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武臣平定赵地 势力争燕赵结怨

第二章 辅武臣平定赵地 势力争燕赵结怨

陈馀一看陈胜不听他们的话,知道陈胜私心太重,心想那对不起了,我们也要另想办法了。他对陈胜说:“大王举兵向西,想要攻占咸阳,恐怕无暇顾及赵地(原赵国统治区域),而我曾经在赵地游历,老婆也是在那里娶的,知其豪杰人物及山川地形,愿请奇兵为大王向北扩充赵地。”陈胜一听这个主意还不错,就命自己的一个旧交叫武臣的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馀为左、右校尉,领兵三千,向北进军,策动谋反。

武臣到了赵地,展开宣传攻势,游说各地豪杰:“秦朝用严刑峻法统治天下数十年之久,南征北讨致使内外骚动,百姓疲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使天下父子不安,朝不保夕,痛不欲生。如今不同了,陈王振臂一呼为天下首倡义旗,在楚称王,方圆两千里,声势浩大,天下人莫不响应,纷纷主动出击,各报其怨而攻其仇,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如今陈王已建‘张楚’政权,使吴广、周文率卒百万向西击秦,于此时而不成封侯之业者,非人也。你们好好合计一下,不堪忍受秦朝暴政而试图推翻它是全天下人共同的心愿,我们借天下之力而攻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而有霸王之业,这是一举两得之事,千载难逢之时也,愿诸君熟思之。”这又遇到一个口才好的。所谓“口才好”并非指辞藻华丽,而是能够说到点子上,说到人心里去。这番话果然引起一片喝彩声,豪杰名流准备随他们干一场。于是一路招兵买马,得数万人,武臣自封为“武信君”,不费吹灰之力攻下赵地十余座城池,但其他地方坚守,一时也一筹莫展。

就在武臣等人引兵东北攻击范阳时,事情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了。范阳人蒯通(蒯,Kuǎi。就是鼓动韩信谋反的那个人)去见范阳令说:“听说你要死了,我特来吊丧,但幸运的是你遇到我蒯通又能死而复生了。”范阳令糊涂了,问:“你为何要给我吊丧呢?”蒯通说:“秦朝法令严酷,足下做范阳县令有十年了吧,‘杀人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司马迁的排比句气势磅礴),不可胜数。慈父孝子一直隐忍,只是怕秦朝的苛法而已。如今形势陡转直下,天下大乱,秦朝名存实亡,这时慈父孝子最想做的事就是手刃足下以成名,这是我要向你吊丧的原因。今诸侯相继反秦,武臣兵临城下,而你妄图坚守范阳,少年豪杰之士争先恐后想要杀了你,以响应武臣。如果你派我去见武臣,就可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切莫迟疑,不然要大祸临头了。”范阳令于是赶忙派蒯通去游说武臣。

蒯通对武臣说:“足下只想使用武力攻城略地,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想法。若能听我之计,可不战而屈人之兵。”武臣说:“若真有兵不血刃而达到战略意图的办法,请讲。”

蒯通一看吊起了对方的胃口,知道自己的话说到他的心坎里了,就接着说道:“如今范阳县令之所以严阵以待,是不知您的目的,他并非真的忠于秦政府,而是怕投降了你们,会像其他县令一样暴尸街头。与其这样,莫不如拼死一战,鹿死谁手还不好说呢。再说现在城里的豪杰也想杀掉范阳令,夺取兵权以抗击贵军,这样你们的阻力何其大呀(去见范阳令时,蒯通说豪杰要杀死他响应起义军;见了武臣,他又说豪杰要杀范阳令,以抵抗起义军针对不同的对象,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以我的想法,莫不如让我带着印信招降范阳令,让他仍然保持富贵荣华。这样,他一看,响应起义不但免死还能官复原职,必然再无战心,举手投降。如此,城中少年豪杰也不敢轻举妄动、滥杀无辜。然后让范阳令乘坐豪华马车全力驱驰于燕、赵之间,别人看到了,会说这就是那个范阳令,早早投降反而生命保全,富贵依旧,他们必然纷纷效法,剩余城池可不战而降。这就是我的计策,不知您看妥否?”

武臣二话没说,让他赶快实行,赐范阳令印信。这样不战而降的有三十多座城池。

所以,我们说要提倡“老黄牛精神”,但不能模仿“老黄牛”的做法。不能只顾脚下,还要抬头看路。“务实”不是蛮干,要讲方法,只有方法正确才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否则累死自己也照样功败垂成。蛮干瞎干是不可取的,这可不能同“务实精神”混淆在一起。

武臣等人开进原赵国首都邯郸后,听说周文西进时被章邯打败,还听说诸将为陈胜征讨四方不但没有封赏,反而因小人诋毁而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张耳、陈馀怨恨陈胜没有采纳自己的计策才遭受此败,也抱怨他忽视他们的身价,没有拜为大将,仅仅封了个芝麻绿豆大的校尉。怨恨之心一生必引发旁门左道心思,他们俩鼓动武臣道:“陈胜起兵后急于称王,并非想与天下同利。今将军以三千兵马攻下赵地数十城,此不世之功啊,不称王没有威严,愿将军慎思此言。而且陈胜听信谗言,有功不赏,有过必诛,如果我们回去,必被嫉贤妒能之辈陷害,恐怕难逃劫数。此时此刻,将军切勿犹豫不决,举事不可失时。”武臣听从了,自立为赵王,以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他们把生米煮成了熟饭后再报告给陈胜。

陈胜对他们先斩后奏的行为恼恨不已,想把武臣等人的家人诛杀,他那个相国蔡赐劝道,秦朝未灭而诛杀武臣等人的家人,是自树强敌,事已至此,莫不如借花献佛,因此而善待他们,引为盟友,然后劝他们引兵向西攻击秦朝,这也是一件好事。陈胜想想也的确如此,已成既定事实,撕破脸皮对谁都不好。他把这些人的家属软禁在他的王宫里,并封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以示恩宠。

然而,事情就是这样,特别是感情,事先没有处理好,出现裂痕后,很难用补救的措施恢复原状。陈胜这时向张耳递出橄榄枝,但张耳永远不会再回来了。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只是说在已铸成大错、蒙受损失之后,这是唯一有效并能鉴往知来的手段,并非指事先不必思考,蛮干一番,以为没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重来,寄希望于后期的弥补,走一步算一步。

陈胜派使者为赵王贺喜,属于正式承认了他们,又令他们赶快出兵西进,张耳、陈馀商量道:“陈王承认我们赵国政权的合法性是被逼无奈,并非出于本心,不如不向西进兵,而是向北扩充地盘。我们赵国若站稳脚跟,即使楚已胜秦,也不能奈何我等;若楚不胜秦,以赵为强援,更会重视我们,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秦朝对陈王的牵制而得志于天下了。”大家应该知道陈胜为何失败了吧。他用人失误,处事不当,个人欲望膨胀过快导致众叛亲离,“推翻暴秦统治,拯救人民于水火”变成了空洞华丽的口号。陈胜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而他的名声又最大,因此他已难逃追杀了。

赵王武臣派韩广略燕地(今河北北部、北京一带,原燕国领土),李良略常山,张黡yǎn略上党(常山、上党的位置应在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东南部一带)。韩广到了燕地以后自立为燕王。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们先说燕、赵恩怨。赵王武臣与张耳、陈馀向北进发来到燕国的地界,赵王空闲时私自外出,被燕国军士抓住,并献给了负责一方的燕将。本来燕、赵应是一家,可是利益这东西最让人六亲不认。燕将把赵王囚禁起来,对张耳、陈馀说,除非把赵地分一半给他,否则别想让他放人。按照推理,像这种大事燕王韩广应该不会不知道,是他授权的也说不定。当初,韩广能成为燕王也有赵王武臣的授权和支持。由此可见动乱时代人的善变都到什么程度了。赵国派出的使者还没来得及解释什么,就被燕国士兵杀掉。不先割地一切免谈。张耳、陈馀整天愁容满面,无计可施。

军中炊事班有一个干杂活的小子对同宿舍的人说,我若是出使燕国,必能把赵王平安带回来。这些人笑道,使者去了十多个,没有活着回来的,你有什么本事能把赵王带回来呢?大家都认为他在说大话,但张耳听到后认为他在这种情况下还敢自告奋勇,在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情况下敢于毛遂自荐,必然有点本事,否则不会请死(担任出使燕国的使者等于被判了死刑),就派他去了。燕将接见了他,他问燕将:“您知道我为什么来吗?”燕将答道:“无非想让我们放了赵王。”他又问:“您知道张耳、陈馀是什么样的人吗?”燕将答道:“贤人。我知道他们有本事,不过现在赵王在我手里,我也不怕他们。”他又问:“那您知道他们想干什么吗?”燕将答:“无非要得赵王而已。”他说:“君知其一,不知其二,您根本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意图。武臣、张耳、陈馀三人基本未动刀兵,只使用计策就平定了赵地,可以说三人的功劳基本相当,都想南面称王,张耳、陈馀岂能心甘情愿只做下属呢?臣与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岂可相提并论?只是他俩顾及赵国刚刚平定,不敢骤然三分赵地,这是从大局考虑的权宜之计,并非他们不想,于是仅按年龄大小排序拥立武臣为赵王,以安定百姓之心。可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了,赵地已服,二人威信已立,想瓜分赵国各自称王,只恨时机未到。如今您囚禁赵王,可真是天赐良机呀!二人名义上是为了救赵王,其实他俩迟迟不答应割地的条件是想激怒你们杀了赵王,他俩正好平分赵地,得遂生平所愿。你们丝毫未得,倒落一个杀害赵王的名声,给了赵国进攻的最好借口。二人登高一招,列数燕国罪恶,必然群情激奋,那时燕国想有安枕之日也难了,以赵国的强大消灭燕国容易着呢,请君熟思。”

这个人的劝说方法是一流的,用“崩溃疗法”治疗燕将贪婪之病,一番话入情入理,让他毫无指望,这才有可能成功。若是只用利益和贪得无厌的人交涉,无异于以群羊投饿虎,只会刺激得他更加欲壑难填。这个方法是最好的了,燕将果然把赵王放了。他心想,既然得不到什么东西,莫不如趁早卖个人情。这个人胜利完成任务,可惜《史记》上没有记录他的名字,引为憾事!

再说另一路,李良平定常山,遣使向赵王报捷,赵王让他继续推进到太原。因秦军把守住关隘,李良不能攻破隘口,只好屯兵相持。秦将诈称秦二世派人给他下书,书信没有封口,也就是想把这消息泄露出去,令赵国君臣相疑,他们好从中得利。书信大概意思是:“足下曾经在秦为官,君臣二人相交甚欢,至今引为幸事。你若能反赵为秦,我一定不计前嫌,再行重用。”李良看完书信后,不十分相信,然而心里已有波澜,但他还是决定置之不理。

事情到这儿本来也没什么,可世间的事总是变幻莫测。李良要亲自回邯郸见赵王请求支援,在半道上,他看到一个由百余骑兵组成的仪仗队远远而来,气势不凡,他认为赵王武臣来了,就跪在路旁等候。谁知这是赵王的姐姐刚喝完酒往回走,她喝醉了,也分不清张三李四了,对李良的态度十分傲慢。李良一向自视甚高,此时心里感觉很不是滋味,跟随的将领更是愤愤不平。有一人说:“天下叛秦,能者先立。赵王武臣以前位居将军之下时,也未见他有特殊才能,一旦称王,颐指气使,殊为可恨。而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姐姐见到将军竟然不下车施礼。我真为将军惭愧,请下令追杀她。”李良得到秦军的招降书,心里已经有额外想法,只是不能下定决心,如今此事发生,正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于是他下令杀掉赵王武臣的姐姐,让这个羞辱自己的人见阎王。再一想事已至此,拉弓没有回头箭,一不做二不休,连赵王一起杀掉算了,就带兵偷袭邯郸。

因为事发突然,谁也没想到这件事刺激了李良的歹心,邯郸根本没有启动“应急遇警机制”,结果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赵王武臣、左丞相邵骚被杀,张耳、陈馀因为耳目众多,得信及时才幸免于难,跑出邯郸后收拾残兵又得数万人马。

有人劝张耳:“您现在失去根据地,孤军弱旅难以成功,唯有拥立原赵国之后为王,高举义旗方可成功。”于是张耳找到了被秦始皇灭掉的赵国之苗裔赵歇为赵王,史称“赵王歇”。

李良进兵击陈馀,被打败后投降了秦将章邯。

这一次兵变对张耳、陈馀影响不大,但原来那个赵王武臣却丢了性命。虽然李良也非良善之辈,但导火索不能不说是被武臣姐姐点燃的,女人喝酒也一样误事,这就是明证。而且历史上许多人的失败都是因为太过得意不能约束好家人,使他们变得骄奢淫逸,不知收敛,从而引发祸端。世界上的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俗语,在人际关系上更是千丝万缕。一丝一缕出现问题都能引发连锁反应,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难道不应该谨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