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盖世诚惶诚恐 得善终如履薄冰

第三章 功盖世诚惶诚恐 得善终如履薄冰

陈 豨谋反,刘邦亲自征讨,抵达邯郸时,听说韩信谋反,吕后用萧何计,诛杀了淮阴侯韩信。刘邦派使者封萧何为相国,增加封地五千户,又命令一都尉率五百士卒做他的警卫。这份恩宠太大了,大臣都来道贺,唯独召平(召,Shào。召平在秦时被封为“东陵侯”,秦朝灭亡后,成为平民百姓,一贫如洗,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瓜甜美无比,民间以召平曾经的封号称之为“东陵瓜”后来召平投了刘邦,见识非凡,与萧何交好)来吊丧。他为什么来给萧相国吊丧呢?他的理由是:“萧相国你不要得意忘形,福兮祸之所伏,你的祸患自此产生了。皇上暴露于外,征讨四方,而你守卫后方,镇守国都,没有些许功劳却增封地、加守卫。这是因为韩信的反叛让他心疑,所以他安排警卫。这不是恩宠你而是监视你,如果你安然而受,他的疑心会更重。我为君计,莫不如以私财充作军饷,则皇上必然内心喜悦,而疑虑自逝,你可确保无虞了。”萧何听从召平的劝告,刘邦果然大喜。这个召平真是一个厉害人物,深知帝王心。人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分清轻重缓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能因小利而失大义,那点私财算什么。要舍车保帅,留得有用身。只要有人在,身外之物还会失而复得。若是被杀了,一切珠宝奇珍还有什么意义?萧何能够纳谏,与刘邦算是天生一对。

又过了一年,英布谋反,刘邦还是亲临前线。他多次派使者回来,打探萧何所为。萧何因为刘邦在外而在后方尽心尽责,安抚百姓,而且还像陈豨谋反时那样倾其所有以佐军资。但这次这么做又不行了,有门客对萧何说:“你要被灭族了。你位列相国,功劳第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你的赏赐恩宠无以复加了。而你在关中十多年,政通人和,深得百姓之心,百姓对你信赖不已。民心所向,势不可挡,这不是靠威权能压服的。陛下多次派使者回来,这是怕你有个人野心,倾动关中,一旦认为你对他构成威胁,相国你可就有祸灭三族的大罪。依我愚见,莫不如多买民田,低价收购,再赊账不还,自毁爱民形象,陛下必然心安。”萧何从其计,刘邦大悦。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同样的做法在不同时期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倾尽家财的做法上一次有用,这一次不一定完全奏效。萧何加紧安抚百姓是最让刘邦担心的,萧何却不自知,还想以此讨好刘邦,谁知却适得其反、南辕北辙。萧相国需要自污以求自保,想做点工作何其难也!

刘邦从前线回来,百姓拦驾喊冤,说萧相国低价强买民田民宅,无法无天,请陛下为民做主,刘邦笑着答应了。萧何进来拜见时,刘邦把百姓的状纸扔给萧何,笑着说:“这就是你所做的利民好事吧。解铃还需系铃人,你自己去处理这件事吧。”这件事也没什么不好处理的,本来就是萧何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只不过他自己扮演了一个反面角色罢了,通过自毁清白来谋求安全,他把田宅再退回去就完了。萧何趁机对刘邦说:“长安地方狭小,上林苑有许多空地,如今弃置不用诚为可惜,还不如让老百姓耕种,这也有利于国计民生。”这个上林苑是皇家园林,狩猎的地方,刘邦听后大怒道:“你倒是知道为自己谋私呀,以前玩忽职守强买民田,如今肯定收受了商人的贿赂,才替人谋求上林苑,我要你二罪归一。”于是把萧何打入监牢,上好枷锁,准备治罪。其实刘邦也并非想惩罚他,只是认为他为民请命以收买民心,虎口夺食以讨好百姓,好像故意和自己过不去,一时气愤不过,否则也不会押了数日不采取行动。

一天,一个姓王的警卫员问刘邦:“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突然把他关了起来?”看来这个人和刘邦关系还不错,不然不敢插嘴。刘邦说:“我听说李斯给秦始皇做丞相,有好事归功于秦始皇,有错处揽到自己身上,可如今萧何倒好,自己收受贿赂中饱私囊,而又打出为民请命的旗号,自媚于民,所以我把他收监了。”警卫员说:“这是相国职责所在,因为有利于百姓和社会稳定,才向您请命,陛下为何怀疑萧相国收受钱财呢?而且陛下与项羽争战五年,加上陈豨反、英布反,陛下都是领兵在外,在这些时候,若萧相国有二志,把守函谷关,则关中非陛下所有了。相国不以彼时为利,现在还能在乎别人那点小钱吗?再说秦朝是因‘不闻己过’而失掉天下的,就算李斯把过错都揽在自己头上,也一样于事无补。事先没有尽到丞相职责,使人主‘兼听而明’,只在铸成大错,成为无法挽回的事实后进行无实质意义的自我批判,这又有什么用呢?这没有什么值得效法的,陛下请三思。”

这话说得相当有分量。他说的这种情况与韩信有点相似,韩信不在有兵有权时反叛,偏在无力无势时作乱,确实于理不合,让人无法信服。刘邦听后不太高兴,但他仔细思考后认为在理。他想起多年来自己颠沛流离,而萧何给予了太多的默默支持,因此他当天就派使者持皇帝节杖赦免萧何。这时的萧何已老了,加上他素来恭谨,所以越发小心翼翼。他本来可以剑履上殿,但这次他光着脚来向刘邦谢罪(那时上正殿是要脱鞋的,只有得到恩赐才能穿鞋,否则就有违礼法,大不敬萧何这次是来请罪的,所以脱掉了鞋)。刘邦说:“相国快起来吧,你为民请命,是难得的贤相,我拘禁你,不过是想让百姓能知道我的过错,因此反衬出相国的贤良方正罢了。”刘邦反应可够快的,自己不分青红皂白,诬陷好人,反而成了欲成就萧何清名的良苦用心。这虽然是一种狡辩,但在“朕即天下,唯我独尊”的传统政治里,这已是相当难能可贵了。

萧何与曹参两人的关系不太好,这是评功论德时产生的副作用。萧何弥留之际(那时汉高祖刘邦已死),汉惠帝亲自探病,但问病是表面文章,征询他对继任者的意见才是真。汉惠帝问:“您百岁(讳称“死”)之后谁可以继任?”萧何答,知臣莫如主,陛下心中应该有合适人选。汉惠帝问,曹参怎么样。萧何顿首说,陛下已得其人,若是任用曹参,老臣死而无憾,可以含笑九泉了。萧何在最后时刻同样体现了自己的高风亮节和博大心胸,做到这一点的秘诀就在于:天下为公。

萧何置办田宅只取贫瘠之地,而且不造高楼大屋。他的观点是,后代若是贤能有德,就学习他的勤俭之道;若是无德无能,这些私财也不抢眼,不会被权势人家强夺,尚能持久,反而是好事。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若是后代没有持家之道,任你家财万贯,都不过是一时挥霍的资本,更可怕的是,有时还会成为祸患。萧何的个人生活也处置得体,真是来时清白去时明智。他在汉惠帝二年去世,谥为“文终侯”。他的后代子孙有四代因为犯罪被削去侯爵封号,但每次丢爵之后,皇帝总是再寻找一个萧何后代,续封为酂侯。和其他功臣后代大多不得善终相比,天子对他真是格外恩宠,无人能及。

司马迁评论道:萧相国在秦朝时只是一个刀笔吏(政府文员,那时是在竹简上写东西,如果写错了,就要用刀把错字削去,所以叫“刀笔吏”),庸庸碌碌未有奇节。汉高祖刘邦起事后,他辅佐刘邦,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顺应民意,以图王事,位冠群臣,声播后世。相比韩信、英布等辈,他真是功高盖世且能善始善终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