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心想鸡犬升天 可谁知堕入地狱

第十章 满心想鸡犬升天 可谁知堕入地狱

司马迁道:惠帝和高后统治时期,黎民百姓刚刚脱离饿殍piǎo遍地、哀鸿遍野的悲惨境地,君臣信奉道家“无为而治”的哲学,尽量节省民力,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所以惠帝垂拱而治,由高后代行天子权力,决断大事,不用出房门,政事就处理得很好,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无事,极少使用刑罚,人们也知礼义廉耻,犯罪的人很少。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民众殷实,国家富强。自古以来,对于中国社会来说,稳定是极其重要的。

司马迁的评论相当公允,他虽厌恶吕后的狭隘心性,但没有抹杀她的历史功绩,对其当政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持肯定意见。不过这不是笔者立意的重点,我们看看吕后的性格特点与悲剧。吕后为人刚毅,这是她的性格优势,也唯有此种性格才能成为刘邦的政治伴侣。刘邦长年在外征战,后方主要靠她与萧何来巩固,她的权力欲望应该是此时培养起来的,只有刚毅的性格才能做到。诛杀诸侯王多是她来下手。韩信是她让萧何骗到自己居住的长乐宫钟室中杀掉的,她先斩后奏,这也应该是她与刘邦达成的默契。彭越被贬至蜀地,在路上遇到了她,向她哭诉自己的冤屈,她就连哄带骗地把彭越带回了长安,然后劝刘邦斩草务必除根,刘邦才下定决心要了彭越的命。韩信与彭越都是被祸灭三族的,这也显示了吕后的心狠手辣、性格刚毅。刘邦弥留之际,她向刘邦咨询相国人选,这说明她以国家大事为首要考虑目标,不像其他女人只知哭哭啼啼,这也表明了吕后的刚毅性格。她的儿子刘盈继位以后,她行天子职权,政治路线基本保持不变,刘邦提出的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等人选,都被授以重任,显示了她的政治远见,这一切都是性格刚毅的人才能做出来的。但性格刚毅还有另一面,就是容易导致心狠手辣、一意孤行、猜忌尖刻、睚眦yá zì必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她最让人触目惊心的就是在对待戚夫人的手段上。以刘邦之聪明,他应该能预料到吕后日后不会放过戚夫人的。如果他是一个昏君,他可能会从个人喜好出发,杀了吕后来讨戚夫人的欢心,可刘邦是从社会底层奋斗出来的,他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珍惜万分,他知道自己打拼的辛苦,所以他不可能为了一个心爱的女人抛弃一切。

我推测刘邦还有另一层考虑,就是他相信吕后的政治能力。俗话说“知子莫若父”,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刘邦说惠帝不像自己,这话真说对了。他知道,单凭惠帝自己,天下肯定还会大乱,只有吕后才可力挽狂澜。如果立刘如意为太子,其登基时年幼无知,无法独立处理政务,这样就要由戚夫人辅佐,而戚夫人唱歌跳舞是一流的,但对政治一窍不通,所以戚夫人只能成为牺牲品。吕后在对待戚夫人上把女人的嫉妒心发挥得淋漓尽致,对这个差点成功挤走自己的女人恨之入骨。戚夫人的悲惨遭遇成为一种必然。

吕后对戚夫人的残暴,加上对刘氏王族的镇压,让她在取得胜利的同时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使忠于刘氏集团的人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他们表面上对她阿谀奉承,其实阳奉阴违,与吕氏集团泾渭分明。最让人痛心的是她一连杀害三个赵王:赵王刘如意是受母亲戚夫人的牵连;赵王刘友是被吕家女儿的谗言所害,被活活饿死;赵王刘恢也是因为夫妻感情不和愤而自杀。这些人的鲜血让刘氏王族怀恨不已,随时等待机会反扑。

她的睚眦必报还表现在对待齐王刘肥上。刘肥与惠帝作为兄弟在后宫饮酒,不拘于朝廷礼法,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即使不妥当也罪不至死,然而,她马上就秘密送去了两杯毒酒,只是因为惠帝的相助,齐王刘肥才得以幸免。后来刘肥献出了一个郡给她的女儿鲁元公主,她才罢手。这都显示了吕后心胸狭隘、见钱眼开的特点。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看来真是一个高深境界,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吕后的心性发生严重变化应该是在儿子惠帝死了以后。若是惠帝还在,她可能就这样一直统治下去,但儿子的离世让她失去了感情寄托,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寂寞和恐惧,所以她要寻找新的寄托,这时最可靠的人就是自己的娘家人,她开始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公然违背刘邦的政治遗嘱,分封诸吕为王。她为了巩固权力,可以说不择手段。吕家的女儿非刘氏不嫁,也不管是乱了辈分还是近亲结婚,总之她乱点鸳鸯谱。最典型的是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自己的儿子当皇后,皇后无子,便把惠帝姬妾的儿子拿来冒名顶替。当这个小皇帝口出怨言时,吕后这个亲奶奶毫不犹豫地杀了他。

但吕后真是为吕家好吗?可能结果是事与愿违。吕家的人都是一群无德无才的鄙陋小人,“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骤然享此富贵荣华肯定要出事。他们是“烂泥扶不上墙”,非要赶鸭子上架,难免要出错,而且还成为众矢之的。这种非分之福反而过早地断送了他们的性命。吕后在时可以独木撑持大厦,她一死大厦必然轰然倒塌。唯一有点眼光的是吕须,其他人都鼠目寸光,让人骗得团团转。吕氏家族后来被杀个精光,吕后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原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