吕后行天子职权
汉惠帝二年,诸侯按例要朝觐(jìn)天子,齐王刘肥(也就是刘邦与曹氏生的儿子)是惠帝刘盈的大哥,两个人在吕后面前无拘无束地饮酒。因为这是平常的家宴,所以惠帝没有拘于正式场合的礼节坐上座,而是让兄长刘肥坐了上座。这是在后宫,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哥儿俩亲密无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吕后就是看不顺眼,她认为刘肥太放肆了,竟然如此托大,目中无人。她命人偷偷地拿两杯毒酒放在齐王刘肥的桌前,令他起来“为寿”。“为寿”指为了祝福别人健康长寿而自己先干为敬,这应该是吕后让齐王为自己祝福,喝干桌前的酒。齐王哪承想吕后心怀鬼胎,想置其于死地,就端酒站了起来。惠帝一看,端起另一杯毒酒也想赶这个热闹,一起敬酒。吕后吓得魂不附体,急忙站起身来打翻了惠帝的酒杯。齐王马上醒悟,知道这事蹊跷,也不敢喝了,就装醉搪塞了过去。
事后,刘肥经过打听才知道自己端起的是毒酒,若不是惠帝及时赶这个场子,自己恐怕早就见了阎王。其实也有一种可能就是“知母莫若子”,惠帝早已从吕后阴狠的眼神中察觉出了什么,有没有鬼只要自己一试便知。
齐王刘肥在不知不觉中到鬼门关前游玩了一番,这时才开始后怕,他认为自己恐怕要命丧长安了,整日食不甘味,心不在焉,惶惶不可终日。和他一起来的齐国内史(内史位在丞相之下,主管民政,应是民政部部长之类)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对刘肥说:“太后只有陛下与鲁元公主两个孩子,宠得不得了。大王有七十多座城池,而鲁元公主只有几个城的封地,您若能献出一郡的土地给鲁元公主,太后必喜不自禁,而您也可高枕无忧了。”于是齐王赶忙拿“刀”给自己放血,奉送了城阳郡的土地(当时的一个郡应该和现在的一个地区差不多,包含了几座或十几座城池),这是一份不小的礼物。同时,尊鲁元公主为“王太后”,就是“事之如母”之意。实际上这鲁元公主是齐王的同父异母妹妹,两人平辈,但现在为了保命,齐王什么尊严也顾不得了,只要能取悦吕后就行。
吕后果然是占了便宜就高兴,她答应了齐王的请求,也就是说齐王的命保住了。那时这些分封出去的诸侯王在首都长安都有宅院,叫“邸(dǐ)”,现在叫“官邸”,以备朝见天子时有落脚之处,吕后额外开恩,又到齐王官邸做客,尽欢而散,这才放齐王回到自己的领地。其实齐王刘肥并没有在公共场合失礼,只是在后宫家宴中与自己的兄弟亲密了一些,罪不至死,也可以说没什么了不起的,这吕后的性格也过于忌刻了。后来她一死,齐王刘襄(刘肥的儿子)第一个举起反吕的大旗,也不能不说刘氏王族对她忌恨非常了。
汉惠帝因酒色过度导致身体虚弱,因自暴自弃引发心情忧郁,在称帝第七年的秋天就驾崩了(其实汉惠帝与吕后的关系和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关系有点相似,两个人都是傀儡皇帝,也未必不想大有作为,只是生活在强势的母亲的阴影下,郁郁寡欢,最后早早死去)。在他的葬礼上,吕后干哭不掉眼泪。俗话说:有泪有声谓之哭,有泪无声谓之泣,无泪有声谓之号。吕后只是干号了一阵,这就有点奇怪了:为什么自己宠爱的独子死去她竟然没有眼泪?这时留侯张良的儿子张辟强为侍中(陪伴在天子左右做参谋顾问之用,差不多就是“智囊团”成员),年仅十五岁。虽然他年纪轻轻,但看出了吕后干号的端倪,他对丞相陈平说:“惠帝是太后的独子,如今驾崩了,而太后哭声不悲,您知道为什么吗?”丞相陈平问:“你说为什么?”张辟强说:“惠帝没有成年的儿子,继承帝位的肯定是幼子,她怕你们这些大臣、将军心怀异志、轻视朝廷,她有后顾之忧,所以心不在焉。你们若是奏请太后,拜她的侄儿吕台、吕禄、吕产为将军,做首都卫戍部队——南军和北军的首领,让那些姓吕的人都进入宫廷任职掌权,这样太后就会心安,你们这些人也能脱离祸患了,否则太后可能要痛下杀手,你们就危险了。”丞相陈平于是按照张辟强的计策行事,吕后大悦,这才放松心情,哭声转哀。吕氏家族掌权也是从此开始的。于是大赦天下,汉惠帝的儿子继位,这个继位者还有说道,请看下文。
吕后代行天子之权,日理万机,政令制度都由她来制定。那个时候汉朝有两个丞相,即右丞相王陵和左丞相陈平,如果右丞相为总理的话,左丞相应为第一副总理。这两个人是刘邦临死时安排的,他认为王陵原则性强,但是不知变通,陈平智力有余,可是过于油滑,让这两个人搭档,可以互相弥补不足。这时吕后念念不忘的是立吕家子弟为王,她就试探性地问右丞相王陵,王陵说:“高皇帝曾立下政治遗嘱说:‘不是刘氏子弟而称王的,天下共同讨伐他。’当时所有的大臣都歃(shà)血为盟,神人共证,如今若封吕家的人为王,可就违背盟誓了,我看不妥。”吕后就不高兴了,她又问左丞相陈平和绛(jiànɡ)侯周勃等人,这些人答道:“高帝平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如今太后行使皇帝职权统治天下,想封吕氏子弟为王,这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们没有意见。”吕后一听转怒为喜,心里夸他们机灵懂事。
罢朝以后,王陵责怪陈平和周勃:“当初和高帝歃血为盟时难道二位没有在场吗?怎么转瞬之间就忘得一干二净?如今高帝不在了,太后毕竟是个外姓人,她想册封吕氏子弟为王,这会乱了祖宗的家法。你们怎么只知一味阿谀奉承,迎合她的私欲,却违背当初的盟约,你们将来还有什么面目见高帝于九泉之下呢?”耿直无私的王陵差点被气死,陈平和周勃却不以为然,反而慢条斯理地说:“像今天这样在朝廷上坚持己见、宁折不弯,我们不如您,至于说保全江山社稷,维护国家安全,安定刘氏基业,恐怕您要略逊一筹,我们心中有数。”能不能安定刘家江山还是以后的事,现在还不知道,王陵也不能说他们就不行,他无法辩驳,只能唉声叹气而去。
后来在摧毁吕氏政权的斗争中,陈平、周勃倒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说这话时,弦外之音可能是说王陵年事已高,他们却年富力强,肯定会有机会扭转乾坤的,而一味顶撞,不但是死路一条,也于事无补,因为吕后意念已决,以她的行事作风,为了实现一个目标,会遇佛杀佛、遇祖杀祖的,没必要做无谓的牺牲。虽然陈平是一个惯会见风使舵的人,但谁也不能说他现在灵活处理问题是错误的。毋庸置疑,这也是陈平、周勃的奸猾之处。
因为王陵不识时务,吕后就想罢免王陵,但在这件事上她倒是使用了怀柔手段,采用了“明升暗降”的方式,升他为帝太傅,地位倒是极为尊贵,但没有实权。王陵人虽耿直但也不傻,他也心知肚明,心想你不愿见我,我也不想见你,就托病在家,什么也不管了。这样,伶牙俐齿的陈平升为右丞相,以审食其为左丞相。这审食其是吕后的幸臣、心腹。刘邦在“彭城大败”之后,绕道回家乡接老小,只找到了两个孩子,而刘太公与吕后则被项羽抓走了,这时审食其就一直跟在吕后身边,所以一直得宠。他这个左丞相不管理职责内的事务,如同郎中令一样把守宫门并管理宫廷内部事务,相当于管家,因此能更方便地获得吕后的宠幸,经常掌握政务的决断权,王公大臣们都得通过他来对某些事务做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