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大略欲断不断 诓吕禄郦商行骗

第七章 缺大略欲断不断 诓吕禄郦商行骗

吕禄、吕产想要叛乱,可又犹豫不决,为什么呢?首先应该是不自信,对自己的实力没底,加上这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很难有同盟军。此外,他们惧怕长安城内的周勃(周勃也是开国将领,当过太尉,相当于总司令)与刘章,二人在军界和皇族内部较有声望。在外他们则怕齐王刘襄和楚王刘交联兵一处,其势力不容小觑。还有吕产派出去的灌婴,按兵不动,态度暧昧,他们怕灌婴临阵倒戈。最后他们决定,若是灌婴与齐、楚等诸侯正式开战的话,他们就发兵叛乱。但灌婴是什么人物?他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虽然向齐王等人暗送秋波,但表面上就是不说破,“以疑其心”,让吕家的人拿捏不定,剪不断理还乱,这样就能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一旦长安城有变,事情就好办了。

那时长安城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环境对刘家的人十分不妙,留在长安的都是一些年纪幼小、无法独任大事的诸侯王,乳臭未干,无法与吕氏宗族抗衡,而吕禄与吕产则手握重兵,虎视眈眈dān。掌权的都是吕氏族人或者亲信,列侯和群臣没有人认为自己是稳若泰山的,相反,他们认为自己的命运如一发系千钧。他们惴惴不安,深感朝不保夕。

主管军事的太尉周勃这时还是个光杆司令,军事指挥权都掌控在吕产和吕禄兄弟手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急得抓耳挠腮,无计可施,于是找到丞相陈平商量,最后想出了一个损招儿。什么招呢?把郦商绑票了。这郦商是谁呢?就是郦食其的弟弟,两人一文一武共保刘邦。郦商也是开国功臣,这时他已老态龙钟,病魔缠身了。外人一听到这儿可能说了,这周勃与陈平也太损了,连这样的老人都不放过。但为什么要绑票郦商呢?这不是窝里斗,让亲者痛仇者快吗?这里有个缘故,就是郦商的儿子郦寄与吕禄是铁哥们儿,吕禄非常信任郦寄,时常和他一起游玩打猎。周勃、陈平提出的赎回人质的条件是:不要钱,只要到吕禄那儿编点瞎话。

郦寄就对吕禄说:“高皇帝与吕后共定天下,刘氏所立的九个王与吕氏所立的三个王(吕产、吕禄、吕通),都是大臣们商议之后才立的,并且已布告各诸侯,尽人皆知,大家都认为适宜妥当,所以您被授予王爵是理所应当、合理合法的。但是您现在的做法我认为十分不妥,不敢不直言,若是执迷不悟,恐怕要前功尽弃,所有努力尽付东流。我为什么讲得这么严重?大王想想,如今太后逝世,皇帝年幼,而您佩带赵王印信,却不迅速起身早点去镇守封国,反倒自任上将军,统率军队驻守长安,这种行为难免要引起别人的猜疑,徒然招致无妄之灾,这太没必要了。足下何不归还将军的印信,把军队交给太尉周勃指挥?再劝梁王吕产归还相国印绶,与王公大臣们当众定下盟约,办理公证手续,然后回到自己的领地上。这样齐王师出无名,必然撤军,大臣们也会心神安定,对足下的高风亮节心悦诚服,足下也可以高枕无忧地统治方圆千里的土地,名正言顺,这是利于子孙万代的稳妥之计啊!”郦寄和他大爷郦食其一样巧舌如簧,杀人不见血。吕禄一方面目光短视、见识浅薄,另一方面被自己这最要好的朋友灌了迷魂汤,真相信了郦寄的话。

要不怎么说有时最好的朋友就是最可怕的敌人呢?原因就是人们对外人有防范之心,而对这种亲密的人心里是不设防的,结果让人兵不血刃地解除了精神武装。当然,公道一点说,这还属于外因。人还是要有见识、有素养、有主意,这样才有最强的免疫力,否则躲过一时躲不过一世,若是内功不强,早晚有一天要阴沟里翻船的。好运气不会总降临到一个人的头上,机会主义完全是赌博,开始有一点甜头,然后越陷越深,最后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吕禄真的和吕家的长辈商量交还兵权的事,可这些人意见不统一,或说此计万全,或说不可全信,这事也就暂时搁置下来。一天他外出后顺道去看望他的姑姑吕须,吕须一听他有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怒气冲天,数落他忘了太后的临终遗言,要求他无论如何都不能撇开军权,那是吕氏家族的命啊!她还说:“你身为将军却交出兵权,那么吕家的人立即就要祸灭三族了。”她把自己的珠宝玉器等细软之物都扔到了堂下,说:“别为他人做守财奴了。”郦寄骗吕禄有点像三国时司马懿对待曹爽的手段,大家可参看《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