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参谋洞穿真相 汉文帝三思而行
在陈平、周勃等人派使者到代国迎请的时候,代王刘恒一度十分狐疑,他做事一向沉稳老到,并没有被这突然到来的惊喜冲昏头脑。他不能确定这究竟是福是祸,所以没有马上答应下来,而是进行了一番论证和分析。在做事之前我们要做到胸中有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调查研究,了解事情的真相,把握住本质,这样才可以谈使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一步。
刘恒问左右侍从人员如郎中令(掌管宫室侍卫事务)张武等人,张武等人说:“这些大臣都是跟随高帝浴血奋战的将领,通晓军事,诡诈多端,我们担心大臣不会甘心伏低做小,狼子野心不可不防啊!一直以来,他们就是惧怕高帝、吕太后的威权罢了,如今高帝、吕太后皆已作古,诸吕喋血京师,他们名义上提出迎请大王,可实际意图深不可测,愿大王称病勿去,静观其变。”中尉宋昌(据考证,宋昌是“巨鹿大战”之前被项羽杀掉的那个“卿子冠军”宋义的孙子)不同意上述观点,他进言:“群臣的议论失之偏颇。当年秦朝施行暴政才导致天下豪杰纷纷揭竿而起,逐鹿中原,那时天下胜负未分,想称王称帝的人比比皆是,然而最后成就帝业的是高皇帝,这就消除了诸侯豪杰们的幻想,这是其一;然后高帝分封刘氏子弟,使天下郡县侯国犬牙相制(成语“犬牙相制”的由来,与“犬牙交错”同义,但后者出自《汉书·中山靖王传》),这样就使刘氏宗族的统治基础坚若磐(pán)石,天下人不得不叹服刘氏的强大,不敢再有非分之想,这是其二;汉朝兴起以后,废除了秦朝的严刑苛法,简化法令,施行德政,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休养生息,从而人人自安,急切之间很难鼓动人心,这是其三;至于说吕太后,可谓权倾一时,分封吕氏三人为王,吕氏族人依靠吕太后狐假虎威,专权独断,然而太尉周勃振臂一呼,众人响应,全部‘左袒’为刘氏效忠,最后消灭吕氏,这是上天的授意,并非人力所为,由此可见人心向背,这是其四;如今尽管大臣们想要反叛,但民心不可用,再说他们的党羽难道也能自始至终坚守如一吗?况且如今在长安城内有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这样的宗亲,在地方上有势力强大的刘氏诸侯王为威慑,他们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这种毫无把握、有如以卵击石的蠢事呢?这是其五;当今在世的高帝儿子只有淮南王刘长与大王,大王又是长兄,为人贤德、圣明、仁慈、孝顺,美名播于四方,所以诸位大臣想顺应天心民意来拥戴大王为帝,此为他们明智的选择,这是其六。有此六条,大王称帝既有现实性又有可能性,希望您莫迟疑。”
宋昌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他看问题既深刻又全面,从历史到现实、从内因到外因,把问题分析得非常透彻。刘恒并没有当场表态,但无疑这种正反两方面意见的碰撞是最利于人做决策的,只有从多角度来看,才能看到事物的真面目。
刘恒的调查分析并没有结束。他又去找他妈薄夫人商量,但不知说了些什么,他还是犹豫不决。于是他又去算了一卦,卦象显示将要调整工作岗位,成为“天王”,光大祖宗基业。刘恒就问:“我现在已经称王了,还做什么王?”卜者道:“所谓天王就是天子。”这种心理暗示让他树立了一些信心,他就派娘舅薄昭去见周勃。周勃等人详细地讲述了迎立代王的原因,言辞恳切,入情入理。薄昭回来报告说:“消息确凿,没什么可怀疑的。”刘恒笑着对宋昌说:“先生真是未卜先知呀!”于是命宋昌陪他乘坐专车,张武等六人相随,一起向长安进发,在快到长安时稍作休整,派宋昌到长安再次探听虚实。这个刘恒真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呀!
宋昌到达离长安城北三里远的渭桥时,看到文武百官都来迎接,就回去汇报,刘恒就驾车来到渭桥,群臣纷纷下拜,他也赶忙下车答礼。太尉周勃说:“请代王借一步说话,我希望能单独进言。”宋昌说:“若您说的是私事,请就此打住,王者铁面无私,没有私情可言。”宋昌早就猜到了周勃的意图,就是要逼刘恒当众表态。许多事情本来是正大光明的,若大家鬼鬼祟祟,窃窃私语,事情就会变质。这时少帝还在帝位上,所以周勃还不想过早地把事情搞得沸沸扬扬,但被宋昌这么一逼,就只有硬着头皮当众把天子印信凭证等物跪献给刘恒。这就说明周勃是这个团队的代言人,这么大的事要代表团队表态,这样才有公信力。如果周勃私下里上交天子印信,那算怎么一回事?是周勃个人的意思还是他要与刘恒搞什么阴谋?所以宋昌这一逼非常好,这就有了公证,也让这些大臣不再抱有投机心理,如今是拉弓没有回头箭了,剩下的事就由大臣们处理了。这个宋昌不简单。
其实我们有许多事也是要摆在明面上的,要有凭证,要有证明人,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时,更要如此,否则有一天对方翻脸不认人,而你自己又口说无凭,就是跳到黄河中也洗不清,更有甚者被对方倒打一耙,那可是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了,所以说刘恒与宋昌是厉害人物。
刘恒又矜持了一番,说到他的“办事处”之后再议,于是群臣跟着一起到了他的府邸,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典客刘揭、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这些王公大臣再拜进言:“刘弘等人都不是孝惠帝的亲生儿子,不应当继承天子位,臣等与高皇帝大嫂、二嫂、刘氏宗族、大臣、列侯等商议说:‘大王是高皇帝的长子,应当成为高皇帝的继承人。’这个结论是大家讨论的结果。希望代王顺应天心民意,早即天子位。”
刘恒说:“承继宗庙社稷,是有关国家命运的大事,而我福浅命薄,不足以担当大事,愿我的叔父楚王(刘交,在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 年,被封为楚王,在位 23 年,此时还在)再择合适人选,我真的不敢当。”大臣们都拜伏不起,坚决请求。《史记》上说“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也就是说,代王西向谦让了三次,南向又谦让了两次,至少谦让了五次。丞相陈平等皆说:“我等思量再三,认为大王是最合适的人选,各诸侯王与天下百姓也莫不引颈以待,希望您早登帝位。我等为江山社稷谋划,怎敢有丝毫的疏忽。这确实是三分之二以上多数票通过,我等才敢奉上天子印玺符节。希望大王快快登位。”刘恒说:“既然宗室、将相、列侯都认为我合适,那么我就不敢推辞了。”于是他接受了天子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