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隐劳功狗第二 守关中功人第一
刘邦引兵平定三秦时,萧何留守,主抓后勤,颁布政令,安抚百姓,组织生产,保证军粮供应。后方的巩固让刘邦吃了一颗定心丸,使他能在前方大展手脚。平定关中以后,刘邦联合诸侯打击项羽,萧何侍奉太子刘盈坐镇栎阳,稳定后方。他制定了大量的法令和政令,建立关于宗庙社稷、宫室县邑的管理制度,然后上报刘邦,刘邦签字认可了的,就抓紧落实;若是因为军事紧张来不及上奏或刘邦无暇顾及,他就便宜行事,等见到刘邦后再综合汇报。他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那时刘邦与萧何的关系像一对夫妻,刘邦主外,萧何主内。我记得“安”字的含义指“房子里有女人,就是家了,有了家也就安定了”,那时萧何就起到这种作用,他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军粮和战士。刘邦经常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但萧何总能及时地为他注入新鲜血液。在萧何的管理下,关中变成了五脏六腑,既能造血、吸收养分,又有强劲的心脏把这些养料输送到全身。刘邦为什么能打败项羽?没有这种经济基础和兵力供应,是根本不可想象的。项羽那里就缺少这样一个给他管理内务的人。虽然他表面上常打胜仗,但这些都是非关全局的战术性胜利,用哲学的话说,就是简单的量变叠加,没有形成质变。挖了十口浅井没有用啊,一口深井就足够了。所以他后来疲惫不堪,被刘邦玩得团团转,最后垓下一役全军覆没,这也导致项羽心理上的崩溃。打败项羽,萧何功不可没。
但萧何与刘邦真好到穿一条裤子了吗?也不可能。 政治上的人际关系,我们不能用普通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在“荥阳大战”“成皋之战”期间,刘邦在军事上正吃紧,却屡次派使者回到关中慰问萧何。那时候没有电话,只能通过人来传话,但大老远的总派人来慰问,如此关心,好像有什么目的。有一个叫鲍生的劝萧何,说:“汉王在外披荆斩棘,出生入死,却多次派使者来慰问,他是怀疑您呀。这么多年来,一直是您安抚百姓,甚有名望,他是怕您看他如此困顿而生出反心,您若断了他的后路,汉王可就凄惨了。我为您想了个办法,不如把您叔叔、大爷、七大姑、八大姨这些亲属中能当兵打仗的都送到前线,他看您如此全力以赴,必然心中踏实,更加信赖您。”果然被鲍生言中。刘邦一看萧何如此尽心,龙颜大悦,这时他才放心地让他全权代理关中之事。从这里也能看出刘邦的疑忌心相当重。
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群臣争功,一年有余还没评出结果,最后刘邦以萧何功劳最大,封其为酂(cu)侯,封赏最多。不料此言一出,顿时鸡飞狗跳,大家一致反对。将军们说:“我等披坚执锐,冲锋陷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都有收获,而他萧何未尝有汗马功劳,只是舞文弄墨,从来没有斩将杀敌,而今反倒居我等之上,我们弄不明白。”廉颇当年也有此等困惑。刘邦给他们打了一个比方,指明了问题所在。他问群臣:“你们都打过猎吧?”这些人答道,打过。刘邦又问:“你们知道猎狗吧?”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以后,他就说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打猎时追杀野兔走兽的是猎狗不假,但发现踪迹、指示方向的是人呀。你们只能捕捉飞禽走兽,所以都是‘功狗’,可人家萧何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个‘功人’(典故“功人功狗”源于此)。并且你们只是单身跟我,多的也就一家两三人罢了,而萧何家族中数十人皆跟我出生入死,功不可忘呀!”群臣都哑口无言了,他们确实无法反驳这种事实。

有人说刘邦之所以抬高萧何,就是为了打击军功集团,因为这些军中实权人物太让人不放心了。这也有道理。另外,此时已经打下了天下,刘邦需要治天下的相国,抬高萧何,当是为此做准备。
刘邦的话可能有点强词夺理,但他肯定萧何劳苦功高,把他评为“初汉三杰”是相当正确的。刘邦天生就是当领袖的料,能够发现人的“隐性功劳”,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任何一个团队都需要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干脏活和累活的人。球队的前锋进球了可喜可贺,但若没有队友的组织进攻、密切配合、积极跑动,以牵制对方的力量,进球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后卫,得到的光环最少。如果没有他们守好球门,前方进一球后面失两球,那么前锋的进球毫无意义。这些后卫就是球队里的“萧何”。载人航天飞船上天,航天员不顾自身安危进入太空执行航天任务,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但人们也不能忘记数以万计的基层工作者,他们也是完成这航天壮举的“萧何们”。通常,这些“隐性萧何”往往被人忽视,而能肯定这些“隐性萧何”的团队大多是无敌团队,因为隐性的价值得到了肯定。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曲突徙薪”,来自《汉书·霍光传》,说是有一人到别人家中做客,他看见主人家的烟囱是直道并且锅灶旁边堆着柴火,就提醒说最好把烟囱改为弯道并把柴火挪走,否则容易发生火灾,可主人不以为然,满不在乎。后来果然失火,在邻里的帮助下才把火扑灭。主人杀猪宰羊以谢芳邻,以烧伤大小排位次。这时有人对主人说,你若听那位客人的,不费牛酒就排除了隐患,根本不用破费。今天论功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这不是太不公平了吗?主人这才醒悟,赶忙把那位客人让到首席。现在这个成语多用来说明事先采取措施就可“防患于未然”,但也有另一层意思,就是人总是被视觉和听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完全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只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不能发掘深层的东西,这就是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从这一点来说,刘邦是个英雄。
三国时的曹操打败袁绍后,其子袁尚、袁熙逃到了乌桓(应该是今内蒙古、辽宁一带),曹操听从郭嘉的建议,斩草必除根,于是千里奔袭打败乌桓的“拥袁反曹势力”,铲除了袁氏最后的残余势力。他回来后,却把当初劝他不要发兵的人赏赐一番,他的理由是,这次军事行动纯属冒险行为,成功是侥幸的,而他们的劝谏是万安之计,所以我要赏,而且他还加了一句:以后也要积极进言。大家看,这种团队能不兴旺吗?刘邦对萧何的态度表明了他是赏罚分明、让人心服口服的,这表明他拥有一双慧眼。办公室人员的功劳容易被忽视,业务人员的功劳容易被夸大,只以创造直接价值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是最伤人心的,这样不会产生真正的企业文化和团队力量。
封赏完了就要排定位次,这些人说,应该以平阳侯曹参(曹参和萧何一样也是刘邦的老乡,而且萧、曹二人当时还是同事。曹参也是萧何丞相位的继任者,成语“萧规曹随”的主人公)为第一,他身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劳最大。刘邦在论功行赏时,为了萧何已挫了群臣,他心里想把萧何排第一,又怕再挫伤众人颜面不太好,有点犹豫。这时,一个叫鄂千秋的摸准了刘邦的脉,他说:“群臣的结论错了。为什么这么讲?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但这只是一时之事。陛下与项羽战斗了四五年,常常溃不成军,光算孤身逃遁,就有好几次。然而萧何经常从关中派兵补缺,不包括正常的征兵,额外部分就有数万人,这才让陛下有本钱东山再起。并且楚汉相持荥阳的几年中,军粮匮乏,萧何利用水路把关中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军营,才使军心稳定,这才有屡败屡战的可能。这种充足的供应使陛下的韧性发挥到极致,这才能最后击垮项氏。再说,函谷关外的土地得而复失数次,但萧何总能保全关中以待陛下,深根固本,基础扎实。是萧何保证了这场持久战的胜利,以致开创帝业,这是万世之功啊!而今曹参等虽身经百战,可难道这真是不可替代的功绩吗?为何以‘一旦之功’反居于‘万世之功’之上?我有点弄不明白。以臣愚见,萧何第一,曹参次之。”这种评价方式类似于本系列丛书之《霸主之路》中晋文公对先轸和狐偃(yǎn)的评价。刘邦大喜,终于找到了代言人,于是令萧何排第一位,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这是古代帝王对功臣的特殊优待。刘邦又说:“我听说保举贤能受上赏,能为了公事推选比自己贤能的人,这是要有博大胸怀的,而萧何在这方面做得最好,我今得到鄂千秋更说明了他有明见万里之能。”于是封鄂千秋为安平侯,把萧何父子兄弟十余人都加封了,为萧何增加二千户,以报答萧何在为刘邦去咸阳送行时唯独比别人多拿二百钱的路费。刘邦在封赏萧何问题上显示了自己的英明睿智。荀彧也曾劝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他举的就是萧何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