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韩信战功赫赫 访名师学富五车
曹参原是秦政府的官吏,任沛县主管刑狱的官长,当时萧何任主管行政的秘书长之类,两人在沛县都是很有权势的人物,而刘邦此时是亭长,不入流的“弼马温”。后来陈胜起义,天下大乱,沛县也成了革命摇篮。本来沛县百姓要推举萧、曹为首领,但是二人考虑到,如果革命失败,这可是掉脑袋的事,就把这个烫手的山芋让给吃了熊心豹胆的刘邦。刘先生魄力惊人,在“三辞五让”之后,当上了义军的首脑,响应全国的反抗运动。
在起兵时,曹参是以“中涓”的身份跟随刘邦的。这“中涓”属于勤务员,负责待客、洒扫、传递公文之类的事,后来这个职务大多由宦官担任,曹参应该不会做这样的事,这只表明他是首领的身边人。曹参文武双全,他在汉朝建立之前主要是东征西讨,虽然担任过代理左丞相,也只是地位的尊贵吧。后来他以右丞相的身份跟随韩信,辅佐韩信击败项羽大将龙且,荡平由田氏家族控制的齐国(就是此时韩信私心膨胀,向刘邦邀功,要代理齐王,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后来韩信带兵参加垓下会战,击破项羽,而曹参继续留在齐国稳定局势。天下大定,刘邦称帝,把韩信迁徙到江苏一带当楚王,齐国被收归中央,曹参也就归还相印。
刘邦基于秦朝失败的教训,采取了双轨制,既要保持秦朝的郡县制,又要保留部分分封制,以便国家危急之时有为中央出力的诸侯王。在这种情况下,他封自己的长子刘肥(此子是刘邦与吕后结婚之前,与曹氏生的,吕后之子汉惠帝排老二)为齐王,让曹参做齐国丞相,封其为“平阳侯”。在做齐国丞相期间,曹参还随刘邦继续平定在统治者眼中“反叛”的异姓诸侯王,并立战功。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汉惠帝继位,第二年,萧何也去世了。曹参听说后,让自己的手下赶快收拾行装,说:“我就要进京城当丞相了。”没过多久,朝廷果然下正式命令了。曹参临走前对继任者说:“不要干扰齐国狱市,让它正常存在。”
关于“狱市”的解释现在争论颇多,一说是把“狱市”当作一个词来理解。有人说,它指在城市当中划出特别区域,用来拘禁、管理犯人;有人说,它指具有司法权的市场管理机构;还有人说,它指鱼龙混杂的闹市区。二说是把“狱市”分成“诉讼”和“市场”两部分来理解,就是说政府的行政之手不要过长,不要过多地干扰诉讼和市场行为,让百姓自己调解。《汉书音义》上说“狱市”是一个善恶并存的所在,如果取缔这种场所,穷追猛打,让奸人无处藏身,他们就要危害社会了。按照这种说法,这个“狱市”应该像红灯区之类的场所。其后任不解地问道:“您只告诉我这个,难道国家大事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吗?”曹参说:“你不要小看这个问题,狱市是兼容并包的地方,如果你非要干涉,让奸人流荡民间,祸害更大,不如对他们集中管理、积极引导,这样才对社会和百姓有利。你们眼里不要容不得一粒沙子,其实政府工作中有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那才是你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对狱市过于较真,反而会干扰全局,在防范引导的同时让它自生自灭吧。所以我才特意提到这点。”
曹参的思路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他是想用“道”解决根本矛盾,对细枝末节的问题不想太较真儿。其实,要想理解曹参的执政理念,我们还要看看他的老师是谁。当初,打天下的时候,大家都没想太多,一心只想推翻秦政府,打倒和自己争权的军阀,等到天下大定的时候,人们才发现自己所做的只不过刚刚起步。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难。曹参就遇到了这样的困惑。他在担任齐国丞相后辅佐齐王治理七十余座城池,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统治思路较好,于是把当地的鸿学大儒找来商量。这一百多人信奉的学说不同,治理理念及方法论各不相同,这让曹参无所适从。
后来,有人向曹参推荐盖(Gě)公,说此人精通黄老道家学问,于是他就用重金厚礼把盖公请来了。盖公认为治理天下应该清静无为,尊重规律,引导老百姓自我安定,并且举出一些例子讲明了其中的道理。曹参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把正堂腾了出来让盖公居住,以之为师。他采用道家学说治理齐国,九年后齐国社会安定,他被称为“贤相”。曹参的老师是盖公,盖公的老师是乐(Yuè)臣公,乐臣公的老师是乐瑕公(这两人与乐毅是同宗),乐瑕公的老师是毛翕(xī)公,毛翕公的老师是安期生(此人后来被美化为神仙,说他吃的枣有西瓜那么大,典故“安期枣”就指此事),安期生的老师是一个神秘的智者河上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