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生搬硬套 帝王师借箸代筹

第四章 郦食其生搬硬套 帝王师借箸代筹

在“荥阳大战”相持阶段,刘邦困顿不已,就与郦食其商量阻挠楚军势力扩展的方法。郦生说:“商汤伐夏桀,推翻夏朝后,封了夏桀的后代于杞(“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今河南杞县应是典故“杞人忧天”的发生地);周武王讨伐商纣,灭掉商朝后,封了商纣王的后裔于宋(建都商丘,就是宋襄公那一支)。而秦朝曾经失德弃义,在灭掉六国之后,却让六国贵族后裔无立锥之地(即成语“立锥之地”之来源),生活凄惨。大王您若能主持公道,复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后代,则君臣百姓必然对大王您感恩戴德,无不向风慕义,愿意听从您的指挥。把德义这篇文章做好以后,大王南向称霸,项羽必然不战而降。”刘邦听后大加赞赏,赶快刻制印章,说:“你走的时候就带着印信吧,办这件事我看非你莫属。”

郦食其还没有走,张良来拜见。刘邦正吃饭呢,他对张良说:“子房你来,我和你说件好事,有人给我出了一个削弱项羽势力的好办法。”他把郦生的话向张良复述一遍,然后得意地说:“你看此计是不是相当妙?”张良听后大惊,问谁出了这么个馊主意,如果实行的话,大势去矣。刘邦也吓了一跳,说为什么呀。

张良说:“我拿筷子来指画天下形势,代为筹划(即成语“借箸代筹”)。以前商汤伐夏桀、周武王伐商纣而立其后,是因为他们有绝对的操控权,能致其死命,所以才敢如此,而您现在能致项羽死命吗?显然不能,这是其一;周武王灭掉商纣以后能够彰显德义,崇圣敬贤,实行德治,而如今天下纷争,江湖不静,大王您还势力弱小,显然不能有此作为,这是其二;周武王在胜利以后能够开仓济民,拯民于水火,收尽天下民心,而大王您现在显然无此财力,这是其三;那时天下已定,兵归武库,马放南山,以示天下不再用兵,而如今与项羽战争方酣,您能偃武修文,不再舞刀弄枪了吗?还是不能,这是其四(原文七条,今压缩)。这些条件大王都不具备,怎能死板套用?再说这些抛家弃子跟您奔走天下的人,不都是为了建功立业以待他日称王称侯吗?如今复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这些人各归其主,照样能获取荣华富贵,而且还能各归故乡得从所愿,免除了思乡之苦,这可真是大快人心,但又有谁还愿跟着您这个无亲无故的人打拼天下呢?只是现在除了跟您,他们没有太多其他的指望。如果之后把六国立起来,那就是自断生路,军心一散,大势已去。真要实行这一政策,我们也未必会讨到什么便宜。您想想,现在属项羽最强,谁不是嫌贫爱富、欺弱怕强啊。他们有了个人势力,必然会从现实出发,寻找自己的发展之道,可能是拥楚反刘,您有什么办法让他们臣服?反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树强敌呀!所以我以为,如果用这条计策,必是前功尽弃。大王三思啊!”

刘邦根本没有三思,他吐出口中咀嚼的食物,马上传令把刻好的印信全部销毁,骂道:“这个儒家呆小子,差点坏了你老子的大事。”这就是刘邦,标准的实践家,做事从不拖拉。郦食其死板套用周武王的故事,没有考虑到现实条件,这是他迂腐的地方,也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我们往往不注重现实,只记住几款几条。张良的这一次劝谏把差点铸成大错的刘邦从悬崖边拉了回来,否则刘邦就完了。

后来韩信自立为齐王,刘邦大骂,多亏张良的提醒,他才转过弯来,没有和韩信造成正面冲突,最终化险为夷。张良为了调动韩信、彭越和英布的积极性,劝刘邦让他们各自为政,把相对应的势力范围划给三人,果然垓下一役大获全胜。刘邦称帝后,封赏功臣,张良没有战功,但刘邦说他“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这是张良的大功绩。他让张良自选,可在齐地(今山东)领三万户的封地。张良说:“我在下邳起兵,本来是准备投奔景驹的,却与陛下不期而遇,进而情投意合,这是上天的安排呀!陛下使用我的计策,幸运的是时常成功,这也是陛下洪福齐天呀!怎么能把功劳都划到我的头上?我只愿保有‘留’的封地足矣,齐地三万户坚决不受,希望陛下成全。”他的话把刘邦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刘邦从心里佩服张良,就封他为“留侯”,这也是《史记》中关于张良的传记叫《留侯世家》的原因。

刘邦封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日夜争功不休,因此对他们的封赏悬而未决。刘邦看见这些人常常席地而坐说着什么,就问:“他们大概说什么呢?”张良说,陛下还不知道吧,他们商量谋反呢!刘邦倒吸了一口凉气,皱着眉头说,如今天下刚刚安定,他们为什么要反呢?张良说:“陛下以前也是平民百姓,依靠这些人取得了天下,陛下现在贵为天子,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了。现在您所封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老部下,而所杀的都是平生仇恨怨怼的,泾渭分明(只知私交不知公义这种状态两千年以后仍存在,只根据交情深浅考量人事)。这会让人有想法的。他们现在猜测,即使把天下的地盘统统分掉,也不可能人人尽封。他们怕陛下不能尽封,就翻查出过去的错误、陈年旧事,然后借题发挥,大做文章。不能封赏又怕人心里埋怨、制造风波,怎么办?只有诛杀干净。这就是他们相互串通、意图谋反的原因。”刘邦故作愁苦状问张良,怎么办呢?张良反问他,陛下平生最憎恨的是谁?刘邦说:“有一个叫雍齿的,是我的老部下,反复无常而且曾经多次侮辱我,我想杀他,又因为他功劳大,下不了手。”张良说:“我的方法就是树立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告诉人们方向,现在雍齿就有这个作用。您赶快把雍齿封赏了,这样别人看到连您最憎恨的人都有封赏,他们自然心里安定了。”于是刘邦请客大宴群臣,封雍齿为什方侯,并且督促丞相、御史等人快快把功劳簿总结整理好,他要大封群臣。散会之后,果然人人面带喜色,说:“雍齿都能为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张良这一着又是个高着儿,人心稳定才能巩固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