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一章 集众才汉武雄图 任酷吏太子为难

第廿一章 集众才汉武雄图 任酷吏太子为难

秦皇汉武拥有过人的胆识,善于制定战略,精通政治权术,崇信法家霸道,拥有旺盛的精力和无穷的创造力。他们不屑于走前人走过的路,一定要另辟蹊径,而在他们之后,也鲜有人能做出类似功业。经过后人的不断拓展,他们开辟的小路成为通衢,四通八达)大道。

我们简单分析汉武帝的用人策略和晚年的错误。

从大局来看,汉武帝在用人方面还是相当有魄力的。不拘一格用人才,他当得起。虽然他当政时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实际上,在他的政府中,既有儒家(公孙弘为代表)、道家(汲黯为代表),也有法家(张汤、桑弘羊为代表),他提供了一个让人才展示才干的平台。

在《汉书·公孙弘卜式兒(Ní)宽传》中,作者对汉武帝的用人之道作了一番梳理,提到的人物包括公孙弘、董仲舒、兒宽、石建、石庆、汲黯、卜式、韩安国、郑当时、赵禹、张汤、司马迁、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严助、朱买臣、唐都、洛下闳hónɡ、李延年、桑弘羊、张骞、苏武、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mì dī等。但是,汉武帝在军事将领的任用上,既有优点,也有很大的失误。掌兵大将应该是信得过的人,因为他们关系到帝位的安全。汉武帝比较喜欢用外戚,因为用外戚比用刘姓宗室或者外人安全。他最信任的其实是四个人,包括卫青(卫子夫之弟)、霍去病(卫子夫姐姐卫少儿之子)、李广利(李夫人之兄)、公孙贺(卫子夫的姐夫),而卫青信任公孙敖(卫青的救命恩人)

尤其前三人,汉武帝不遗余力地支持,一有军功就封侯,而且封赏得特别大方,其他人可就没有这样的特别恩典了。卫青、霍去病还好,给他撑起了门面,世人无话可说,但是,他扶持李广利,就一次次被打脸。他对李广利是全力支持,可李广利扶不起来,在攻击大宛和匈奴的战斗中,战绩平平,在当时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李广利是草包将军,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他也不是一无是处,按照其水平,他只能担任一个普通的将领,没有当军事统帅的资本和能力。汉武帝不信邪,想复制卫青、霍去病的成功,非要支持他当统帅,最后损兵折将。

汉武帝重用外戚,也算正常,关键是他任用酷吏,弄得人人自危,首开腹诽之罪。汉律本没有腹诽之法,汉武帝时开始制定此刑律。为了维护皇权,打击认定的异己势力,虽然没有违法犯罪的实际证据,却可以用腹诽罪随意置人于死地,这是汉律中非常荒唐的罪名。

相比于严苛的刑律,“巫蛊之祸”更是酿成了人伦惨剧和社会悲剧。巫蛊,古时的一种迷信,以为可以用邪术嫁祸于人。选择用巫蛊之罪名来坑害政治对手,就是最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载耐人寻味。

初,上年二十九乃生戾太子,甚爱之。及长,性仁恕温谨,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而所幸王夫人生子闳,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髆,皇后、太子宠浸衰,常有不自安之意。上觉之,谓大将军青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不使朕忧。欲求守文之主,安有贤于太子者乎!闻皇后与太子有不安之意,岂有之邪?可以意晓之。”大将军顿首谢。皇后闻之,脱簪请罪。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wèi,留下)汝,不亦可乎!”

上每行幸,常以后事付太子,宫内付皇后。有所平决,还,白其最,上亦无异,有时不省也。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皇后恐久获罪,每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上闻之,是太子而非皇后。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邪臣多党与,故太子誉少而毁多。卫青薨(hōnɡ)后,臣下无复外家为据,竞欲构太子。

大意如下:

当初,汉武帝二十九岁时,戾太子刘据才出生,汉武帝非常喜爱他。太子长大后,性格仁慈宽厚、温文尔雅、恭敬谨慎,这就不像汉武帝那样敢于突破常规、自由奔放、创意大胆。另外,汉武帝博览群书,文武全才,他嫌太子没有什么才干,不像自己。汉武帝一共有六子,汉武帝所宠爱的王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叫刘闳,李姬生了两个儿子叫刘旦、刘胥,李夫人生的一个儿子叫刘髆,后钩弋夫人又生下汉昭帝刘弗陵。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因皇上的宠爱渐渐衰退而常有不安的感觉,武帝察觉后,对大将军卫青说:“汉朝很多事都还在草创时期,加上四夷对我国侵扰不断,我如果不变更制度,后代子孙就无以效法,不派兵征讨四夷,天下就不得安宁。为了做这些事,便不得不使百姓受些劳苦。但如果继任者也像我这样兴师动众,就会走上秦朝灭亡的老路。太子敦厚稳重,一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我太过忧虑。如果想要找一个遵守文治成法的君主,还有谁比太子更适合呢?我听说皇后和太子有不安的感觉,他们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呢?你可以把我的意思转告给他们。”卫青叩头感谢。皇后听说后,便取下簪子向汉武帝请罪。太子每次劝阻征伐四夷时,武帝就笑着说:“我来承担这些劳苦,而把安逸留给你,不是很好吗?”

汉武帝出外巡视时,常把身后之事托付给太子,宫中事务托付给皇后。遇到事情,等武帝回朝之后,他们便将其中重要的汇报给他,他也没有异议,有时甚至连看都不看。汉武帝立法、执法严厉,多任用酷吏,而太子宽厚,常常予以平反,这样虽然能获得百姓的拥护,但执法的大臣们都不高兴。皇后担心这种局面持续下去会获罪,经常告诫太子,应该按照皇上的意思进行裁决,不要擅自决定,有所纵容宽赦。汉武帝听说后,认为太子对,而皇后不对。群臣中的宽厚长者都依附太子,而执法严酷的大臣都诋毁他,因为奸邪的大臣势力大、党羽多,所以赞誉太子的人少而诽谤他的人多。卫青去世后,奸臣们认为太子缺少了外戚势力的支持,于是开始竞相构陷太子。

那时的汉武帝也知道“若后世又如朕所为,是袭亡秦之迹也”,可是他这样的人,一定会把极左或者极右思想推向极致,自己不会做出调整,只有继任者才能做出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