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图籍天下在手 追韩信无愧贤相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这是杜甫《咏怀古迹》之一,描写诸葛亮的诗,诗中提到的“伊吕”,指辅佐商汤建立商朝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创立八百年周朝江山的姜子牙,“萧曹”则指本文的主人公——西汉开国元勋萧何与曹参。“伊吕”和“萧曹”后来成了特定称谓。

萧何是刘邦地地道道的老乡,沛县丰邑人。刚开始他是秦政府的笔杆子,一字之差让人可荣可辱。俗语说:“公门里面好修行。”萧何倒是一个公正贤良的人,没利用职务之便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来,在当地颇有人气。刘邦还是平民百姓时,萧何多次为他排忧解难,二人还是友情深厚的。等到刘邦当了泗水亭长,他还尽力帮助刘邦处理好公事。刘邦被派到咸阳带领百姓服徭役,临行前,别人送他三百钱,唯独萧何送了五百钱,可见交情不一般。但那时萧何并不一定认为刘邦日后会有大的成就。刘邦老丈人吕公来时,刘邦大言不惭,萧何还是比较反感的,可见当时的刘邦并没有“受命于天”的神奇。
萧何当时在为秦政府服务。秦朝负责监督、检查郡县工作的监郡御史,有时需要到地方巡视,他与萧何辩论天下大事,萧何的战略眼光让他惊叹不已,御史就想向上推举,可萧何坚决不受。有可能萧何已看出了秦朝统治的岌岌可危,预留退步。
萧何在沛县有较好的口碑,沛县豪杰响应陈胜起义杀掉沛县县令后准备推举萧何为首脑,可萧何考虑到身家性命,就没敢安坐此位,而是推举了刘邦。由此可见,有的人只能做“相”而不能做“主”,这事还别不服气。萧何辅佐刘邦时任劳任怨,许多繁杂琐细的工作都是由萧何完成的,他成了刘邦的左右手,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
刘邦到达咸阳后,众将全都掳掠金银珠宝,唯独萧何直奔秦丞相、御史府的办公室,把秦朝的法律文本、政府条令原件和关于天下大势的各种图书典籍尽收囊中。这是宝贵的战略资源,当时项羽的谋士范增就没有这种眼光。刘邦当了汉王后,任命萧何为丞相。刘邦之所以知道天下山川河脉、交通要道、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间疾苦等事,都归功于萧何的战略头脑,而这时的项羽只会做杀人放火这些强盗事业。刘邦能够打败项羽,不是偶然的,原因之一是他有社会经验,知道民间疾苦。除了有刘邦自身的生活经验外,不能不说萧何的工作使他对全国各方面有了系统和透彻的了解,这为他制定政策提供了充足的信息,他的成功真是指日可待,而萧何只此一项举动就无愧于“名相”的称号。
“萧何月下追韩信”是他最大的闪光点。他能在韩信萎靡困顿之际看出韩信“非池中物”,力排众议,劝谏刘邦大胆起用曾经是“胯下辱夫”的人当大将军,这是非凡的眼光与胆略。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如果韩信兵败名辱,萧何也是要为自己有眼无珠付出代价的,幸亏他“慧眼识风流”。有人会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最后还不是帮助刘邦把韩信杀了,他担当了刘邦的帮凶。这不假,但这不能全怨萧何,也要怨韩信自己没有做好,从而给自己留下了祸根。那时刘邦已动了杀机,萧何就是不当帮凶,韩信也必死无疑。而且若没有萧何,韩信想让刘邦杀都不可能了,因为他可能一直默默无闻,这应该是韩信最不能忍受的。大家都知道,韩信曾受过胯下之辱,对那时的他来说,长命百岁已经毫无意义了。不能张扬个人意志、纵横四海,可能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