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黥刑英布修坟 从项羽勇冠三军
黥布的原名是英布。“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是在犯人的脸上刻上字,然后染成黑色,这既是对人格的侮辱,也是为了防止人逃走。本篇的主人公英布就受过“黥刑”,所以他也被称为“黥布”,本文在称呼上统一为“英布”。
英布也是汉初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虽然他的结局悲惨,但他肯定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他在秦朝时仅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少年时代,有客人给他相面说:“你受刑罚之后可以称王,祸兮福之所倚。”成年以后,英布因犯法而被判处黥刑,英布兴奋地说:“有人给我相面说我受刑以后时来运转,甚至可以称王,大概就是如此吧。”听到英布说这话的人,都取笑他,认为他这种说法相当滑稽,纯属自我陶醉、异想天开。后来他被输送到骊山当苦力,应该是修建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工程——秦始皇陵,像他这样的刑徒在骊山有几十万之多。
英布这个人说话、办事比较干脆利落,没过多久就与其中的豪杰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此期间,英布结交了一批肝胆相照的江湖豪客,并且抓住良机一同逃到了长江流域一带,成了《水浒传》中“阮氏三雄”之类的江洋大盗。如果不是秦末战争,他一定会痛骂那个相士拿他穷开心,竟敢戏弄他。当什么王啊?山大王吧!然而历史给了他机会。
陈胜起事以后,英布去见鄱阳(今江西鄱阳东北)县令吴芮,与他的部下聚众造反,发展成几千人的队伍。吴芮对英布的骁勇善战青睐有加,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当陈胜被章邯所败后,英布率部北上攻击秦军左、右校尉,大获全胜。
大家知道,在陈胜兵败被杀的一段时期,起义军群龙无首,出现了短暂的权力真空。这时项羽的叔父项梁重新树立大楚的旗号,人们又有了归属感,英布也在这时投奔了项梁。
我在前面提到过,陈胜死后,有一个叫秦嘉的立景驹为楚王,他们带兵驻扎在彭城以东,想要阻挡项梁西进,项梁就兴兵讨伐二人,英布随军出征,勇冠三军。后来项梁册立心为楚王,楚王心成为陈胜之后的合法继承人,项梁自封为“武信君”,英布也因为战功赫赫被封为“当阳君”。
巨鹿大战之前,楚王派宋义担任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军,范增为末将军,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北上救赵。后来宋义被杀,项羽自领上将军,英布就顺理成章地隶属了项羽。项羽派英布率先渡过黄河与秦军交战,英布兵虽然少,但是,他凭借着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多次占到上风,结果大败秦军。楚兵常胜,功冠诸侯,而诸侯军队能归顺楚的原因,既有项羽震古烁今的神威,也有英布与项羽配合并多次以少胜多的神勇。
在本系列丛书之《楚汉战争》中我们说过,秦将章邯率领二十万军队投降了项羽。后来项羽怕发生兵变,就与英布、蒲将军商量。三个头脑都过于简单的臭皮匠还是臭皮匠,顶不了诸葛亮,结果英布和蒲将军等人亲自操刀坑杀了二十万降卒。英布充当了项羽的帮凶,也体现了他做事轻率、残忍好杀的本性,与项羽不相上下。项羽大军西进到函谷关时,因刘邦派军把守,项羽命令英布抄小道攻破了关隘,大军才得以进入关中。
在历次的战斗中英布经常冲锋在先,多立战功,更主要的是他先随项梁后从项羽,按照项羽用人唯亲的标准,他属于当之无愧的“嫡系将领”,加上二人脾气相投,崇拜武力,一个力能扛鼎,一个勇冠三军,这又有点英雄“惺惺惜惺惺”之意,所以在分封诸侯王时,英布被封为九江王,都城在六(今安徽六安东北。六,读“lù”)。英布真正实现了“当刑而王”的宿命。
由于项羽对楚怀王不满,就把他从彭城迁往长沙,同时项羽又给英布一个秘密指令,要他在半路上截杀。英布果然又成功扮演了“为虎作伥”的角色,把楚怀王杀死了,这种不问是非、只图痛快的个性与项羽真有一拼。
汉二年(刘邦称王的第二年),齐国田荣与项羽公开决裂(“田荣事件”是件大事,引起了好几股势力的变化),项羽率兵讨伐,向英布征兵。这时英布独霸一方,也在盘算自己的割据势力如何才能扩大的问题,他不想为项羽拼血本了,因此就说自己的风湿性关节炎犯了,骑不得马,加上整天头昏眼花,确实不能带兵了,只派了一员偏将带了些老弱残兵敷衍了事,捧捧人场打打“太平拳”罢了。
刘邦趁项羽东击田荣,老家彭城空虚之际,率军杀进彭城,日夜饮酒高会,英布仍然托病,不肯发兵救彭城之难。项羽由此怨恨英布不已。他多次派使者责问英布为何见死不救,难道忘了这荣华富贵是谁给的了吗?使者的言辞犀利,可越这样责备,英布越恐惧,更不敢去见项羽了。项羽这时被内忧外患搞得精神极度紧张,所能亲附的还就数九江王英布了,而且他确实看重英布的才能,还想着有一天二人能重温携手作战的光辉岁月,因此责备归责备,并没有派兵攻打,给彼此留下了重归于好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