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法彭越蜕变 反项羽汉魏联盟

第二章 行军法彭越蜕变 反项羽汉魏联盟

彭越也叫彭仲,常在巨野河泽中捕鱼,有机会的话也做一些无本钱生意。当时那个地方聚集了一群亡命之徒、江洋大盗和绿林好汉,他们过着刀头舔血的生活,看不到希望。陈胜和项梁相继起兵后,他们这里也受到了冲击。一些少年豪杰找到彭越说:“如今诸侯相继起兵抗秦,你也可以出来挑头儿,效法他们,这样才不枉此生。”彭越说:“如今两虎相争,将来必有一伤,我们还是再等等吧。”这是“卞庄刺虎”策略:有一个叫卞庄的猎户看见二虎争食,他先是躲在旁边静观其变,结果一虎死,一虎伤,这时他才出手,毫不费力就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意思。

又过了一年多,有百余名少年豪杰聚集起来,他们找到彭越说:“现在你应该出山了吧。全国起义此起彼伏,声势浩大,秦朝灭亡是早晚的事,再不动手,悔之晚矣!”彭越谢绝说:“我不愿做你们的大哥,再说我无德无能,你们还是去找别人吧!”可能彭越平时挺有威望,这些人还非要他当首领。彭越看大家如此厚爱,这才答应下来。这也可能是他的一种策略。有些事往往是“辞之愈坚,受之愈稳”,太急于求成反而得不到。若有心若无意,若即若离,或者表现得毫无兴趣,坚决推托,反而更能引起人的兴趣,人们会认为他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在这种情况下,被强塞到手里的东西更容易抓牢。彭越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当然,这也可能是老谋深算之人的一种策略,明明渴望得要命,外表却冷若冰霜。谁知彭越当时是何种心理呢?反正是这些人一再要求的。于是大家就约好第二天日出时相会,迟到的斩首。

第二天一早,真就有十多人迟到,最离谱的一个中午才到。彭越看人都到齐了,用带着歉意的口吻说:“我一大把年纪了,本来无意于功名利禄,可是你们非得推举我为首领,我只好勉为其难了,可第一天我就遇到了难题,有十多人迟到,真让我难以处理。昨日我们有言在先,若是迟到,定斩不饶,这都是大家一致同意的。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我想各位是不会食言的,我们只能按承诺办事。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军纪的队伍是一群乌合之众,还打什么仗?所以今天我们要严肃军法。总共有十多人迟到,不能都杀,就只斩最后一个,其他人吸取教训,下不为例就行了。”于是命令执行军纪。

迟到的人都说:“何必如此较真儿呢?以后不犯就是了。”彭越一看他们是如此态度,二话不说,拉出那个人一剑斩杀了,然后设立祭坛号令军中。这些人这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一个个吓得呆若木鸡,不敢仰视。于是彭越颁布军令,招降纳叛,队伍有千人以上。他这招“杀鸡吓猴”是不可少的,不如此,领导军队如同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纪律是霸道,没有情面可讲,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坚定的执行力,以保证团队取得胜利。这也是“孙武子训女兵”时必须杀掉吴王宠姬的原因,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刘邦刚起兵时攻打昌邑城,彭越与他首次联手,并肩战斗,但在昌邑还没有攻下的时候,刘邦就奉命西进了,彭越也偃旗息鼓退回到他的老巢中,招收散兵游勇增强实力。

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没有彭越的份儿,因为他没有随军一起入关,这样彭越的万人部队无所归属,成了一支独树一帜的野战军。其实项羽不应该对这股势力视而不见,哪怕纯粹是拉拢,也得让彭越尝点甜头。这么做未必真能收服其心,但总体来说也是广结善缘。人心都是肉长的,抢先一步培养些感情也是好的。然而项羽搞“一刀切”,没有随他进关的,一律没有封赏。

我在前面说过,与彭越有相同遭遇的还有陈馀和田荣。陈馀挑动田荣给自己的军队支援,田荣正一肚子气,就答应了。接着田荣派人赐彭越将军印,让他反抗项羽。这三个同病相怜的人因为共同的命运和衷共济,给了项羽沉重的打击。

刘邦与魏豹这些诸侯也联手攻打项羽,彭越带领三万多人的军队归降了刘邦,刘邦说:“彭将军攻下了魏地十余座城邑,劳苦功高。你想赶快拥立魏国的后人,这很好啊,现在和我在一起的西魏王魏豹就是魏咎的堂弟,由他继任魏王是名正言顺、天经地义的。”

刘邦为什么这么说呢?彭越攻打的魏地是以大梁(今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区域,故此,魏地也称梁地。陈胜起义后,魏咎在这块土地上称王,魏咎死后,他的堂弟魏豹继任。项羽分封时,看中了这块土地,就划给了自己,而把魏豹迁到河东郡,都城为平阳,即今山西临汾西南,称其为西魏王。所以刘邦认为,彭越要想拥立魏咎之后人,魏豹是最佳人选,而且魏豹这时和他同属一个阵营。

当然,彭越提出拥立魏王之后,并非纯粹做好事,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立此大功,是不是也给我点啥。于是刘邦拜彭越为魏相国,总揽兵权,战略任务是平定梁地(今河南开封一带原魏王咎的领土),虎口夺食,从项羽手里抢夺土地。